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地区李坑古村的田野调查

2017-08-09 05:43范霄鹏李鑫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婺源古村古村落

范霄鹏,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婺源地区李坑古村的田野调查

范霄鹏,李鑫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江西婺源地区地处古徽州地区,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县境内的村落大都继承了古徽州的传统风俗文化。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内的李坑村为例,以田野调查所获资料为基础,从生境形态、村落结构以及传统民居建造3个方面对李坑村进行研究,初步阐述古徽州文化在婺源地区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提供依据。

江西婺源;李坑村;古徽州文化;村落;民居

江西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图1),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古徽州六县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图2),其中,婺源县在1934年被国民政府划隶江西,1947年又划回安徽,直到1949年婺源解放,最终划隶江西,但婺源的风俗文化和民居村落依然保留着古徽州文化的特色面貌。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主要内容,遍布古徽州,大约有5 000多村落,群山环抱,绿水萦绕,这些如明珠般散落的古老村庄,在沧桑巨变中沉淀下来,成为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1]。婺源,有着“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称,这里留存着众多徽州民居村落,本文所要介绍的李坑村,就是其中代表。

图1 婺源区位图(来源:作者标注)

图2 古徽州地图(来源:作者标注)

1 生境形态

出江西上饶婺源县紫阳镇,沿省道201北行10 km至秋口镇,转东南方向行1 km,山岭环绕、溪流汇出的李坑,宋时文兴武魁聚落绵延千年而立(图3)。

图3 李坑区位图(来源:作者标注)

1.1 自然地理环境

李坑村所在的婺源地区,属于丘陵地貌,这里平地较少,境内大多是屏列交错的山地和丘陵,加之这里林木茂盛,常年雨水充沛,所以山峦重叠,溪涧纵横,形成了“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生境形态。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具有东亚季风区的特色,再加上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适宜农耕,物产丰富。丘陵地区溪水贯流的微观地理环境,影响着当地民居建造特色的形成,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古村落独具魅力和风格[2](图4)。

图4 李坑村实景图(来源:作者自摄)

1.2 人文历史渊源

由于独特的微观地理环境,这里也成为中原氏族避难聚族而聚的理想地点。李坑始建于北宋,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始祖李京,即是为了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徽州歙县,繁衍分支,后五世祖李洞迁此建村。李坑原名“理田”,后因村内溪水贯流,民居分布溪流两旁,便俗称李坑。村内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人才辈出,不仅文风日隆,而且在南宋年间出武状元李知诚,状元府邸也成为保留下来的主要建筑,在文武家风推动下聚居地的建设历经千年生长与传承,形成夹溪而聚的耕读图景。整个村落依回环溪流而成骨、依丘陵山麓而出形,形成沿山谷绵延并掩隐与高大香樟和茂密竹林之间的村庄形态[3]。

1.3 空间聚落形成

位于秋口镇的李坑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整个村庄的北、西南和东南三面为丘陵,村落主体位于狭长的山谷之中,两条小溪在山谷东端的盆地里发源,在村中心汇流,民居建筑在山间溪流两岸林立,形成了聚落沿三片山间谷地生长的平面形态。村中空间以古树竹林标定边界,以粉墙黛瓦枕溪、小桥水埠贯联、流水清澈倒映的形态构建起宁静的栖居环境,并通过村内古桥、古亭等公共设施将家族社会组织结构以实体形态呈现出来,在这里山水风光与古色民居融为一体,正所谓“小桥,流水,人家”,风景独美(图5)。

图5 李坑风貌(来源:作者自摄)

2 村落结构

作为典型的游山古村落,街巷和水系成为了民居村落的骨架和支撑。李坑古村,依山傍水,河流贯穿整个村落,民居临河而建,村落沿河流带状发展。

2.1 风水选址

在中国传统建筑建造过程中,风水贯穿其中,尤其在选址上,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所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作为古徽州六县的婺源,更是在选址布局时慎之又慎,李坑亦是如此。李坑古村的选址布局是根据风水之说进行规划的,村落已有千年历史,期间虽有住宅的扩建、重建、废除等等,但是村落的整体格局变化很少。

村落选址,主要是选山择水,李坑古村,三面山体环抱,以山为托,背山面水,民居夹溪而建,所谓“藏风聚气”。根据现在的科学理论来分析李坑古村的选址规划,也是十分合理的,三面环山的自然格局,对于村落抵御山风的侵扰十分有利,相应地可有效减少寒流的干扰,这样的聚落外环境也利于安全防卫。村落之中,选择临水坡地,建造民居,对于日常生活、洗涤、灌溉以及消防需要十分有利[4]。

2.2 整体布局

李坑古村,以水路双重路径为骨架,造就了“三叉汇聚”的枝状村落街巷空间结构。民居倚山面水,夹溪而建,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聚成一条小河,在水街之上搭设木板平桥联接各户沿河民居院落,三五步便可见一桥,河边也设置石板铺就的溪埠,方便村民洗菜、洗衣的日常生活。随着聚落规模的增长,分支街巷自主体街巷空间结构上生长而出,形成陆路或陆路+水圳的巷弄联接聚落深处民居[5](图6)。

图6 李坑总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村庄三面丘陵,村内空间主要以古树竹林标记边界,平面呈现出聚落沿三片山间谷地生长的形态,而农田大多在村落的南部,成两条带状分布,只有部分以视觉景观为功能的农田分布在李坑景区入口南部。村落的主体街巷空间交汇于中部的通济桥(图7)与申明亭(图8),通济桥的整体形态造就了统领全村空间的场所,申明亭是血缘聚落的中心公共空间,主要功能是执行乡规民约和调和邻里。主体街巷空间不仅贯联了村口与中心空间,在街巷空间之中还分布有戏台、亭台等次级公共空间,形成与聚居人群社会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聚落空间层级(图9)。

图7 通济桥(来源:作者自摄)

图8 申明亭(来源:作者自摄)

图9 街巷空间(来源:作者自摄)

2.3 村落水系

水是婺源古村落的特色和灵魂,古村水系大多也与“风水”相关。两条小溪在盆地里发源,在李坑村中心汇合成一条溪水继续向西流出村口,正是堪舆术所言:“溪水向西流必富”。西侧村落入口处有狮山和象山对峙把手,又有文昌阁、关帝庙、李氏宗祠在水口镇锁。河流贯穿整个村落,村落主巷也沿河流延伸 ,联系村内外交通,整个村落沿河流呈带状发展。河上平桥和拱桥架立以沟通两岸,桥下亲水的石板埠头既为登船及运输提供便利,也为村民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搭建出场所,水系为村内居民提供了生活、生产便利的同时,与民居和周边田地相联系,为农耕灌溉提供服务,构筑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农耕村落景观。整个村落顺应、利用自然水体,溪河养生,既有浣衣女子,又有撑船老人,一幅如诗美卷(图10)。

图10 李坑水系路网图(来源:作者自绘)

3 民居建造

李坑古村具有徽州民居的整体性风貌,粉墙黛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的封火山墙,灵活布局的各色天井式院落,整个村庄恬静安然,山水相宜。

3.1 建造样式

古村落的空间整体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紧密,徽州多山,气候湿热,这种自然状况对民居建造有所限制也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江南的开发,徽州地区人口大幅增加,农田规模小、建设用地少,家族庞大,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李坑的民居建筑为徽州典型的天井院落式楼居,多沿中轴线布局,设置天井有利通风采光(图11),而民居建筑规划紧凑,为了防火减灾,自明代起采用封火山墙的建造方式,层层叠落的烽火山墙也成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形态特征[6]。

当地木材资源丰富,李坑村中的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架,石砌墙基,砖砌空斗墙身的建造样式,根据各户的经济条件在具体建设上则有所不同,有单进天井院、多进天井院,也有独立单层民居和带有池园民居。天井式院落虽然进深浅狭,但多与建筑屋顶相连接,天井前后设置厅堂式正房或门屋,左右两侧是厢房 ,或者用墙或是空廊、巷道围合。规模大的民居多是基于传统单元模式在纵向上的组合扩展,布局上稍有变通,形成多进天井院落。天井院落除了满足室内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需要以及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之外,也包含了风水学中聚财聚水之意。

图11 天井(来源:作者自摄)

3.2 装饰特色

砖雕、木雕、石雕作为婺源的传统雕刻艺术,被称为“婺源三雕”,繁复的雕刻纹样,成为李坑民居建筑的主要装饰特色,规模形制完整的民居在细部装饰上极为重视。木雕主要运用在堂内以及主梁、隔扇、勾栏、内檐门罩等部位,大梁主要在中央部位雕刻,以显庄严、富丽;砖雕是建筑细部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性强,广泛应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部位,大夫第等民居建筑的大门作为居住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多以砖雕等作重点装饰;由于材料限制,石雕没有木雕和砖雕复杂,在建筑中,通常在门罩、漏窗、顶柱石以及牌坊等部位雕饰,而石狮、石桌、石凳也同样采用石雕装饰(图12)。

白墙青瓦马头墙(图13)也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蚀,白墙渐渐变成了灰色,青瓦的颜色也渐深,使得整个村落在淡雅明快的色调中增添了几分历史感。徽州马头墙,一方面是防火、防战的山墙;另一方面,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起伏变化的马头墙为民居带来了特殊美感,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宁静淡雅的村落平添几分生机,粉墙黛瓦的村落独具动静结合的美韵[7]。

图12 石雕(来源:作者自摄)

图13 马头墙(来源:作者自绘)

4 结束语

研究古徽州的风俗文化势必要从古村落着手,由于婺源地区的历史演变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境内现存古村落的研究价值可见一斑,本文所选之例——李坑村便属于其中之一。作为李氏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村落选址讲究风水格局,近水利避水患,夹溪而建,村口狮山、象山把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坑古村三面环山,水系萦绕,民居建造继承古徽州整体风貌,木构架天井院落,恬静古朴的白墙青瓦,错落有致的封火山墙,是古徽州山水村落的典型代表。

[1]江保锋,闻婧.徽州古民居艺术形态与保护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39-47.

[2]金勤可.和谐居住环境研究:以江西婺源民居为例[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3:20-24.

[3]李薇.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以婺源李坑、晓起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34-36.

[4]郑建鸿,吴竞,张庐陵.婺源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初探:以理源和李坑两古村落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1):128-129.

[5]郑伟.不同居住模式的邻里空间原型的比较研究:以北京四合院、李坑村和社区为例[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24-27.

[6]李丹,余运正,何佑.江西传统民居探究:以婺源李坑传统民居为例[J].文化心旅,2013(9):162-163.

[7]张瑾.古村落旅游地的建筑景观变迁与保护研究: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6):238-239.

Field Survey of Likeng Village in Wuyuan Area

FAN Xiaopeng, LI Xinyu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Wuyuan area is located in ancient Huizhou area. As one of the six counties in ancient Huizhou, most villages of Wuyuan county hav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 of ancient Huizhou. This paper takes Like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Likeng village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 village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house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survey, expoun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Huizhou culture in Wuyuan area.

Wuyuan area;Likeng village;ancient Huizhou culture;village;vernacular dwelling

TU241.5

A

范霄鹏(196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区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研究。

E- mail:anebony@vip.sina.com.

李鑫玉(199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E- mail:775855624@qq.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3)

猜你喜欢
婺源古村古村落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古村——大芦
乡愁里的婺源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