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中求“新”
——“逆向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中的运用

2017-08-09 01:31向科霖
黄河之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群舞共性逆向

向科霖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47)

“逆”中求“新”
——“逆向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中的运用

向科霖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47)

“逆向思维”是一种将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方式,它的普遍性、批判性、新颖性有利于打破传统模式,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逆向思维的唯物辩证哲学,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中的“特殊性”和“传统性”,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集中分析、探究了“逆向思维”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舞蹈创编;共性化;特殊性;传统性

逆向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从而再重塑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批判性、新颖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属于发散思维范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可见,逆向思维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创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要求学生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就是思想上的创新,“逆向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在“逆”中求“创新”。

舞蹈创编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便是要打破传统。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初看起来违反常规,严格的说是违反传统,但实际上却合情合理[2]。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唯物辩证哲学,将“逆向思维”的原理运用到舞蹈创编教学中,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教学模式,在“逆”中求“改变”,在“逆”中求“创新”。

一、教学理念“逆向思维”

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是以后的幼儿教师,更应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教学理念。逆向思维的辩证性,有助于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改变和创新。从理论层面来看,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多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为主,注重学生的个人创编能力发展,这一教学理念虽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但却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在这种单一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真正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浑浑噩噩”,一知半解的结束了该课程的学习。没有个性化就难有好的创造力,可以说,舞蹈创编需要个性化。但这种个性化是需要建立在共性化的基础上的,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共性”就是所有学生都具备相当的舞蹈基础,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根本不具备这种“共性”。因此,这种凸显个性化创编的教学理念并不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利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将“以培养学生的共性为主,鼓励个性化发展”作为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适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当然这种违反常规的逆向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停留的在理论层面,必须要落实到操作层面,才能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理念由传统的“个性培养”转变为“共性培养”这种逆转是一种极大的颠覆,需要将整个教学计划逆向实施,这样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舞蹈创编教学计划都是“独舞——群舞”的过程。这种教学计划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舞蹈基础,因为独舞对舞蹈动作的要求很高,舞蹈语汇要丰富,并且要有更多个性化的独白,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到了课程结束还无法完成一个独舞的创编,群舞的教学内容也就更没有时间去涉及了,可以看出,这种“个性化培养”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依照“共性化培养”的教学理念来操作,则可以将教学计划逆向实施,即“群舞——独舞”的过程。这种逆向的教学计划打破了传统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反而更加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首先,群舞的创编主要以营造氛围,烘托背景,抒发情绪为主,对舞蹈动作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舞蹈语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蹈基础层次不一样,但是在群舞创编学习中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舞蹈基础水平在这个环节的作用不会太凸显;其次,群舞注重空间感,要求舞蹈造型和构图要美,学前教育专业以大课形式为主,在群舞创编中,人数充足,利于造型和构图。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可以利用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式,启发学生借鉴美术的构图方式进行群舞的创编。在这个环节,所有学生的起点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想法差异;最后,群舞的创编需要团体的协作、配合。在这种团体的协作中,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舞蹈基础弱的学生,有利于共同进步;由此可见,群舞在教学中一直在利用学生的共性化特点,而学生在创编中想法的差异性则是他们的个性化特点,但是这种个性化特点始终是建立在共性化特点之上的。

因此,这种舞蹈创编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共性为主,鼓励个性化发展”的逆向教学理念,并没有绝对性的扼杀了学生在创编中的个性化,反而在共性化的教学中得到了保护,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同时兼顾了学生整体的良性发展,保证了有效教学的合理实施。

二、教学方式“逆向思维”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同时也是教学理念的最终实施。在舞蹈创编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讲解创编理论和技法,学生再进行创编练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会涉及很多的层面,如作品分析、主题、结构、空间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思维方式上要达到一种默契,老师的讲解要深入浅出,学生的理解力要强,并且要懂一些相关的舞蹈专业术语。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对于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与老师的交流与磨合,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同样需要依照“共性化培养”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

首先,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他们的“审美共性”。学生的舞蹈基础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相似的,相同的年龄段,即使教育背景不同,但对于美的认知是有共性的。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从审美入手。教师不用急着讲解创编知识,而是选出一些较为经典的、简单的群舞作品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美、感知美的过程中找到“共性”,缩短学习能力的距离,找到彼此在审美上的默契。

其次,要在模仿中完成舞蹈动作的积累,找到他们的“模仿共性”。“模仿说”是舞蹈起源说之一,模仿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4]利用学生们共有的本能去完成舞蹈动作的积累,不但可以避免舞蹈基础差异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有没有舞蹈基础,这种模仿学习都是新的学习方式,都会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是群舞的模仿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要以作品学习为切入点,找到学生的“思维共性”。将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练习”方式转变为“学生练习——教师教学”。把学生的欣赏、模仿学习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作品、模仿学习作品,总结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分析作品,在分析作品和检查学生模仿学习情况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讲解舞蹈创编技法。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疑问,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并得到解答,种方式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明确。学生模仿舞蹈时对舞蹈的动作、结构和调度等内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再对所学作品进行分析讲解时,学生的对于创编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

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共性、模仿共性和思维共性的培养,使所有学生都能整体性掌握舞蹈创编的知识要领,在“共性化培养”的同时完成舞蹈素养和素材的积累。这种逆向的教学方式避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共性华培养”为宗旨,实现了教学进度和因材施教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创编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是最适合的,在长期的程式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现实中的“特殊性”,固守着不变的“传统性”,使“教”与“学”都陷入“两难”的境地。当“逆向思维”打破传统,逆向实施时,新的局面便随之打开,在“逆”中求得了“创新”。“教”与“学”在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下,因材施教和教学进度的达到了科学合理的统一,实现了真正的有效教学。■

[1] 汤义勇.图形设计中的逆向思维与创意表现[J].艺术百家,2008,04.

[2] 朴红梅.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

[3] 刘宇.艺术设计中的逆向思维[J].艺术教育,2012,08.

[4]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

猜你喜欢
群舞共性逆向
逆向而行
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
逆向思维天地宽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共性
群舞冲纪录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谈群舞《东方红》构图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