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
“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注定永载史册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从7月1日零时起正式担负起特区防务的神圣使命。香港大地第一次响起了人民军队嘹亮的军歌,香港蔚蓝的天空和碧波荡漾的海域,第一次由中国军队拿着中国人自行生产的武器装备来守卫。
作为主权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成为保障香港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出色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香港人民的爱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向世界郑重地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驻军权是主权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因此在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派军队驻扎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立场坚定,坚决排除任何阻碍人民军队进驻香港的企图。
对此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对港澳同胞代表明确表示:“我讲过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除了在香港驻军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在中国政府的坚持下,《中英联合声明》做出了如下表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中央人民政府派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部队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驻军费用由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1990年10月2日,一份名为《关于组建驻香港部队的报告》摆在了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桌上。他在仔细审阅了报告之后,写下了这样一个批示:“关键是进驻部队政治上要特别过硬,事先要做过硬的思想工作。”同年,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杨尚昆指示:“要考虑香港驻多少部队,我想海陆空三军都有一个小分队,有一个特别指挥部,一个将官带队。要准备好,连服装都要比现役部队好点,有精神。”
1991年4月,中央军委成立“香港驻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军正式开始着手组建驻香港部队。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回忆:“由总参谋部领导和总参作战部负责香港驻军准备工作,他们制定了一个大体计划:1992年出方案,1993年开训,1994年至1996年组建训练完成,1997年进驻香港。”
1992年上半年,总参谋部成立了代号为“976”的“香港驻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时任总参谋长的迟浩田上将担任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0月张万年上将出任总参谋长,并接替迟浩田上将兼任香港驻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2年底,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了总参提交的《驻香港部队编成方案》,确定部队正是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同时决定加快驻香港部队的组建进度,要求驻香港部队又原定1994年底前组建完成提前到1993年第一季度完成。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也要在1993年基本建成。其他诸如被服、大型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都要相应提速。
为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地区领水、领空和领土的主权,驻香港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陆海军三军合成编制的部队。
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香港驻军工作。1992年10月,小平同志专门指示:“香港问题,就是一句话,一点都软不得!”“有准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香港驻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在张万年上将领导下,首先要为驻香港部队定“主心骨”,确定驻香港部队领导人选。驻香港部队原则上以广州军区为组建,机关干部主体从广州军区选调。
为了保证进度,张万年上将在1992年12月16日香港駐军准备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日后贯穿部队组建的指导思想“从‘一国两制情况出发,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广州军区下了死命令:“凡驻香港部队请示的问题,必须在两日内给予答复,不答复算默认。部队执行错了,追究主办机关的责任。”
1993年1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命令。为了保证优中选优,总政专门下发了《选调驻香港部队干部条件的规定》,总参和总政联合下发了《关于驻香港部队士兵条件的规定》。这两个规定对驻香港部队的官兵素质做出了在当时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例如军官要求达到大专以上文化,士兵要求达到高中文化;男军人身高在1.70米以上,女军人在1.65米以上,士兵征收条件与中央警卫团相同。部队鼓励官兵努力学习和运用英语或粤语。
对官兵严格挑选的同时,驻香港部队各单位前身,几乎都是在我军军史上有着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例如步兵旅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红一团”,深圳基地的前身之一是著名的“塔山英雄团”。连级单位中有产生了“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大渡河连”,击毙阿部规秀的“功臣炮连”。而驻香港部队海军舰艇大队曾经孕育过人民海军六位将军和“战斗英雄”麦贤德等一批英模人物,产生过“先锋一号艇”、“海上先锋艇”、“海上英雄艇”和西沙海战功勋艇,取得了万山海战、“八六海战”、西沙海战的胜利。驻香港部队航空兵团参加过西沙群岛保卫战等行动,多次完成保障导弹、卫星和军事科研任务的飞行任务,还曾担负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飞行任务。在援外任务和营口地震、唐山地震、河南水寨和大兴安岭火灾抢险救灾任务中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过许多荣誉。
在部队筹建过程中,有关部队表现出了我军一贯的动员效率。1993年3月18日,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的第一批人员在某部政治部副主任谢秋云的带领下抵达深圳。同时从陆军各部调入驻香港部队的数千官兵已经在无数“见电速回”电报的催促下紧急在广西、广东和湖南集中。广州军区组织了2000多民工开始修建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临时营区,并筹措了数万件营具。
1993年4月,驻香港部队步兵旅、舰艇大队,深圳基地及部分直属单位组建完毕。1993年4月2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代表中央军委专门到设在深圳、汕头、柳州等地的驻香港部队临时军营中视察了部队。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在广东东莞某营区举行成立大会。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将军冒雨检阅了驻香港部队,并且向这支我军中最年轻的队伍授旗。
“怕吃亏,就别来迎接香港回归”
当然,在光荣背后,是必须要克服的巨大困难。 由于时间紧迫,驻香港部队筹备初期官兵只能住在临时营区。很多人住在油毡房。台风一来,房顶就不知所踪了。很多营区没有可靠的饮水和供电设施。大家开玩笑,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第一次碰到没水没电的“新营区”。时任驻香港部队某部组织部长的黄楚才回忆,他所在的营区属于落雷区,但却没有一根避雷针。有一天晚上睡觉时,一道响雷直接把他从床上震到地上。
面对于如此恶劣的条件,驻香港部队官兵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要发财,就别到驻香港部队来;怕吃亏,就别来迎接香港回归!”在驻香港部队筹备组临时党委的领导下,部队提出了一个后来影响全军的口号:“形象重于生命!”
在驻香港部队官兵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的同时,中央军委和各总部机关十分关心这支部队的现状和发展。同样在4月,在张万年上将的亲自领导下,总部机关制定了既具体现实,又具备可操作性的《驻香港部队四年建设规划》。总政治部干部部的一位领导在接受军内媒体采访时表示,驻军香港同当年解放上海不一样,大上海再复杂,毕竟不是“一国两制”。在特殊的环境下驻守,对于我军而言是个新问题。为此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到部队和香港考察,综合各方面意见对干部战士的福利、待遇等做出了人性化的建议。例如驻香港部队军官工资,就是后勤部门根据香港上百种生活用品价格以及中央驻港机构人员工资水平,综合制定的。
1994年初,中央军委下达了组建驻香港部队机关的命令。根据这份命令,4月初驻香港部队司令刘镇武、政治委员熊自仁、副司令员苑世军、副政治委员王玉发都分别从原工作单位赶到广州报到。4月中旬驻香港部队指挥中心前移至深圳郊外的基地。5月从解放军三总部、海军、空军、广州军区和全军各部队的调入驻香港部队的干部报到。
为了保证驻香港部队官兵以最完美的形象迎接香港回归,部队机关在官兵中开展了严格而系统的组建教育。总部为驻香港部队树立的标杆完全代表了我军最高水平:像中央警卫团和仪仗大队那样的政治立场和威武军姿,像“南京路上好八连”那样拒腐蚀、永不沾、艰苦奋斗的精神,像应急机动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那样的训练和战备水平,像国旗护卫队那样的军人仪表形象。而这一系列标杆,每一位驻香港部队的官兵都能脱口而出。
“驻香港部队,正式组建完成!”
在驻香港部队紧锣密鼓的组建同时。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也在与英国方面就驻香港部队军事用地的问题,进行艰苦的谈判。从1987年5月开始,中英进行了长达7年的“马拉松谈判”,最终在1994年6月30日结束的第29轮全体会议上达成全面协议。中英双方同意将驻港英军的14幅(地块的量词),总共2750公顷的军事用地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给中国驻军作防务用途,另外25幅共140公顷的军事用地转交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民用。
应该说,中英之间就军事用地的谈判完全是因为英国方面的不配合甚至有意制造困难,才久拖不决的。英国政府中部分政客和军方曾长期妄想在1997年后继续驻军香港,而且对驻港英军撤离香港采取了完全不配合的态度。这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香港负担的驻港英军军费仍高达2亿美元,驻港英軍长期利用香港纳税人提供的高额军费过着奢侈的生活。
1994年8月15日,驻港英军第61任,同时也是末代司令邓守仁正式就职。他上任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幅度减少驻港英军人数。到1995年驻港英军要从8000人减少至3000人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驻港英军兵力在11000人左右)。此外,邓守仁还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会面,就香港军事用地及其上设施移交安排具体措施。
在驻港英军开始大规模撤离的同时,驻香港部队已经成为一支具备相当强战斗力的部队。1995年11月底,在总部对10个兵种专业129项科目的全面考核中,驻香港部队取得了110项优秀,18项良好,优秀率达到85.3%。
而且,驻香港部队专门针对香港特点设立了许多训练科目。例如香港地区多山临海,城市楼宇邻里,公路曲折复杂,车辆密度大,交通管理严格、同时期道路驾驶习惯与内地有极大不同,方向盘设置和行驶要求都不同。为了保证驻香港部队驾驶员进驻香港后能适应香港道路驾驶要求。驻香港部队在1996年初便开始对现职驾驶员进行模拟香港道路驾驶训练。
对于负责组织训练的机关业务部门和教官助教而言,他们也是第一次碰上有关香港驾驶习惯的问题。由于没有现场教材和教案,部队将香港地形地貌制成挂图。驻香港部队按照香港道路情况修筑了练习道路。为了总结右舵车驾驶经验,教官和助教首先自行上车摸索,然后“现学现卖”。经过九个月复训,所有驾驶员经过上级考核,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51%,为圆满完成驻港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2006年,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汽车连行车距离达到600万千米,实现了无违法、无事故的安全驾驶奇迹。
1995年12月6日,张万年上将陪同江泽民主席视察驻香港部队。江主席接见了驻香港部队干部代表,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并与“大渡河连”特战官兵亲切交谈。视察结束后,江泽民为驻香港部队题词:“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维护香港繁荣稳定。”1996年1月28日晚,新华社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已经正式组建完成。
全中国,为了同一个目的
在组建驻香港部队的同时,进驻香港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让驻香港部队圆满接受香港防务,无数我军官兵、军工战线以及其他领域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为从立法角度明确如何管理驻香港部队,全国人大决定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1992年主要负责法案起草任务的中央军委法制局便开始着手研究相关法理问题,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据统计最终收集整理的资料超过100万字。199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了经过反复论证和听取意见的《驻军法》草案。1996年12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正式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并在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80号主席令形式予以公布。
1996年3月,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接到由总参测绘局、广东省战备交通办公室和广州军区作战部联合签署的命令,要求该部队在1997年4月前完成《香港地区军事交通图》的测绘任务。
但是,在此之前,我军从没有机会对英国控制下的香港进行测绘。因此在命令下达之后,一支由总后、广州军区、广东省和军区测绘大队组成的资料搜集小组迅速开赴香港。
具体承担任务的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是一支有关荣传统的功勋部队,完成过大量与航天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有关的测绘任务,多次荣立各种功勋。为了保证《香港地区军事交通图》体现我军军用地图测绘的最高水平,测绘大队在设计中考虑兼顾一图多用,正面表示香港全貌,背面表示香港城区、葵涌沙田等市镇以及沙头角、皇岗、文锦渡等口岸。
考虑到1997年7月前香港可能有一些地段的交通流情况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由年近花甲的测绘专家孙凤祥大校领衔的资料组收集了香港新机场、新铁路、隧道立交桥甚至1997年4月才能竣工的新机场高速的各种资料。由于回归前香港的土地地图资料采用了英式标准,我们的测绘人员必须首先将资料转化成我国制式,再进行详细检查。在绘图过程中,孙大校曾发现港英地图某一处点位出现了误差,为此专门向有关部门求证,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对土地和交通资料进行测量之后,就需要绘图队完成制图工作。从工期上来看,以正常速度绘制《香港地区军事交通图》大约需要300工天,相当于14个月。但上级要求测绘大队制图队在两个月内完成绘制,为此制图队组成了突击队,所有骨干无论年龄性别全部不眠不休连轴转,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制图任务。
1997年4月20日,在驻香港部队指挥部里举办了一场即朴素又有极高规格的交接仪式,测绘大队在中央军委首长见证下,正式将《香港地区军事交通图》交给部队。但实际上,早在1997年初的进港模拟训练中,部队已经利用测绘大队提供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演习。
实际上,下发给部队的《香港地区军事交通图》采用了绸布材质,这在我军军用地图中是极为罕见的。绸布地图是以丝绸、的确良等材质,采用膠印工艺制作的地图,具有耐磨、抗折、防水的特点,特别适合在雨林等野外条件下使用。7月1日我军主力部队冒着倾盆大雨从陆路三处口岸进入香港,绸布地图的防水特性和交通图准确和细致的特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998年9月,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因出色完成交通图测绘制作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
除了指引道路的地图外,驻香港部队崭新的97式军服也为我军增色不少。1994年5月,总后向石家庄3502厂下达命令,要求协助军需部研制驻港军服,并承担生产任务。此时距香港回归已不足三年。
为了能够高效圆满完成任务,3502厂以厂服装研究所为基础,调配强大的团队,结合国内外大批资料,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后来统计,在设计中整体版型大改达5次,打制软样共用去图纸5300多张。
1995年4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和解放军三总部领导陪同下在在总后军需部审看了驻香港部队军服样服。此后,总后向3502厂下达了生产任务。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厂长张东明亲自担任军服生产领导小组组长,派出测量组三次下广东,到驻香港部队驻地为官兵逐一量体,建立体型档案。
正在生产紧锣密鼓进行时,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于1996年8月4日侵袭了石家庄。好在工厂预先准备,有关资料毫发无损。11月3502厂召开誓师大会,12个班组32条流水线“火力全开”,从全厂6000多人中挑选出1100多人参加生产大会战。经过4个月生产,1996年3月25日上午8点,最后一列运载着军服的列车驶往香港,标志着3502厂圆满完成驻香港部队军服生产任务。97式军服作为人民军队新式军服的尝试,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据说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德看到自己的儿子,驻香港部队海军舰艇大队战士麦海彬身着新式海军军服的英姿,兴奋不已,专门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表扬新军服。
“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必须走”
1996年1月29日在驻香港部队首次公开记者招待会上,主持人风趣地介绍这支威武之师的主官:“司令员刘镇武的名字是威震八方的镇、威武之师的武;政委熊自仁则是仁义的仁,他们两位一位威武,一位仁义......”更为有趣的是,刘镇武少将和熊自仁少将都是从解放军普通一兵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岗位,极具魅力的人民军队新型指挥员。
1996年7月16日,刘镇武少将应驻港英军司令邓守仁邀请抵港访问。在访问中,刘镇武少将即参观了英军的设施,又广泛接触了香港各界和媒体。他身着戎装,仪表威严,举止大方,言谈风趣得体。于是一时间在香港媒体和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刘镇武旋风”。《新报》以《既武又有礼,少将魅力四射》为题报道刘将军。
在这次访港期间,刘将军与驻港英军详细约定了英军撤出和军事设施交接等问题。也标志着香港回归正式进入“倒计时”。当然,我驻香港部队实际上从建立第一天开始,都是在分秒必争的进行着进驻香港的准备。在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一日三餐之前,营区都有广播节目不断提醒“今日是X月X日,距我部进驻香港还有XXXX天。”
1996年8月开始,驻港英军3259人,其中包含2600名军人开始分四批撤离。当时有接受采访的香港市民毫不留情地评价:“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必须走。”8月30日英军关闭了军用车辆厂。9月6日廓尔喀工程团第67独立野战中队解散。9月15日,驻港英军石岗基地关闭。
1996年9月27日,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签署会议纪要。两国一致同意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前后,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庄严、得体的政权交接仪式。10月25日,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香港防务与安全问题第20次会议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先遣组提前入港问题达成共识。
1997年4月11日中午12时30分,英国皇海军降下了昂船洲添马舰海军基地的海军旗,添马舰基地关闭,驻港英军三艘巡逻舰撤出。1997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首批40名先遣人员在驻香港部队副司令员周伯荣少将率领下,从皇岗口岸进入香港,并入驻驻港英军总部威尔士亲王军营。
直到此时,港英政府和驻港英军中的部分人员仍妄图为我军接收香港防务制造障碍。因此,英方竟然到6月仍没有就防务交接做好准备。
例如为了准备7月1日零点的升旗仪式,我军人员需要测量各营区旗杆等设施。但英方却不允许我军在营区内训练升旗仪式,甚至不允许我军走上现有旗台进行测量,也不允许先遣人员修建新的旗台和旗杆。
在先遣人员入港的同时,有八台车辆随行。但英方一度要求所有车辆都必须是右舵设计。为此我方一方面在市场购买右舵车,一方面向东风汽车下达了200辆右舵卡车的生产任务。当然,港英政府中不乏中国人民的朋友。例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车辆牌照方面,香港车管所考虑周到,将一批70年代便收归香港政府的“AD”系列老巴士牌照交给驻香港部队使用。香港媒体指出,AD系列巴士牌照原属于九龙巴士公司,该公司从1933年建立开始就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组织关系极为密切,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香港党组织曾大量利用九龙巴士公司的车辆执行地下交通任务。
5月12日,我第二批66名先遣人员进驻添马舰军营、枪会山军营、石岗军营和昂船洲军营。5月30日,驻香港部队第三批先前人员进入香港。6月上旬,驻港英军空軍第28飞行中队离港。此时驻香港部队抓紧时间进行准备。为了保证7月1日零点仪式顺利举行,中国先遣人员甚至专门研究了旗台台阶制作和旗杆挂钩的制式。例如7月1日在威尔士亲王军营升起的五星红旗所采用的旗帜挂杆两头装有临时制作的环形搭扣。
但是,驻港英军中仍有人继续采取不合作态度。例如我方要求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旗台上设置电子计时钟,但英军竟然提出“钟”与“终”谐音,说中国军队是要给驻港英军“送终”,坚决不同意放置计时钟。最终在6月30日下午驻香港部队副司令员周伯荣少将紧急约见英军司令邓守仁,才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时钟于1997年6月30日晚19点20分安装完成。在此之前的18点整,三名身穿苏格兰裙的英国卫兵悄无声息地走上旗台,降下了威尔士亲王军营的英国国旗。而在原添马舰基地以东的填海区操场上,港英方面于18时15分在黄昏和大雨中自行安排了所谓“告别仪式”。
6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将于6月30日午夜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6月23日,经过无数次磋商甚至是争辩,中英双方终于就先头部队入港达成一致意见。驻香港部队509名官兵搭乘39台车辆于6月30日晚21时通过深圳皇岗口岸,然后赶到各军营。驻香港部队主力在7月1日凌晨通过深港各口岸。
此时越来越多的中外记者涌向香港。据统计共有来自全球770家新闻机构的8400多名记者云集香港,其中来自中国中央和解放军新闻单位的就有148名记者。因此香港回归报道也被称为新闻界的“世纪大战”。
“欢迎你,驻香港部队”
6月27日下午,英国人终于表示,“可以”在威尔士亲王军营,也就是添马舰西营区举行最后的防务交接,但希望由“极少量”的军人与中国军队交接岗哨。经过磋商,“极少量”最终被确定为双方各22人,其中包括两名门岗哨兵以及陆海空三军士兵组成卫队,由一名中校卫队长和一名副队长带领。但随后驻港英军又与驻香港部队先遣人员就仪式秩序和时间进行了多次交涉。
1997年6月29日,中央代表团从北京整装待发。据亲历者回忆,张万年上将在5月底得知他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中央代表团的呈批件时,专门表示张震副主席作为老红军和自己的领导,比自己更能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参加回归庆典。最终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还是由张万年上将出席。
6月30日上午9时,在深圳同乐的驻香港部队军营,4000名驻香港部队官兵在瓢泼大雨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场地。而兴奋的深圳市民也在大雨中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上午10时,天已经放晴,傅全有上将首先宣读了江泽民主席签署的进驻香港命令。刘华清副主席、陶伯钧中将等先后发表讲话,熊自仁政委则代表驻香港部队宣誓:“请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放心!”
1997年6月30日晚21时,驻香港部队509人的先头部队乘坐39辆轿车、交通车和卡车准时通过皇岗口岸。在车队通过口岸后,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立即向张万年上将做了汇报。张万年也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了江泽民主席。
我军先头部队车队在通过口岸后分为4个梯队,经由香港2号公路、7号公路、西区海底隧道等进驻石岗军营、昂船洲军营、威尔士亲王军营和赤柱军营。晚11时30分,四支部队进驻完成。此时驻香港部队在香港的人员已达到705人。
1997年6月30日23时55分,中英卫队在威尔士亲王军营进行了简短而庄重的交接仪式。英军占领香港的155年4个月零4天的历史终于结束。1997年7月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和香港14处军营冉冉升起。此时时刻,在神州大地上,中国人民欢呼雀跃。
7月1日凌晨1时许,驻香港部队陆军主力在深圳莲花山南侧完成进港之后的最后准备。500余辆装甲车、指挥车和运输车一字排开。根据计划,搭载4000余名官兵的车辆将分三路进入香港。东路为沙头角、西路为皇岗口岸,而中路文锦渡口岸是主要进港通路。凌晨2时许,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数万深圳军民涌向文锦渡口岸,手执国旗、鲜花,夹道欢送驻香港部队。在车队最前面是东风生产右舵卡车,车上搭载着“大渡河连”的特战精英。
4时36分,驻香港部队海军舰艇大队的10艘舰艇于深圳蛇口妈湾港码头启航。4000多名深圳南山区的群众早已等候在港口,舞龙舞狮,锣鼓喧天。而就在妈湾南侧不远的海面上,一尊高大的林则徐立像矗立在伶仃岛上,准备目送人民海军舰艇穿越伶仃洋奔赴香港。
按原计划,凌晨6时,驻香港部队航空兵团将从深圳南头机场起飞,飞赴香港。但因为5点30分左右,深圳突降大雨。空军部队为安全起见,延迟了起飞时间。
6时整,驻香港部队车队冒着瓢泼大雨,准时通过深圳河。沿路冒雨欢迎的香港居民在路边挂出“欢迎你,驻香港部队”的横幅,当他们看到驻香港部队指战员在雨中纹丝不同的威武仪态,不断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更有市民将雨伞扔在一边,用力挥舞双臂向解放军战士致意。
在军车行进途中,于深龙路体育馆前,香港各区各界的13名市民代表向驻香港部队首长赠送了新界各区迎接驻香港部队执委会赠送的花环,和刻有“威武文明之师”6个大字的匾额。7時45分车队抵达威尔士亲王军营。同在7时45分,驻香港部队海军舰艇大队在香港渔民的鸣笛欢迎中抵达昂船洲海军基地,我军航海长正式在海图上抹去了“香港”二字下方的“英占”字迹。8时30分,开进路程最远的一路军车终于抵达赤柱军营。8月38分,延迟两个多小时起飞的航空兵团6架直升机降落在石岗空军基地。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海陆空三军部队全部进入香港防区,全面担负起香港的防卫任务。东方之珠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