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禅宗音乐的发展与传播*

2017-08-09 01:31彭晶蒋帆
黄河之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宜春禅宗佛教

彭晶蒋帆

(1.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2.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宜春禅宗音乐的发展与传播*

彭晶1蒋帆2

(1.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2.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上最灵活,最具世俗性的宗教。宜春自古就是禅宗文化胜地,禅宗资源相当集中。宜春禅宗音乐作为禅宗文化的一部分,开发挖掘宜春本土禅宗音乐,让具有极大潜质的音乐文化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能让更多人在禅音乐中净化心灵,消减烦恼,获得身心健康。音声为禅,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

宜春;禅宗音乐;传播

一、宜春禅宗音乐的发展渊源

佛教自两汉由印度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最终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佛教音乐最早是由西域胡人或天竺僧人来华弘法时,将梵呗在华传播,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摩诃兜勒》是传入中国记入史料的第一首的佛教音乐。三国时,梵呗难以汉化的矛盾日趋尖锐,曹植开创了佛曲汉化的先河。曹植依据《瑞应本起》创作的《太子颂》,震撼释坛,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将叙述佛法的乐曲定为宫廷的雅乐,使佛教广泛流传,隋代视梁朝的十部正乐为“华夏正声”,佛教音乐流行于上层贵族中。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悠扬典雅的风格。我国的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的发展,经过众多的高僧和乐人的的华化逐渐形成。

六祖慧能以后,禅宗大为兴盛,慧能的两个高徒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广结佛缘,使宜春在南宋时期成为当时禅宗最为兴旺发达的地区之一。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所谓“一花五叶”,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禅师世界上最具宗教性的思想体系,可以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或者生活态度。禅宗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世俗的宗教。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是把感情重心和目光投向来世,执着追求,以获得解脱。而禅宗认为,人性之中本有佛性,生活即是修行,不需要刻意追求解脱,日常生活也是修行的理论。开启了中国艺术家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马祖道一是宜春禅宗的发韧者,在南岳怀让禅师处悟道后,到江西开山立派,创建“洪州宗”。马祖之后,宜春成为禅林的风水宝地。马祖的高徒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始创禅林清规而安天下禅林,弘扬佛法成为众多禅林门派的始祖。禅宗音乐作为禅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禅宗的发展。

在大乘的佛法中,对于音乐是非常重视的。音乐与禅非常相似,不立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属于离却形式与概念。公案是禅宗传播的最常用手段,是根据学禅人的不同生活基础与因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以在其中体会很多,但一言难尽,不同的人体会也不尽相同。这种超越了世俗认识和事物表面现象,如同音乐一样,不可言说。音乐也是如此,通过感官让人获得认识,但是却无法传递给其他人。同一首乐曲或旋律,不同的听众感受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情绪下聆听同一首作品,感受也会有差异性。音乐与禅宗的修道一样,不可言说,属于个人体验,透过事物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弘法是为了将佛法传播、宣扬出去。这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音乐的感化。说教方式当然是重要的,但相对于歌唱和赞咏来说,不能直接引发情感共鸣。说教的方式没有歌唱与赞咏的感化力来得快。佛教徒把音乐视为弘扬佛法的利器。高僧慧皎认为,佛教音乐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赞佛功能,二是喧唱法理,开导众心。

二、宜春禅宗音乐的特色

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的方面,有众多优势,它可以让听众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佛曲的赞呗、偈通过庄严、肃穆而节奏缓慢的哀婉旋律起到澄清杂念、净洁心灵的作用,同时在宣传佛法上有及其重要的价值。音声为禅,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的文化形式,在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悠、和、淡、雅”的独特风格。

宜春禅宗音乐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两累:第一类是法事音乐亦称为庙堂音乐,给佛、菩萨、饿鬼等非现实对象听的;第二类是民间佛乐,给现实对象的人听的。第一类音乐在举行各种仪规中使用,有赞、偈、咒、诵等各种形式,多半是念唱,缘起与梵呗。源远流长,主要由师徒口传心授,各尽其妙,很难用曲谱完全记载下来。这类音乐悠扬典雅、含蓄幽微,由于寺院的保守性和其在各项法事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各类经咒的念诵及称颂佛号的转读类音乐则旋律性不强,常以一个旋律短句作链式反复,有六句八句之分。佛教乐谱多采用工尺谱和宋俗字谱相似的谱式。在寺院的宗教性活动中,会加入乐器,但是主要使用敲击乐器,具有静穆的效果。常以木鱼,磬为主,配以铃、钹、云锣等,在有些法事中,也会加入管乐器。

谱例1是佛曲赞呗“八大赞”中的一首,于法事拈香时唱。但不同的寺院、或同一寺院不同时间、不同人演唱时音区和音域会有差异性。虽然出自同一蓝本,局部曲调、音区、音域的差异性都是在流传中逐渐形成的。

第二类是佛教音乐与各地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吸收的地方音乐元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世俗的佛乐以乐器为主。宜春禅宗音乐在民间的流传,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印肃普庵禅师的《普庵咒》。普庵是中国南宋禅宗僧人,临济第十三代法嗣,咒语也叫真言,是指真言不需的语言,普庵咒是中国僧人对佛教真言的唯一贡献。普庵咒在佛教徒的诵念中,以它滔滔不绝音声和规整、往复的节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旋律,超过了普通的音乐对听众心里的影响。普庵咒诵念时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提供了走出佛门发展成完整的器乐曲的因缘。正是因为普庵咒将宗教性与音乐性独特的融

谱例1合,对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变体及同名异曲广泛存在于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普庵咒》作为一个曲牌,在后来的佛教寺院音乐、宫廷音乐、琵琶独奏、吹打乐、弋阳腔、昆曲、丝竹乐等各种音乐形式中运用和传唱。

古琴曲《普庵咒》,又名《释谈章》,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有学者认为,该琴曲是宋、明时期,佛、儒、道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历代的流传中有多个版本,琴谱的乐曲结构基本相同。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类似于西方曲式中的复三部结构。第一部分是乐曲的“佛头”;第二部分是由引子和两个不同主题曲调交替组成;第三部分是乐曲的“佛尾”。

三、禅宗音乐的传播

禅宗音乐以其“悠、和、淡、雅”为特征的独特风格,在传播上有很大的潜力,由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大众传媒对于流行音乐的推崇,人们对禅宗音乐充满了神秘与陌生感。目前,禅宗音乐的传播是缓慢的,研究禅乐的的专家和学者相对比较少,没有专业的队伍。禅乐的的推广和普及主要在寺院,相关发行不系统,层次不齐。因此,禅乐在宣传和普及上应受到重视。笔者觉得应从以各的方面进行考虑。

(一)在禅宗音乐的传播中,加强对活动的保护,能促使音乐有效的传承。禅宗音乐的现场传播生动而鲜活,这种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使禅宗音乐的传播更为便捷,听众能从感官上获得更好认知。因此,给禅宗音乐的展示搭建平台,受到大众的关注,能禅宗音乐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禅宗音乐的展示搭建平台,受到大众的关注。例如2016年慈化禅寺建寺850周年古琴音乐会在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梵呗音乐厅隆重举行。2014宜春第八届月亮文化旅游节“五叶东方·禅月静修”闭幕式禅音乐会在宜春禅博园隆重上演。音乐会通过《人情淡始长》《欢畅走一程》《春光照心田》《禅心如月》《禅境宜春》等富有哲理的音乐,充分诠释了禅文化与人生息息相关的道理。宜春的月亮文化节也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在“禅宗圣地“的打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传统传播管理人才,可以说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因为音乐院校往往分工过细,又很少有专业人士涉猎管理领域。禅宗音乐悠扬典雅、含蓄幽微,很难用曲谱完全记载下来,寺院音乐的传播主要由师徒口传心授。因此,存在着差异性,流派较多。禅宗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复杂,如果没有专门的管理人才,非常不利于禅宗音乐的传播。仅寺院及文化部门重视整理是不够系统和完善的,迫切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在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中,音乐传播的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日趋重要了。宜春禅宗音乐的传播可以宜春学院为依托,设置传播音乐链条中的相关应用性和理论性学科,培养专业的人才,让宜春的禅宗音乐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三)传统音乐乘上当代媒体的快车也是一种趋势,为传播与丰富宜春的禅宗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集合了多种传播媒介的全方面立体式全面传播,必然对禅宗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听众通过互联网可以欣赏和了解禅宗音乐,弥补了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为忙于生活节奏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多媒体的宣传,有利于建立相关的资料数据库,将禅宗音乐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数字化记录。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推动宜春的禅宗音乐的发展与广泛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只有让禅宗音乐的走向社会、大众了解禅宗音乐,才能领悟“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境界,达到利乐众生、明心见性之目的。■

[1] 田青.宗教音乐卷·佛教、基督教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J].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 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宜春禅宗音乐的发展与传播》阶段性研究成果(YG2016262)

彭晶(1986-),女,江西泰和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蒋帆(1984-),男,山东淄博人,宜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

猜你喜欢
宜春禅宗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禅宗软件
四月轻语
佛教艺术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落叶禅
宜春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