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1997年6月30日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入港。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随即进驻驻港英军的各营区。一时间,驻香港部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驻香港部队进驻时配备的新式枪族也引起了许多人浓厚的兴趣,它就是中国95式5.8毫米班用枪族。
95式5.8毫米班用枪族最初包括95式自动步枪与95式班用轻机枪,后来又定型了95B式短突击步枪。从1995年定型到1997年首先装备驻香港部队,再到现在成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公安部门使用的主力枪族,95式枪族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服役历程。它一直是国内外枪械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713”会议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制成功5.56毫米小口径自动步枪以后,许多国家也开始研制或者论证研究小口径枪弹或枪械,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1971年3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轻武器科研工作会议。现在一般根据会议时间将其称之为“713”会议。
这次会议除了决定要编写后来对轻武器行业影响巨大的《步兵自动武器及弹药设计手册》以外,另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要研制我国的小口径枪弹及枪械,并且在会议上还初步提出了小口径枪弹及枪械的战术技术指标。提出新型小口径枪弹及枪械的口径要在6毫米左右,枪械的膛压在320兆帕以内,除了有效射程要达到400米之外,还需要保证600米以内的毁伤效果要比之前使用的56式7.62毫米普通弹好,并且600米处可以击穿3毫米厚的A3钢板。枪的重量要控制在3.2千克之内,并且要适于我军作战习惯。
“713”会议后,全国以有关工厂、研究所、院校和部队的人员为主体组建了多个会战组,并于1971年当年就开始论证研究小口径枪/弹的口径、发射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一些老一代兵工人后来的回忆资料显示,这次论证研究涉及的单位和人数是最多的,覆盖地区也是最广的。全国各地包括工厂、研究所、部队、院校等数十个单位的100多人都参与了这次论证研究工作。
最初参加论证的口径有5.6毫米、5.8毫米、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五种,每种口径又对应着不同的枪膛方案、机械方案、发射药方案和底火方案,所以实际的研究论证工作是非常复杂的。1972年10月,在前期进行了一定论证研究工作以后,相关单位又召开了一次科研工作会,史称“7210”会议。
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7210会议又决定将论证研究工作分为口径选择、弹形选择、膛线形状与导程研究等专题由各个单位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到1978年,参考相应的论证研究工作初步确定了5.8毫米和6毫米两种口径的方案,并最终由总后勤部军械部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共同下达文件确定最终方案为5.8毫米。至此,新型小口径枪弹和枪械系统的口径就算正式确定了。
口径确定以后,相关的研究工作就转入5.8毫米口径枪弹和枪械研制阶段。1978年11月15日,中国第一代5.8毫米小口径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研制工作“两步走”
为了稳妥起见,相关单位并没有直接研制新型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而是决定研制工作分两步走。所谓两步走就是第一步先利用81枪族这个比较成熟的枪族平台,将原先的7.62毫米口径更改为5.8毫米口径,利用改进后的枪械平台进行研制并进行试验、试用等,先将5.8毫米小口径枪弹定型。完成第一步任务以后再进行新型小口径自动步枪及其它枪械的研制工作。因此从1982年开始有关单位就开始在81式枪族的基础上进行口径变换设计并制造出了样枪。同时负责小口径枪弹的有关单位也在1982年至1983年之间进行了5.8毫米枪弹与5.56毫米枪弹和5.45毫米枪弹的对比试验工作。
此后,相关单位又从1984年开始组织了我国5.8毫米枪弹和样枪(当时称为“81改”步枪)与国外著名小口径枪械的对比试验。最初与5.8毫米枪弹和样枪进行对比试验的主要有比利时FNC步枪,MINIMI机枪,德国HK33步枪、法国FAMAS步枪以及奥地利AUG枪族。此后又增加了AK74步枪。在经过风沙试验、寒区试验、凯夫拉头盔穿透试验、热区试验和技战术性能对比试验以后,研制单位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自行论证研制的5.8毫米小口径枪弹在性能方面与国外其它小口径枪弹相当,但是同时也指出了“81改”步枪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代小口径枪族定型
针对问题,工厂继续进行攻关,并于1985年3月、12月和1986年10月三进国家靶场,最终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考核。
1987年4月,5.8毫米枪族、枪弹及发射药定型鉴定会议举行。在这次会议上,“81改”步枪被正式命名为87式5.8毫米步枪。至此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枪族正式定型。
为迎接建国40周年国庆大阅兵,军方考虑87式步枪与81式步枪的外形差不多,决定利用87式步枪进行外形改型(内部结构不变)来参加国庆阅兵。最初的几次改进效果都不是很好,因此在1988年9月便又依托軍方和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了改型团队,由总参轻武器论证研究所马式曾同志、208研究所朵英贤同志和296厂刘肇琪同志组成了领导小组指导改进。在改型设计中应用了工程塑料来替代木材,并邀请了专教工艺美术设计的教师辅助,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改型设计工作。1988年底,改型后的87式自动步枪投入生产并于1989年完成了武器定型管理程序,定型为87A式自动步枪。通过这次改型设计,团队试验了不少国内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比如工程塑料。
继续“两步走”
87式自动步枪定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装备部队,但是为枪械研制积累了不少经验。而1978年第一次提出的小口径枪族技战术指标又经过了多次论证和修改,于1989年正式批准确定。此时第二代小口径枪族的研制工作也开始进行。有了87式小口径步枪的研制经验以后,第二代小口径枪族的研制工作也确定是采用“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首先在军方机关的指挥下由各个论证单位进行方案论证和竞争投标,第二步是由工业部门进行研究制造,并由国家靶场和试用部队进行验收。
1989年5月,在新5.8毫米自动步枪设计方案图纸评审会上,军方、华东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208所以及重庆兵工厂提交了A、B、C、D四个方案。这四个方案均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经过评审打分以后,4个图纸方案同时进入样枪研制加工阶段,并决定在一年后进行样枪方案评审。
1990年4月底,各个单位提交了样枪和设计图纸以及视频资料。这些方案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进行了实兵操作使用对比试验。以后又在北京进行了技术性能对比试验以及静态测量、枪口噪声、初速、后坐力以及枪机后坐速度和可靠性试验。最终在消耗了5万发枪弹后于1990年5月的评审工作会议中优选出来C、D两个方案,A、B两个方案遭到淘汰。
“国家队”出征
国防科工委于1990年9月下达了关于第二代5.8毫米枪族总设计师以及副总设计师的任命通知,任命朵英贤同志为总设计师,其余三名同志为副总设计师来共同领导第二代小口径枪族的研制工作。
朵英贤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较早从事自动武器研究的专业人士之一,1951年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1953年被分配主修自动武器专业并于1956年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他跟随专业搬迁至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在学校任教期间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并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67式两用机枪”的研发工作。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幸好当时的华东工程学院的于道文教授在主要负责编写《步兵自动武器及弹药设计手册》,于是便在编辑成员中特地将朵英贤列了进去,将其搭救了出来。到1980年朵英贤又回到了208研究所工作。而第二代小口径枪族中的C方案就是朵英贤任组长带领研制小组研制出来的。1990年上级单位考虑到朵英贤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比较扎实,而且产品研制以及工艺实践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是中国早期的自动武器专业教师,行业内学生比较多,便将其任命为第二代5.8毫米小口径枪族的总设计师。这次的研制队伍是从行业内的研究所以及工厂抽调人员组成的,集中了行业内的优势并且得到了官方组织的任命,因此第二代5.8毫米小口径枪族的研制团队又被称为“国家队”。
朵英贤上任总设计师后首先打破了原先行业内的封锁并于1991年7月带领着“国家队”的成员到石家庄陆军学院以及部队实地体验部队生活,收集部队官兵的想法和建议,并于当年9月提出了四个方案。这四个方案中的前三个方案是根据1990年选型中的四个方案改进而来的。第四个方案则是新提出的方案,它采用半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最终经过专家评审,第四个方案因为风险太大被淘汰,并决定以其中一个方案为保底方案,同时决定再出一个新方案。每一个方案都要有无托型和折托型(为保证驻香港部队用枪任务的顺利进行,折托型分方案在1997年才进入实质工作,虽然最初将其称为95A式自动步枪,但是2003年12月定型时将其正式命名为QBZ03式5.8毫米自动步枪)两个分方案,待拿出样枪后再行评审。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设计以后,5.8毫米枪族样枪方案评审会于1992年10月举行。在这次评审会上,研制团队又提交了两个方案。经过多位专家的实物研究以及样枪对比射击试验和理论分析以后,最终决定对两个方案进行融合。以其中一个方案为基础,吸取另一个方案中的优点进行融合改进、优化设计。
最终定型,荣耀成就
1994年3月,有关单位决定1997年香港回归时驻香港部队要配发并携带新型5.8毫米班用枪族进驻香港。此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因为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完成定型、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还要及时解决。在1994年的10月就将枪族送往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國家靶场的所有考核。
1995年,先后进行了国家靶场试验,寒区、风沙区、常温区、热区、海区等部队试用试验以后,5.8毫米枪族完成了设计定型。步枪和班用机枪被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和QJB95式5.8毫米班用机枪。2000年95式5.8毫米枪族中的QBZ95B式5.8毫米短自动步枪完成设计定型,至此95式5.8毫米枪族中的成员增加到了三位。
再度改进
95式5.8毫米班用枪族首先装备驻香港部队使用后,随后在其他部队装备使用。1998年正式生产定型。部队拿到新枪以后总体感觉良好。一些部队反映在进行一些步枪特种射击科目时,由于95式步枪的重心在握把位置,所以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右手单手持枪,左手可以空出来完成换弹匣等动作。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机功效差等。因此2004年6月,有关单位开始了95式枪族改进工作。
除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此外还将自动步枪、短自动步枪以及班用轻机枪三种枪看作一个系统进行系统性地统筹设计和优化。95式枪族的改进型于2010年7月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95-1式5.8毫米枪族系统”,包括QBZ95-1式5.8毫米自动步枪、QBZ95B-1式5.8毫米短自动步枪和QJB95-1式5.8毫米班用机枪。
与95式枪族相比,95-1枪族改进的地方有二十多项,例如去掉了95式自动步枪的小握把、降低瞄准基线、将保险从枪托前部移动到握把上方、增设了空仓挂机机构。为了解决连续射击后下护木烫手的情况,改进了下护木、改进抛壳路线、在气体调节器等小地方进行了改动,同时设计了三点式多功能枪用背带。另外95-1枪族还配套了激光瞄准器、强光手电等光学装置,同时可以下挂35毫米榴弹发射器。为了方便储存运输,还设计了专门的包装箱。
关于95枪族,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广大军迷朋友们一直津津乐道的那句“高基线、易打脸、塑料弹匣一捏扁”了。其实这里面存在着许多对95枪族的误解。
首先来说说高基线的问题。许多人说95枪族将机械瞄具装在一个提把上,使得瞄准基线比较高,射击的时候头部暴露面积比较大。其实95枪族的瞄准基线高并不是95枪族独有的问题,而是无托步枪基本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设计枪械时,瞄准基线的高低是不可以随便设计的,不能说为了安全就把瞄准基线设计得过低,这是要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来设计的。按照人机工程学,在设计枪械时应该考虑据枪时抵肩贴腮位置到瞄准基线的位置。这是因为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肩膀到眼睛的距离是有一个变化范围的。因此抵肩位置到眼睛的距离也应该在这个范围内。只有保证枪械的抵肩位置,枪托尾部到准星尖的距离也在这个范围内变化,才可以保证据枪时瞄准比较自然。比如许多人拿56式冲锋枪的基线和95式步枪的基线比较,他们觉得95式步枪机械瞄具距离机匣上方的距离比56式冲锋枪要大得多。但56式冲锋枪的枪托是下弯式的,枪托尾部比机匣低,而95式步枪的枪托本身就是机匣尾部。所以为了保证抵肩时眼睛正好可以和瞄准基线在差不多的高度,95式步枪就只能将机械瞄具设置得高一点了。
“易打脸”指的是95式步枪在使用左手射击时抛出的弹壳容易打到脸部。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笔者就曾亲眼见过左撇子射手在使用左手射击95式步枪时,脸部被抛出的弹壳划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95式步枪本身结构设计问题导致了抛壳路线不一致,抛壳方向不稳定,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横向抛壳现象。在部队使用暴露出这个问题以后,设计团队便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改进设计,将这个问题解决掉了。95-1枪族将抛壳方向稳定在右前方45°左右,左撇子射手在换用95-1步枪后便不再出现抛出的弹壳将脸部划伤的情况了。
“塑料弹匣一捏扁”的这个说法可以这样理解:由于95枪族在我国算是第一批大批量使用工程塑料这一材料的枪械(其实早在研制87A步枪时就使用了工程塑料),可能最初使用工程塑料制造弹匣时存在一定的强度不足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解放军装备使用的95枪族和95-1枪族中的工程塑料弹匣不可能存在“塑料弹匣一捏扁”的问题。笔者也曾以脚踩两个弹匣的方式来验证,该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广大军迷朋友们口中常说的“机改步”,也就是拿班用机枪当自动步枪来使用。一部分人是用来调侃解放军在出国比赛时经常使用95枪族和95-1枪族中的班用机枪参加步枪组的比赛,近几年解放军有关单位在出国参加比赛时使用了一种基于班用机枪改进而来的枪械。
这些枪械在班用机枪的基础上增加了贴腮板等配件并进行了其它改进,有军迷戏称为“95-1 Plus”。还有一部分人以“95班用机枪的射击精度竟然要比88式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高”来调侃88式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赶不上班用机枪。其实这些观点是不够公允的。问题就出现在对“班用机枪”这个概念的理解上。
所谓的“班用机枪”这一概念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际上目前为止也只有95枪族和95-1槍族中才包含有所谓的班用机枪。81枪族中的机枪名字其实是81式轻机枪,由于下放到班里使用,因此有的地方也称之为81式班用轻机枪。到了95枪族,我国便明确称为班用机枪了。但实际上所谓的班用机枪,笔者认为应该对应的是国外的重枪管步枪。也就是说,班用机枪实际上是步枪而不是机枪。其实不只是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其实都有这种类似于中国的班用机枪的枪械,比如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在去年“军队-2016”展览会上展出的 RPK-16和美国的M27 IAR。这些枪械主要扮演的角色是班组中的火力支援武器。
总而言之,所谓的95枪族和95-1枪族中的班用机枪实际上是重枪管步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解放军携带班用机枪出国参加步枪组的比赛不会被判违规了。解放军出国参赛肯定会选用射击精度比较高的武器来参加相应组别的比赛,因此有时会选用重枪管的班用机枪来参加步枪组的比赛,这并不奇怪。
根据国外的一些使用实例,重枪管步枪,例如M27 IAR正好又可以当做精确射手步枪使用,因为本身重枪管步枪的射击精度就要比普通的步枪射击精度高。如果再像中国那样把重枪管步枪当成是班用机枪来安装上两脚架,那么射击精度会进一步提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95班机的精度可以比88狙(其实88狙的定位也算是精确射手步枪)高了。这两个枪来比较也不能说明88式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度比机枪的射击精度差。
本文参考了朵英贤、马式曾、刘铭等老一代军工人公开发表的回忆录以及于道文、程尔康等自动武器专业“祖师级”前辈的生平介绍。谨以此文向默默奉献在军工战线上的所有军工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