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位置、国力、战争角度论西夏与蒙古的关系

2017-08-09 01:30:49温少扬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国力金国西夏

温少扬

从地理位置、国力、战争角度论西夏与蒙古的关系

温少扬

本文从地理位置、国力、战争角度对西夏王朝与蒙古国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挖掘西夏与蒙古的成败,探寻乱世之中两个大国的不同与相同,从而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获得自己的收获和教训。

研究背景

经查阅资料及文献,找寻到与本论文相关的已有研究背景主要有如下几点:

研究内容方面,如今关于西夏与蒙古的主要几个研究方向有:宋、辽、金时期的历史概况,西夏的经济状况,西夏的政治军事制度,蒙古与西夏的战争等等。

研究现状方面,如今对于西夏的了解及认知相对较少,从已有的对于西夏的史料记载就可以看出来:以《宋史》为例,其四百九十六卷中关于西夏的《夏国传》只有两卷。而关于西夏与蒙古的关系方面的记载及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之间的战争进行概述,基本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两者之间的对比。

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查阅史料和实地访问证实两种。

理论文献综述

地理方面,辽宋灭亡后,西夏后期北部,东南部与金接壤,西南、西北部依旧与吐蕃、回鹘相连。西夏由于地位优越,从事中继贸易,曾在财政经济上获得了很大收益。西夏境内,气候寒冷干燥,地表多荒漠。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境内植被有所破坏。在干冷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土地沙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条件决定西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不大,基础较为薄弱,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发展周边贸易成了西夏生存的必由之路,因而西夏对中原王朝有着很强的依附性。严酷的生存环境,频繁出现的饥荒,使得能骑善射的西夏军队极富掠夺性。对外征战不止,大肆劫掠财富、抢夺人口、侵占土地,成为西夏历史的一大特点。西夏后期,环境恶化,频繁出现的干旱和强烈地震加速了西夏的灭亡。

西夏的政治军事制度模仿宋朝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宋朝的交往十分紧密。

西夏的文字创建的缺点,创建时把形体搞得太繁复,这大大降低了使用的效率。文字是人类传播和积累生活经验及一切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用工具就必须讲究灵巧利便,而汉字笔画本来就很繁复,西夏文字的制作不是采取简化的办法,而是叠床架屋,比汉字更加繁复。这对文化交流以及西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产生消极障碍作用。这也就导致了西夏文字因西夏的不复存在而灭亡——它的根基本就不稳固。

就战争方面而言,西夏末期,统治者不满意金国给它划定的疆界,并对金国实施限制贸易的政策有着强烈反感;加之,金章宗新立,接待西夏使节时十分傲慢。凡此种种都使双方关系日趋恶化,而金章宗本人“娱情声色,荒于政事”的腐败作风和政治影响,也为西夏的进攻留下了缝隙和机会。随着北方蒙古势力的兴起和南侵,金、夏关系更加恶化了,西夏神宗继安全之废而立,对于金国所遭遇的危难也抱“幸灾乐祸”的态度,乘金国的军事失败,一贯“侵略边境”。在他的统治期中,除年年不断地发动侵略金国的战争外,还多次派兵参加这一时期蒙古军对金作战的行动。而金国也蓄意要给西夏一个沉重的打击,夏金两国在这一严重时期进行无休止的战争都大大削弱了彼此的防御力量,为蒙古的进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加速了西夏的灭亡。

资料分析

通过以上的资料,进行了下列分析:

地理位置方面

首先,蒙古扩张的一个最快速、也最便捷的一个手段就是向东西方向进攻的手段。因为其东西方向的敌人实力较宋要弱,所以蒙古选择先攻打位于其西部、如今为中东的位置,后又攻打其东部的金。这样的进攻避免不了大范围的移动,这样一来,西夏所在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它正好位于蒙古的南侧,在蒙古向东西移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很轻易的从侧面进攻,并且有着很大的胜算。再或者干脆不用进攻,待大部队离开直接夺取空城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西夏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参阅图1),在某种意义上牵制了蒙古。其次,蒙古的纬度较西夏来说要高,地势也较西夏要高,且由于贺兰山的划分,蒙古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西夏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区,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西夏的农作物会有较好收成,而蒙古却不会有好收成之结果。这是西夏较蒙古的优势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可能想要掠夺的利益。

国力方面

从查阅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夏景宗(李元昊)建国迄于崇宗(乾顺)正德元年(公元1038~1127年,计90年),是西夏王国的前期,其国力主要处在上行方向发展的时期,也是与北宋、辽鼎力的时期。由夏崇宗统治末期和仁宗(仁孝)继位迄于西夏的灭亡(公元1128~1227年,计100年),是西夏王国的后期,其国力主要循下行方向发展的时期,也是与金、南宋鼎立的时期。

西夏前期国力的发展其实源于西夏实施的“睦邻政策”,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时藩、汉人民在和平安定的条件下发展劳动,为西夏的国力带来了繁荣。这时元昊一方面继承与发扬原来部落中适合战争的生活特点,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政治、军事、文化的建立,实质上是巩固了国力,稳打根基。所以西夏国力的发展,主要是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与蒙古类比,我们从以下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从政治与军事角度看,西夏的政治体制可以简单概括为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同时又要适应汉族地主阶级建功立业的要求,建立起和汉族一样规模的封建体制,实行有效率的统治。又因为党项与吐蕃关系密切,因此西夏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均有模仿,由此看来西夏还只停留在模仿的道路上。蒙古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帝国特征,对巩固蒙古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此后的国力发展影响深远。

从文化角度看,西夏只是一味地仿宋,而蒙古则是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追溯西夏文化的渊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他不仅一味地模仿宋,而且在宋朝的基础上并没有提高。例如,乾顺掌政时期打破夏军流动作战的习惯,仿效宋朝的办法,在沿边修起防御性的城砦。(《宋史·何常传》)如果一个政策已行使很长时间了,并且对国家有利,就不应该做出大幅度的更改,而这个错误正是决定西夏走向灭亡道路上的关键之一。又如,西夏模仿宋朝的文字,结果是只比宋朝的繁琐,不比他的简洁。这一点又能揭示夏朝文化上的空虚与根基不稳。

蒙古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民族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他们对所生活的草原中的草地的形状、性质、草的长势、水利等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构造了民族特有的游牧文明。从表面上看,西夏是要比蒙古文明的,有详尽的思想与文字,但大多源于宋朝,根基明显不扎实;而蒙古是从野蛮走向文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这一条路线相对更能加强一个民族的发展。

战争及外交方面

军队战斗力。在西夏与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方面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发现,西夏无论是在人数或是兵种搭配上均处于劣势,西夏军队战斗力明显弱于、蒙古军队战斗力。

西夏战略方针严重失策。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弱于蒙古。而此时,蒙古主动出击来进攻西夏,西夏应该采用坚壁清野,死守住西夏境内的重要关隘。这样,西夏军队便可以逸待劳,蒙古军队善于骑射,军队中只有极少量的炮兵,并且素质极差,蒙古军队也因此最怕攻城战,一旦久攻不下,势必会极大地消耗蒙古军队的力量。而且蒙古出兵进攻西夏一般都是全军出击,后方非常空虚,这样金国便可以直接攻击蒙古的大本营,蒙古势必会撤兵回救,如此一来,西夏不太会有亡国的危险。

但是,西夏完全违背了这个战略方针,西夏的将领在打赢了几场攻守战后,便变得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于是主动出击迎击蒙古大军,并且找平原的地方与蒙古展开战斗,本身西夏的战力就处于弱势的一方,还主动出击,还找最适合蒙古铁骑战斗的地方——平原来发动战争,西夏自然是大败。

蒙古于1205、1207、1209、1217、1224年曾5次进攻西夏,并于1226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西夏乾定四年)春至翌年六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攻灭了自夏国起190余年的西夏。

西夏士气低下、蒙古士气高涨。西夏国主要是以党项人为主,而党项人只听那些可以率领自己打胜仗的皇帝的召集。而西夏最后几任皇帝虽然可以带兵打仗,但几乎没打过胜仗,所以,党项人不信服这几位皇帝,于是,西夏的征兵几乎得不到响应,西夏后期的兵力总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西夏经过这么多年的征战后,劳民伤财,还没得到任何一点利益,并且在蒙古围攻西夏的首都——兴庆府(今银川)时,还发生了好几次地震,在古代,地震代表着凶兆,这对西夏已经非常低下的士气更是雪上加霜。在西夏后期,民心非常的差,士气更是低落,当时的西夏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国家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反观蒙古这边,他们的首领——成吉思汗,能征善战,带领蒙古人从一个很小的部落变成了一个可以横扫中东,与西夏,金国为敌并且占据上风的强大帝国。而且成吉思汗对待自己的手下和子民非常的公平,所以,蒙古人都很信服成吉思汗,认为他可以带领我们打胜仗,做任何事情。每个蒙古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蒙古的士气自然高涨。

图1 西夏与蒙古地理位置

外交方面

西夏不仅在战争中失策、失势、失利,在外交方面也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西夏与金国的关系原本是很好的,非常的紧密。蒙古如果出兵攻打西夏或金国,西夏与金国两国中没被攻打的一方,一定会去帮助受攻打的那方。所以,当时蒙古一直是在与西夏和金国这两国为敌。攻打一个国家未必一定能打赢,要对付两个国家,蒙古自然是吃不消,在西夏和金国两国结盟时,蒙古很难灭掉其中的任何一国。但在西夏君主李遵顼在位时期,这位愚蠢的皇帝做出了一个蠢到无可救药的决策——与金国开战,与蒙古结盟。这样一来,西夏与金国的联盟就此破灭,蒙古也从1个打两个,变为了每次只需要进攻一个,进攻金国时还有西夏的帮忙。而西夏指望和蒙古结盟,但蒙古根本不买账,反而把西夏当成了一台战争机器,蒙古只要一出兵进攻一个地方,西夏同样也必须派兵,而当西夏受到了攻击,蒙古从来不会出兵援助。在这样经过无数次的战争过后,国小力弱的西夏首先支撑不住了,无力听从蒙古的派遣。蒙古让西夏出兵,西夏未响应,蒙古为此大怒,认为这台机器已经无用了,便开始进攻西夏,西夏也就此走向了亡国之路。

研究结论及前景展望

研究结论。西夏与蒙古的关系比较复杂、也比较微妙。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一种敌对关系,西夏曾两次推翻两国之间签订的协约,造成了蒙古对西夏的不信任与反感。其次,是一种互相牵制的关系,西夏在地理位置上占有优势,牵制了蒙古的移动;而蒙古在疆域面积上又对西夏有牵制,限制了西夏的扩张与发展。

前景展望。正如上文所说,西夏这一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王朝,在被全灭的悲惨结局中悄然离场,免不了让人有几分忧伤:毕竟这无疑是个有智慧的民族,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民族,一个崇尚美与和平的民族。因为种种原因,西夏王朝在正史中不被认可,没有相应的史料,没有过多的描述,人们只能从他国的史书中寻求蛛丝马迹,试图为世人重现其不知名的辉煌,正如矗立在贺兰山脚下的一座座“土包”,没有中原王朝皇家陵寝的恢宏,更多的被看作是不起眼的土包,却在大西北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屹立不倒。当你站在它脚下时,你会被它震撼,被他感动,这正是这个民族带给我们的感受。在人们为历代中原皇帝的所作所为或赞美或质疑或批判时,有谁能想到在这样荒凉的土地上,仍然有曾经那样辉煌的民族,却孤独的被遗弃,这又是何等的悲凉。

党项人的结局有两说,一说在最后一战中被屠杀殆尽,一说仍有一部分盘踞在四川附近,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存活到了清康熙年间。若真如此,西夏恐怕是中国历史存在时间最久的政权了。尽管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仍希望结局是第二种,因为这个民族,是值得我们敬仰和赞赏的。现如今,西夏的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已被很多学者重视并进行研究,这令人欣喜。所以即使它已经真的不复存在,我们也应该去感受这段历史,尊重这段历史,保护这段历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格物书院))

猜你喜欢
国力金国西夏
Interface-induced topological phase and doping-modulated bandgap of two-dimensioanl graphene-like networks
MULTIPLIC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A NONLOCAL ELLIPTIC PROBLEM INVOLVING CRITICAL SOBOLEV-HARDY EXPONENTS AND CONCAVE-CONVEX NONLINEARITIES *
屈原之死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试述西夏军抄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赵金国 挑战自我担重任
北方人(2017年10期)2017-07-03 14:07:20
再考西夏的马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屈原之死
西夏人眼中成吉思汗在西夏的最后一战
语言与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