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近日,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宏杰带领的课题组在人感染H7N9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和大流行风险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上。
研究结果表明,人感染H7N9流感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提示病毒在禽间的地理扩散范围更广泛。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活禽市场关闭,病毒可沿着家禽运输和交易的路线隐性传播,持续扩散到没有或没有严格执行活禽市场关闭的地区,包括尚未发现疫情的地区。研究提示对活禽中的H7N9流感监测需进一步加强,并建议采取永久性活禽市场关闭,或在疫情发生前采取主动的活禽市场关闭措施。人间病例对于病死禽的暴露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未来可随禽中循环的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H7N9流感病毒的比例的变化而变化。第五波疫情报告的病例数高于前四波,提示禽类中H7N9病毒的循环强度可能较前几波高。研究全面阐明了2013—2017年人感染H7N9流感的流行病特征及临床严重性的变化,为大流行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证据。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徐云碧博士领衔的国际联合团队,经过3年努力,总结和发展了一系列改进遗传增益的分子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牛津大学出版的《实验植物学杂志》上。
联合团队首先总结和评述了与遗传增益改良相关的关键策略。采用诱变、基因定位和挖掘、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在内的分子和基因组学方法可以释放和创造有利的遗传变异。通过精细管理和精准环境型鉴定,可以改善遗传率的估计。通过提高基因型和表现型鉴定的规模和精度可以显著提升选择强度。采用分子标记选择和双单倍体技术之类的综合育种方法可以加速育种进程,从而缩短育种周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挖掘和拓展遗传变异、改进遗传率估计、提高选择强度和缩短育种周期的相关分子育种策略。最后,将各类策略与其他广泛应用的常规育种程序整合起来,构建了分子育种的综合育种程序,并展望了遗传增益改进的新机会、倡导了高效育种流程、提出了广义的遗传增益概念。遗传增益改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整合与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学术界和种业界为保障人类食物安全和供应而共同努力,以建立现代育种技术流程,构建综合育种平台,并采用分子育种的技术和方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植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