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思想

2017-08-08 20:47曾空徐方平
决策与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可持续发展

曾空+徐方平

[摘 要]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自2015年一经提出便备受瞩目。它是基于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趋严峻,且正当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主要包含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等五个维度的理论内涵。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8-0058-09

18世纪尤其是继工业革命的辉煌以来,世界各国进入了经济腾飞和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性成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源源不断的财富纷至沓来,然而,长期持久的非良性的“黑色发展”模式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胁,“绿色发展”模式再次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绿色发展”的内涵也从单纯的经济名词演变为具有经济意蕴的政治名词。习近平作为新一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极具“绿色发展”意识,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战略,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体化中,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思想彻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有力地推动了全新发展理念模式的形成。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顺应历史潮流和趋势,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思想,无论是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綠色发展思想产生的现实、时代背景

正值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现状,为了破解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难题,习近平站在新的高度,适时提出了绿色发展思想。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有其深刻的现实和时代背景,是基于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矛盾日益加剧,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趋严峻,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矛盾日益加剧的基础上提出的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已经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无非是1750年以来工业革命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这一人为因素所造成,从而凸显了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2年在一份名为《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明确指出,现阶段中国生态环境所处的现状、问题、机遇、挑战以及中国未来必须坚持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2008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更使国际社会人士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也罢、资源能源环境危机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问题,由以资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率高的传统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群体事件的频发证明,以“黑色发展”理念为主导的只注重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模式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在新发布的绿色新政简报中再次强调发展绿色经济和实现“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随之应运而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毅然决然地在2011年推出了《绿色经济报告》,强调绿色经济在推动就业稳定发展、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积极作用,肯定其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和地区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在国际竞争和市场中抢占先机,率先提出“绿色新政”这一重要理念,大力调整能源和环境政策,通过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达到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危机内在矛盾的目的。欧盟紧随其后,力挺“绿色新政”,并作出在2013年前出资1000多亿欧元来发展绿色经济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亦应有所为,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深刻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发展,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1]

(二)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基于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趋严峻的状况下提出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深化发展下,经济获得了飞速前进,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必然增加对能源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导致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先天不足,科学技术相对滞后,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因而造成大量浪费,特别是像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直接加剧了资源能源的供给需求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同时给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尤其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一段历史时期,将GDP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道路,而在实际上,治理速度往往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空气、水、土壤遭到严重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碳排放量增多,植被进一步退化,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由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自然灾害频发,改善和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鉴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的状况,我党勇当先锋,不断探索适合世情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模式的转型升级,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之路,愿意为国际社会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有效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基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的

面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状况,我国积极促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意蘊、毛泽东朴素绿色发展思想、邓小平协调发展观、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反之,如果单纯地追求“GDP至上”原则和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采取漠视的态度,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思想只能沦为空想模式。正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所指出的那样,“亚洲要保持经济良性发展势头,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完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愿意同亚洲各国一道,进一步从六个方面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与新时期发展特征紧密结合,融汇东方文化所形成的全新理念,在“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五位一体”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正可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活建设相融合的全新发展道路。其实,这便是习近平绿色经济理念内涵。

(一)绿色经济理念主导的理论内涵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学术界的影响,我国在经济上一直沿用“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单向度“黑色发展”模式,采取冒进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征服,其结果是直接造成了当下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的紧张。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适时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并使之上升为全党全国的意识形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协调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影响深远。

绿色经济理念主要是指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以提高人类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机结合。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要环保。无论何种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恶化采取漠视态度的做法是绝然不可取的。这是对经济行为外在限定和内在要求的双重界定,是实现经济从非环保型向环保型的全面转化,是实现经济“绿色化”的战略转型升级,非得已之际,以牺牲经济效益换取绿色发展也未尝不可。正如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关系谈到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二是环保要经济。从保护环境的行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有效推出维系生态健康这一新的增长点,实现“从绿掘金”。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下,大力开发研制新的资源能源、环保型的绿色产品等,以获得新的经济利润来源,使“绿色”和“经济”成为一对和谐的有机体。诚如习近平所言,“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3]。

(二)绿色环境发展理念主导的理论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环境发展”是“绿色发展”的自然前提。“‘绿色环境发展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4]。继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社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自然呈阶梯式增长,他们以不计后果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各种废水、废气、废物等环境污染的产物接踵而来,同时随着自生态链的严重破坏,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自此,传统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渐并长期进入一种无限循坏的“黑色发展”状态,整个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当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人类文明难以延续的时候,严重的生态环境就不得不重新受到重视,不得不得到改善和保护。

当由发达的经济所推动的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破坏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再为人民谋取福利之时,那些想单纯地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解决绿色环境的发展愿望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还是人类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对绿色环境发展的认知,只有当人们把“绿色环境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使绿色环境得到稳定、持久、永续发展,才能使后世子子孙孙永享太平,这正是“绿色环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所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

(三)绿色政治生态理念主导的理论内涵

“绿色政治生态理念”是“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主要是指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优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虽说经济繁荣发展,百姓幸福安康,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繁荣背后依然潜藏的大量的腐败“蛀虫”,倘若使这种不良之风一以贯之,并任其发展,我们的党便会失去根基,广大人民群众便会与党渐行渐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秉着“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政治理念,自2012年以来,因贪污腐败、行贿受贿而被抓官员的数量是近十年来官员惩治历次总和之最,上至常委,下到科员,只要有官员凌驾于法律之上,破坏党纪国法,坚决惩治,广大民众无不为之拍手称快。从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大为改观,各级党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为人民谋福祉,政治生态逐步恢复到清明状态。正如习近平所说:“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6]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力实现官场生态的“绿色化”转型,必将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绿色政治生态的巨大效能。

(四)绿色文化发展理念主导的理论内涵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绿色古朴文化、农耕社会的黄色文化、传统社会的黑色粗放文化,工业革命的辉煌促使久违的绿色文化实现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寂静的春天》一书更是掀起了绿色文化发展的序幕,使绿色文化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正值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绿色文化发展理念”的内涵也从单纯地诸如花卉文化、环境文化等衍生为包括蕴含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生态意识等彰显绿色文化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理念”作为“绿色发展”的精神资源,是一种文化体现,表面上体现绿色行为,实则是与环保、生态、生命等意识息息相关,,深刻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荣发展方式和理念。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体现了我党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信心,对绿色法律文化的完善大有裨益。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是观念、价值和意识的集中体现,至始至终影响着系统内部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构、经济职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绿色社会发展理念主导的理论内涵

“绿色社会发展理念”作为“绿色发展”的生活动力来源,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同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绿色作为大自然最真挚最朴素的颜色,既是现代文明逐渐成熟的标志,又是生命健康活泼的表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谈到,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的发展圈中,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紧密结合,以此来构建新型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在“十三五”规划的保驾护航下,加快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绿、地更清,营造一种绿色低碳的城镇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使绿色社会成为21世纪具有特色的社会,并使之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红利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实现“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思想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自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尽管自然界有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它给人类生存、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空间,人绝对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须坚决摈弃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野蛮式”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人类友好地对待自然,自然同样会以同样友好的方式反馈人类,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永享太平。反之,当人类向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对生态环境采取漠视的态度,自然就会向人类社会以报复。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用“眼睛”和“生命”为喻谈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以此强调推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动诠释和解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60多年执政经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勇于承担责任与担当,在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惠及于民的举措和办法,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建设之中,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完美统一的融合,让改革的红利和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使百姓的幸福感大大增加。

诚然,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和绿色发展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以实现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十六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最后升级到十八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和总体布局,探索过程虽漫长,但这无不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方面的智慧和结晶,并努力走出构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中“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根本转型,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路线和理念,并使之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各个角落,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本质特征。总的来说,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三)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在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面对全球化浪潮下日趋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新高度,为一定时期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必须得承认,我国的绿色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和探索阶段,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能源危机亦仍然是当下一段时期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需为之努力奋斗解决的问题,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无疑是在新时期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每一代领导人的绿色发展思想的丰富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晶和精神宝库。当下,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对于“美丽中国”的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001).

[2]魏建华,周良.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EB/OL].http://www.gs.xinhuanet.com/zhuanti/2013-10/07/c_117607242.htm,2015-04-15.

[3]李一.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王玲玲,張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05).

[5]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EB/OL].http://www.chinacitywater.org/zwdt/swyw/91817.shtml,2014-10-28.

[6]习近平.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6/c_1114552785.htm,2015-03-06.

[7]习近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EB/OL].http://xh.xhby.net/mp2/html/2016-03/11/content_1385108.htm,2016-03-11.

[责任编辑:谭晓影]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可持续发展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