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最后殖民地的看守

2017-08-08 22:37王笑梦
兵器 2017年7期
关键词:驻港炮台军营

王笑梦

1997年7月1日,英国占据香港百余年的历史结束了,驻港英军随着港英政府一同撤离香港。这一刻到今天已经过去20年了,“驻港英军”也早已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20年,“驻香港部队”又成为一个新的专属名称的时候,我们不妨再来大致看一看历史上这支特殊的部队在香港的“来去”。

1841年1月25日8时15分,英军“硫磺”号舰长贝尔彻率领舰员从西环水坑口登陆香港岛勘察地形。第二天,英军舰队抵达,海军陆战队登陆港岛,在太平山顶升起了英国国旗,宣告着英军军事占领香港岛。1841年1月26日,成为了香港百年沧桑近代历史的起点,也成了驻港英军历史的开端。

香港战役时的驻港英军

驻港英军含陆海空三军,其军费由英国和香港政府各自承担一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941年9月,莫德庇少将接替贾乃锡少将出任驻港英军第33任司令。

当时驻港英军共有四个步兵营,这些主力部队的大部分士兵都来自英国本土和印度殖民地。此外,莫德庇还有一些民防力量,包括香港防卫军(直属于香港政府的民兵武装)的1个营、香港华人军团的1个连、晓士军团(超过服役年期人士组成)民兵、以及4个营的炮兵、3个连的工兵和若干后勤部队。在贾乃锡少将的努力下,加拿大政府终于于9月29日决定派出皇家加拿大来福枪营和温尼柏榴弹兵营增援香港,使莫德庇手上有了更多的力量调整部署。

在1941年开战前,驻港英国陆军共有正规步兵5287人、正规炮兵2811人、香港防卫军1378人、香港华人军团51人、后勤部队1190人,共计10717人。12月3日英国政府从泰国首相披汶颂堪口中获悉了日军有意假道泰国进攻英属马来亚的情报,得知战争不可避免的英国迅速通知驻港英军即刻进入戒备。12月5日,驻港英军陆续进入战争状态,各单位到7日清晨已经全部就位。

与此同时,香港还部署有部分海军、海防及空军的单位。由于历来香港就是海军中国分舰队的司令部所在地,虽然在二战爆发后中国舰队的大型水面舰艇已经陆续返回欧洲,但仍然留驻有一支小型舰队,其中包括3艘1916年S级驱逐舰(“哨兵”号、“珊奈特”号、“色雷斯人”号)、4艘浅水炮舰(“蝉”号、“蛾”号、“燕鸥”号、“知更鸟”号)、8艘鱼雷艇(编号7~12、26~27)、1艘布雷艇(“红尾鸟”号)、3艘防潜网控制船(“巴礼”号、“艾德门”号、“水门”号)。

此外,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驻港英军在维多利亚港和香港岛上建设有多座海防炮台,可以用于阻止日本海军控制香港水域。在战争爆发前,处于备战状态的有守备维多利亚港西面入口的昂船洲炮台(3门6英寸/150毫米炮)、港岛西摩星岭炮台(3门9.2英寸/234毫米炮)、银禧炮台(3门6英寸/150毫米炮)及上卑路乍炮台(1门6英寸/150毫米炮、2门4.7英寸/120毫米炮);东面入口防护由白沙湾炮台(2门6英寸/150毫米炮)和哥连臣角炮台(2门6英寸/150毫米炮)负责;港岛东南设有鹤咀半岛博加拉炮台(2门9.2英寸/234毫米炮)、德忌笠角炮台(2门4英寸/102毫米炮)、赤柱炮台(3门9.2英寸/234毫米炮)、黄麻角炮台(2门6英寸/150毫米炮)及舂坎角炮台(2门6英寸/150毫米炮);港岛西南则有香港仔炮台(2门4英寸/102毫米炮)防守。

空军方面就相对比较弱小了,虽然此时不列颠空战已经结束,但英国本土防空仍然需要空军战机,所以没有能够为香港再派空中力量。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空军甚至拒绝驻守香港,导致战争爆发前整个香港只有海军航空兵的3架没有鱼雷挂架的维克斯“角羚”/“维尔德比斯特”三座鱼雷轰炸机和2架“海象”水上侦察机,空战能力基本为零。而防空主要依靠港岛各地的防空炮台,包括港岛西的摩星岭炮台(2门3.7英寸/94毫米高射炮)、龙虎山松林炮台(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鸡笼湾炮台(2门4.5英寸/114毫米高射炮);港岛中的黄泥涌(两门3.7英寸/94毫米高射炮);港岛东的西湾炮台(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港岛东南的鹤咀德忌笠角炮台(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赤柱炮台(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赤柱沙石滩(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港岛南的南朗山(2门3英寸/76毫米高射炮)。

1941年12月8日,日本进攻香港的战役打响。这次行动的代号是“C作战”,与偷袭珍珠港几乎同时进行,从而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驻港英军抵抗至12月25日投降,香港沦陷,开始了日军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在香港保卫战中,加拿大援军的司令罗逊准将及僚属在突围时战死,而英军总司令莫德庇少将最终选择和港英政府一同投降。此战英加军队共牺牲1679人,失踪1042人,被俘10818人,其中失踪人员大多数是华裔和混血士兵,

海军的3艘驱逐舰中,“珊奈特”号、“哨兵”号于12月8日开战当天被调往新加坡,而“色雷斯人”号则在后续香港战事中触角入水搁浅,水兵上陆协助作战,军舰则被日军俘虏。其余战舰基本自行凿沉,只有“知更鸟”号炮艇和一些鱼雷艇幸存下来,而海军航空兵的鱼雷机和水上飞机也在日军对启德机场的首轮攻击中被毁。

二战后的驻港英国陆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英国夏悫海军少将于30日率领海军接收香港,接受了日治政府的正式投降。夏悫少将则于1945年9月~1946年4月出任香港军政府首长。

由于战后香港形势比较混乱,驻港英军最多时候达到1个师的兵力驻守香港。而随着防务压力的转弱,到 1948年驻港英军慢慢将常驻兵力恢复到由4个步兵营组成的1个旅级作战单位。1948年驻守香港的是第26廓尔喀步兵旅(香港称 喀步兵),这支部队直到1950年离开香港。而后到1957年由第48廓爾喀步兵旅驻守香港,直到1976年后改称廓尔喀地面部队,到1987年~1992年间又改回了旧名。期间还曾有第51步兵旅驻守,这支部队于1976年解散。

除了这三支常驻的旅级作战单位外,英军部队还以三年轮替形式派驻了不少部队驻扎香港,而在朝鲜战争期间更是有数不胜数地英军部队过境香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短暂停留的英军部队不能算做驻港英军序列。因此能够算作驻港英军的还是那些轮替形式来到香港的单位。这些步兵部队中唯有亚皆及修打兰高地兵团第一营曾经三次驻防香港,分别是1949年~1950年、1951年、1979年。而随后按照时间顺序驻防香港的步兵部队有威尔特郡兵团第一营(1950年~1952年),皇家绿霍华德轻步兵团第一营(1956年~1959年)、皇家诺森伯兰燧枪兵团第一营(1958年~1961年)、皇家根德郡兵团第一营(1965年~1967年)、威尔士兵团第一营(1966年~1968年)、兰开夏郡燧枪兵团第一营(1967~1969年)、威灵顿公爵兵团第一营(1968~1970年)、皇家威尔士燧枪兵团第一营(1969~1972年)、近卫爱尔兰兵团第一营(又称爱尔兰卫队,1970年~1972年)、皇家汉普郡兵团第一营(1972年~1975年)、轻步兵团第一营(1975年~1977年)、皇家绿夹克轻步兵团第一营(1977年~1980年)、女皇直属高地兵团第一营(1980~1982年)、苏格兰卫队第一营(1982年~1984年)、柴郡兵团第一营(1984年~1986年)、高士廉卫队第一营(1986年~1988年)、爱丁堡公爵皇家兵团第一营(1988年~1990年)、皇家威尔士兵团第一营(1990年~1993年)、黑卫士兵团第一营(1993年~1994年、1997年)、史塔福郡兵团第一营(1996年)、皇家廓尔喀来福枪兵团第一营(1994年~1996年)。此外,还有4个团级单位下属营曾经到香港交替驻防,轮换次数较多,他们是英皇爱德华七世直属第2廓尔喀来福枪兵团,1953年首次驻防香港,其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到1992年缩编至一营,相互交替达到5轮共12次,最后一次为1992年;伊利沙伯女皇直属第6 喀来福枪兵团,1948年首次驻防香港,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69年缩编至一营,交替共2轮8次,最后一次为1993年;爱丁堡公爵直属第7廓尔喀来福枪兵团,1948年首次驻防,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87年缩编至一营,交替2轮共8次,最后一次为1994年;玛丽郡主直属第10廓尔喀来福枪兵团,1948年首次驻防,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68年缩编至一营,交替2轮共7次,最后一次为1993年。

除了步兵部队外,英国陆军还在战后向香港派驻过坦克部队和骑兵部队,当然这里的骑兵部队主要是装备装甲车的装甲侦察兵部队。按照驻扎时间顺序这些部队包括第4骠骑兵团(1950年)、第16/5枪骑兵团A中队(1953年~1964年)、第7骠骑兵团(1956年)、第1皇家坦克团(1957年~1960年)、第17/21枪骑兵团(1960年~1963年)、皇家苏格兰灰骑龙骑兵团第二营C中队(1962年)、近卫骑兵团B中队(1967年)、第14/20国王骠骑兵团(1970年~1973年)、第16/5枪骑兵团C中队(1973年~1975年)、第1皇家战车兵团C中队(1974年~1976年)。

英国陆军炮兵部队也曾派驻不少单位到香港轮替。包括第25野战炮兵团(1947年~1955年)、第14野战炮兵团(1949年~1951年、1952年~1956年、1960年~1962年)、第23野战炮兵团(1949年~1952年)、第34轻防空炮兵团(1949年~1952年、1961年~1963年)、第27反战车炮兵连(1949年~1958年)、第58中型炮兵团(1949年~1952年)、第27重防空炮兵团(1949年~1957年)、第173定位连(1950年~1957年)、第15观测连(1950年~1951年)、第32炮兵团(1951年~1952年、1958年~1961年)、第45野战炮兵团(1951年~1953年、1958年~1961年)、第72輕防空炮兵团(1952年~1955年)、第20野战炮兵团(1952年~1955年)、第42野战炮兵团(1952年~1956年)、第15中型炮兵团(1955年~1957年)、第74轻防空炮兵团(1955年~1958年)、第19野战炮兵团(1956年~1957年)、第49野战炮兵团(1957年~1961年)、第5野战炮兵团(1958年~1961年)、第4野战炮兵团(1961年~1964年)、第49轻炮兵团(1964年~1966年)、第18轻炮兵团(1966年~1969年)、第25轻炮兵团(1969年~1971年)、第47轻炮兵团(1971年~1973年)、皇家马炮兵47轻炮兵团(1973年~1975年)、第20轻炮兵团(1975年~1976年)。

从1978年开始,英国陆军航空兵团660中队开始长期驻扎香港,直到1994年撤回国。此外其他在香港的陆军辅助单位还包括第17廓尔喀通信团、皇家陆军医务军团第18野战救护团、第87廓尔喀通信团、第28、31廓尔喀运输团、皇家机电工程兵第50香港工场、皇家工兵第50野战工兵团、女皇廓尔喀工兵第67、68、69及70中队、皇家陆军教育军团第75陆军教育中心、女皇廓尔喀通信兵第246、247及248中队、皇家通信兵第252中队、皇家通信兵第27通信团、皇家兽医军团动物支援组、香港情报队、皇家宪兵香港宪兵连。

这些驻港的陆军在香港拥有大量军事设施,包括驻港英军总司令住的三军司令官邸,这被作为驻港英军总部。此外,还拥有域多利兵房、美利兵房、威灵顿兵房、赤柱炮台、鲤鱼门炮台、醉酒湾防线、扫管军营、歌顿军营、九龙东军营、高希马军营、深水 军营、皇后军营、亚皆老军营、加利波利兵营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上面说的香港情报队,这是英国国防情报侦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和英国有通信情报协议,双方在电子情报方面互补合作,后来又加上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香港方面最出名的是小西湾监听站,这里有占地面积非常广的天线阵列,主要监听大陆无线电通信,后来还包括北越活动和西沙解放军海军调动。这些军营、兵房和炮台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了过去的作用,而到上世纪80年代后驻港英军逐渐缩减规模,这些军事设施也分批交付给地方使用,而部分军营在1997年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设施。

英国陆军于1996年就开始陆陆续续撤出香港。1996年11月1日,最后一批驻港廓尔喀步兵部队举行降旗仪式,结束了廓尔喀士兵驻港40年的历史。而为做好交接事宜,英国陆军于 1997年又派遣本土的黑卫士兵团第一营来港驻守,所以在驻防交接仪式上我们看到的英国本土士兵而非尼泊尔廓尔喀士兵。

战后驻港的英国海军

英国海军在香港的驻军历史甚至早于陆军,正如前文所述,正是英国海军的舰船和水兵最早入侵香港的。从1840年到1948年,香港一直是英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而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则从1844年到1941年将香港作为其司令部所在地,直到香港陷落。1945年被英国重新接管后的香港又迎来了英国海军的舰队,此时舰队改名为海军驻华中队,从1945年到1992年常驻香港,1969年到1971年英国还建立了海军远东舰队香港中队的编制,在香港往往将其称为“香港舰队”。1953年9月9日,“香港舰队”一艘编号为SDML 1323的港防艇在香港以西的珠江口发现一艘中国人民海军的登陆艇缓缓驶来,英军海防艇遂驶近中国海军登陆艇,蛮横要求登艇检查。结果遭到中国海军的警告。但该艇仍然我行我素,向中国海军示威,后双方发生炮战,火力明显较弱的英军海防艇被多枚炮弹击穿甲板,包括艇长在内的7名艇员丧生。此后,驻港英军再也不敢在香港外海胡乱耀武扬威了。

后来,先后有两支反水雷舰艇中队作为“香港舰队”的主力常驻香港。一支是第120扫雷中队,这支舰队于1958年到1966年以香港为母港,后转移到新加坡。另一支是第6反水雷/巡逻舰中队,1969年开始在香港执行防务,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才撤回。最后一代“香港舰队”由5艘孔雀级巡逻舰组成,包括“千鸟”号、“孔雀”号、“燕”号、“褐雨燕”号和“欧椋鸟”号。

驻港海军的主要基地起初设在香港岛以北的添马舰海军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配合中环商业区的发展,港英政府把海军基地职能全部迁往昂船洲。上世纪70年代,英军在基地上加盖了威尔士亲王大厦,1979年3月4日由到港访问的威尔士亲王(即皇储查尔斯王子)为大厦举行了揭幕仪式。

虽然添马舰基地的功能逐漸搬迁,威尔士亲王大厦作为驻港英军的总部却得以保留。原来的海军船坞所在地经过填海后成为了一片空地,部分土地被用作兴建直升机场和中信大厦。

除此之外,英国海军还曾经在香港拥有过不少军事设施,包括香港仔船坞、太古船坞、海军干船坞、海军昂船洲储煤场、海军九龙储煤场及船坞、西环军营、域多利军营、鲤鱼门军营、鲤鱼门军营布伦南鱼雷发射站、湾仔海军医院、兰桂坊海军俱乐部等。另外,英国海军在香港还拥有“玛丽王后”号海上医院船、“莎乐蒂公主”号和“域陀伊曼纽”号接待船等舰只。

驻港英国海军位于昂船洲的海军基地是在1997年4月11日关闭的,包括最后的3艘孔雀级巡逻舰运作至6月30日,其后悉数转售给菲律宾海军,代表着英国海军在香港驻军历史的结束。

战后驻港的英国空军

英国空军是驻港英军中人数最少的一支。空军基地设在九龙半岛的启德机场,另外在新界还拥有自己的石岗机场。后来,随着启德机场的国际航线越来越繁忙,英国空军不得不为民用航班让路,撤离了启德机场,而石岗机场就成为了香港唯一的空军基地。

战后英国空军在香港常驻的是空军第28直升机中队,主要装备“威塞克斯”HC2直升机,该中队于1968年开始就一直部署在香港,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而该中队1968年至1978年驻扎在启德机场,1978年到1996年转移到石岗机场,1996年到1997年为香港交接做最后准备时,该中队再次回到启德机场。

除了空军第28直升机中队外,曾经在香港驻守的轮换单位还包括第22中队、第114中队、第660中队、第846中队、第847中队、第367通信分队、第368通信分队、第444信号分队(赤柱军营)、医疗供应中队、综合信号分队、GEF地面广播站、ASF食物供应分队等。

其中第444信号分队非常有名,其驻守香港赤柱半岛南端的赤柱炮台内。这个炮台正是为了防止日军侵略于1937年建立的,建立后英国海军的东海岸射击指挥部就由魔鬼山迁移至此,在香港战役中,赤柱炮台的3门9.2英寸/234毫米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驻扎于此的皇家炮兵团第8重炮兵营和守军一起战斗,与日军发生了战斗。1941年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下令投降后,当时指挥赤柱的指挥官瓦理士准将未肯定投降的情报之真伪,仍然坚持战斗,至到12月26日确认投降令后才投降,使赤柱炮台成为了香港战役战中英军坚持到最后的阵地。在战后,英军对炮台进行了改造,炮台的1号炮位阵地予以保留,但是2号和3号炮位则进行改建,成为赤柱卫星通信站,有两只巨大的碟型卫星天线耸立其中,而该通信站的维护就是由空军第444信号分队来负责的。此地现已改为香港地面卫星接收站。

驻港英国空军部队是最先撤出香港的单位。石岗军营修理场于1996年8月30日关闭,展开了英军撤港的序幕,随后的9月15日驻港英国空军石岗机场关闭,6架原属英国空军第28中队的“威塞克斯”HC2直升机出售给了乌拉圭政府,机队在当年6月3日在启德机场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此后英国空军从香港天空中消失。

驻港英军的结局

1997年6月30日,英国撤出香港前,英方在添马舰基地的露天场地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主礼嘉宾包括王储查尔斯王子、英国首相布莱尔、外相罗伯特·库克、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及卸任港督彭定康。大家都还记得,在仪式举行时下起了滂沱大雨,令嘉宾和表演者非常狼狈,这为驻港英军的撤离添上了些戏剧色彩。而此时即将进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军车也准备出发。

晚上23时50分,由18人组成的驻港英军卫队,由指挥官艾利斯中校带领下,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指挥官谭善爱中校率领的同以18人组成的三军警卫分队,在威尔士军营进行了正式交接仪式。23时58分双方指挥官互向对方敬礼,艾利斯以英文报告:“谭善爱中校,威尔士军营现在准备完毕,请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们好运,顺利上岗。长官,请允许我让威尔士亲王军营卫队下岗”。谭善爱中校以中文回答:“艾利斯中校,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语毕两方握手并互相敬礼,艾利斯命令卫兵步操离开军营大门,走向停靠军用码头的“查塔姆”号军舰,当时为23时59分55秒,象征着英军驻港的历史正式终结!

猜你喜欢
驻港炮台军营
义务劳动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军营里的“大餐”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德国驻港领事罕见谈“普选”
FUNNY STORIES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