【摘要】贵州省花灯剧院花灯情景舞蹈《扇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本文从传统和创新两个点切入对该节目评析,认为其找寻到了一条将传统花灯扇舞之美创新呈现的新路径。
【关键词】贵州花灯剧院;花灯;舞蹈;《扇魅》;惊艳
2016年9月30日,在“颂祖国、爱家乡、兴院团”——贵州省直三院团迎国庆暨60周年团庆汇报演出中,贵州省花灯剧院的花灯情景舞蹈《扇魅》惊艳亮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以说,她找寻到了一条将传统花灯扇舞之美创新呈现的新路径。
首先,《扇魅》保持了传统花灯舞蹈之美的意味神韵。在传统花灯艺术的舞蹈表现形式中,“扇子”“手帕”是不可缺少的道具。这两种源于生活用品的道具,被花灯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于舞蹈造型中加以呈现,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美化人物形象的传神工具。花灯舞蹈中具有一套程式化的扇花、帕花套路动作,“扇帕不离手”是其首要特征,正因如此花灯歌舞也可称为“扇帕歌舞”。在花灯舞蹈表演中演员常用摺扇与手帕作为道具表达情感,与大型的道具舞和徒手舞相比,不同的是其讲究用人体的律动直接传达感情,而这种律动必须和扇帕有机结合。因此,通过扇帕与人体的律动来共同表情达意,便成为这种民间舞蹈的最大特色。数代花灯民间艺人在实长期践中总结了不少精妙无比的花灯舞蹈要诀,如“耍扇要灵活,耍帕要轻飘,手腕功夫深,扇帕耍得精”“行要疾,停要徐,步子不离浪拐扭;肩似磨,腰似柳,矮桩坐桩如‘门斗(稳当之意)”是对形体动态要领的规范,也是对花灯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的精要概括。花灯舞蹈的魅力,是由多彩纷呈的扇帕之舞、曼妙的舞蹈身段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步法共同构成的。花灯舞蹈热情奔放,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诙谐幽默,表现在舞蹈的动律、速度、节奏、调度、身段等各个方面。花灯与同源于江南民间舞蹈的花鼓灯舞蹈特色颇为相似。花灯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三步、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栏杆腿、风摆柳、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懒龙翻身、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边鱼上水、门斗转等。表演时,贵州花灯舞蹈特点是“扭”,不同于云南花灯舞蹈的“葳”。《扇魅》以扇舞为核心,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花灯传统的步法、身段和扇子耍法,尤其是像矮桩步、风摆柳等这样考验演员基本功的步法,其中演员各种扇子耍法,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展现得堪称炉火纯青。《扇魅》继承传统,吸收了精髓,将花灯舞蹈的传统意味神韵呈现得极为巧妙。试想,舞台上满是演员如花之姿容,眼前浮现扇舞清风之灵动,这一切化作写不尽的袅娜娉婷,如此,唐代大诗人罗隐《扇上画牡丹》诗中“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四句,何尝不可借用来概括《扇魅》的精彩呈现?
其次,花灯情景舞蹈《扇魅》在伴奏音乐上有创新呈现。花灯音乐是花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上,花灯锣鼓与花灯音乐曲牌融为一体,将花灯音乐视听之美极致彰显。花灯的锣鼓牌子,有[三六九]、[扑灯蛾]、[半边月]、[金钱吊葫芦]、[牛擦痒]等五十余种。常用的伴奏乐曲有:[游台]、[大开门]、[小开门]、[禄位高升]、[扫花台]等。《扇魅》这个小节目,创造性地仅仅运用打击乐器来完成舞蹈的音乐伴奏。伴随着演员口中发出的练功时人声节奏拟声词“呲忒呲”,演员步态婀娜地登场,乐池里打击乐器的点子,便是舞蹈呈现的节奏旋律。尽管没有丝弦乐器的婉转悦耳,然而以女性娇柔的吟哦和打击乐器的节奏完美配合,同样让观众获得心悦诚服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扇魅》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晏殊词句“一霎秋风惊画扇”的惊艳效果,留下“阳春一曲情千万”的余味无穷!
一个舞台精品的呈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创作者到导演、编排、演员、受众等,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所有的创造和付出都不容忽视。但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此,以一个最妥帖的名称来统领这个节目,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新创的花灯扇舞以“扇魅”为名,自然要围绕这二字做足文章。“扇”为有形之体,“魅”为无形之魂。二者要完美融合,方能形神兼善。“魅”为名,代表这个舞蹈是一种魅惑,还是魅力解之呢?或者本身就是一种多义性?这种空灵的预设,让观众能够在编、导、演三者共同创造的艺术之美中完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互动。《歌剧魅影》因有“魅”已然成就传世精品,自不待言。当然,《扇魅》如小荷新芽,要使其风华无限,还需要加倍呵护。这一出小节目在舞台呈现与舞蹈本身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打磨,这个舞蹈情景剧能够更加具有张力和魅力。
贵州花灯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挖掘和保护,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离不开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表现的创新探索。在不失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根据花灯艺术的特性和基础资料,紧密结合时代新元素,创作大量符合现代生活和年轻人喜爱的花灯艺术精品,以寻求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不管怎样,贵州花灯剧院推出的花灯情景舞蹈《扇魅》,已经在探索创新的路途上迈出重要的一小步!我们期待,花灯艺术能够在民族艺苑的大花园继续大放异彩,永葆活力!
作者簡介:杨仪均,男,侗族,贵州天柱人。现任职于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