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南屯2电站调节坝创新型溢洪道设计

2017-08-08 06:24:57老挝帕齐尼
水利水电快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南屯屯河抛石

[老挝] D.帕齐尼 等



老挝南屯2电站调节坝创新型溢洪道设计

[老挝] D.帕齐尼 等

2011年洪水事件之后,有关机构对南屯河流域的水文资料进行了复核更新,修正了南屯2水电站的洪水峰值,以避免在特大洪水和极端条件下,坝体结构失稳,危及下游安全并造成损失。提出了新建一条溢洪道,且通过比选决定采用自由流溢洪道方案。简要介绍了南屯2水电站的概况及相关背景,对新建溢洪道的方案比选、设计特点和植被选择作了阐述,并明确了在溢洪道建设期间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溢洪道;防洪;水电站;老挝

南屯2水电站调节坝位于南屯(Nam Khatang)河上,用来调节从厂房尾水出口到下游河道的水流流量,从而保持南屯河的自然流量。2011年洪水事件之后,有关机构对南屯河流域的水文资料开展了复核更新等研究,将南屯2水电站的10 000 a一遇洪水峰值从1 500 m3/s 修正为2 060 m3/s,而这个流量超过了现有溢洪道闸门的最大允许泄洪流量,因此提出新建一条溢洪道的方案。

综合考虑项目预算和施工干扰(施工期间电站正常运行)等因素,一种创新型溢洪道(置于土石坝段坝顶)设计应运而生。该溢洪道的上游部分(15%)由抛石作防护,下游部分(85%)采用百慕大草和岩兰草等防腐蚀植被进行防护。

该溢洪道工程投资 750万美元,于2014年9月开工,2015年7月完工,经历了整个旱季。遵照南屯电力公司(NTPC)政策标准,解决了一系列环保和社会民生问题。

1 工程概况

1.1 南屯2水电站

南屯2水电站位于老挝境内的甘蒙(Kammouane)省和博利坎赛(Bolikhamsay)省交界处,湄公河与安南(Annamite)山脉之间。该电站在纳卡(Nakai)高原将南屯河谷改道至邦非(Xe Ban Fai)平原,利用高原与平原之间的350 m水头落差进行发电。

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一座高39 m的碾压混凝土坝、一条引水隧洞和一条通风井。水库库容为3 500×106m3。电站装机容量为1 070 MW,包括4台混流式水轮机组和2台冲击式水轮机组。尾水通过尾水渠排入调节池(位于南屯河床内)。

调节池由调节坝控制,水流通过调节坝排放至南屯河(为保持自然河水流量)或一条长27 km的下游渠道,水流通过渠道(最大允许流量315 m3/s)汇入邦非河,最终汇入湄公河。修建新溢洪道前的调节池如图1所示。

图1 修建新溢洪道前的调节池

南屯2电站的配套设施还包括一条长140 km、由湄公河输往泰国的500 kV双回路输电线路。

1.2 调节坝

水电站调节池正常运行库容为8×106m3(高程178 m),最高水位库容为10.7×106m3(高程179.5 m)。坝体长度260 m,其中右侧130 m为混凝土坝段,左侧130 m为土石坝段。位于土石坝下游的一个巨大平台用来处置建筑废料。

调节坝的混凝土坝段安装了8扇闸门。其中5扇溢洪道闸门将集水区的自然来流排放至南屯河。新建溢洪道之前,这5扇溢洪道闸门的最大排放流量为1 345 m3/s。另外3扇溢洪道闸门将厂房尾水排放至下游河道。洪水期间,发电机将停止工作,而采用这3扇闸门来排放高达330 m3/s的自然来流,以削弱南屯平原的自然洪水。

调节坝8扇闸门同时开启时,最大排放量为1 660 m3/s,按照最初的水文资料,10 000 a一遇的洪峰流量为1 500 m3/s,现有调节坝可足够应对10 000 a一遇洪水。

1.3 2011年洪水事件

2011年8月,强热带风暴洛坦袭击了南屯河流域, 在现有调节坝附近形成洪水,洪峰泄流量超过了1 300 m3/s。虽然调节坝经受住了此次洪水考验,但如此高的洪峰(相当于5 000 a一遇)还是引起了有关机构对于两个数值间相关性的关注,即此次观测到的洪水峰值和2004年南屯2水电站设计时计算出的特大洪水值。2011年洪水之后南屯河的水文数据修正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1年洪水之后南屯河的水文数据修正结果m3/s

南屯2水电公司决定开展两项针对调节坝集水区的独立研究。采用了更多2004~2012年间的降雨和径流量数据,同时对集水区面积进行了重新评估,将其从最初的90 km2调整为120 km2。

就洪峰值和水位曲线图(洪水历时10 h,流量40×106m3)而言,两项研究结果较吻合。采用更新后的水文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某些特大洪水和极端条件下,坝体结构会有危及下游安全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大坝维修期间导致的发电损失。因此,南屯电力公司决定再新建一座溢洪道。

2 新建溢洪道设计

2.1 方案比选

设计部门同时考虑了几种方案,目的是将调节坝的排放量增加560 m3/s。考虑到坝体的几何结构和右岸沿坡公路现状,新建溢洪道选择建在土石坝上。

设计部门分别从投资、工期以及对现有调节池的运行影响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以下3种技术方案: ①新建一条带铰链式闸门的溢洪道; ②新建一条带抛石防护渠道的自由流溢洪道; ③新建一条带植被防护渠道的自由流溢洪道。

在10 000 a一遇洪水工况下,新建溢洪道流量和调节池水位关系模拟曲线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新建溢洪道流量和调节池水位关系模拟曲线示意

图3 自由流溢洪道平面示意

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带植被防护渠道的自由流溢洪道。在该创新性方案中,充分利用了土坝的长度和巨大的填土平台,用以保护土石坝以防侵蚀。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溢洪道渠道植被防护方案优于抛石防护方案。

闸控溢洪道方案的落选原因是施工期间需要降低调节池的水位,会影响水库运行很长一段时间。另外,自由流溢洪道的维护成本较低,相对闸控溢洪道也更加安全。自由流溢洪道平面和剖面示意分别见图3~4。

图4 自由流溢洪道典型剖面示意

2.2 设计特点

2.2.1 设计原则

新建溢洪道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溢洪道宽度尽量大,以最大限度增加泄洪量。

(2) 确定溢洪道坝顶高程时,要考虑避免正常运行条件下调节池的溢流问题。正常蓄水位(FSL)下,坝顶高程设计为178.05 m,仅包含5 cm的自由度。

(3) 溢洪道的纵坡设计需满足: ①除了与南屯河的交界区域外,保证高速水流和可能出现的湍流或水跃位于抛石混凝土区域内;② 除了与南屯河的交界区域外,保证低速水流位于溢洪道内。

(4) 在渠道左岸新增横坡,以便使雨水径流或低速水流直接流至渠道左侧,进而经下游汇入南屯河。由于坝体附近经常出现高速水流和湍流,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使高速水流和湍流远离现有大坝,避免坝体附近区域(已进行抛石防护)遭到破坏。

(5) 部分坝段由抛石混凝土进行防护。在“硬表面”(抛石混凝土)和“软表面”(植被)之间有一过渡区域,区域内铺设柔性雷诺护垫和散抛石,目的是避免过渡区内的潜在侵蚀影响到土石坝。

采用水力学一维模型(1D)和Fudda-Mascaret软件,对自由流溢洪道的水力学性能进行深入模型研究,以确保发生特大洪水时,大坝不会发生漫顶而能安全应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自由流溢洪道长度和顶部高程分别设为265 m和178.05 m,在发生10 000 a一遇洪水时,调节池的最高水位低于179.50 m,且有50 cm的浮动空间。同时也对其中一个闸门不可用的情况下, 发生5 000 a一遇的洪水时,进行了自由流溢洪道运行测试。

2.2.2 设计步骤

根据设计原则和水力学计算结果,该条长265m的自由流溢洪道详细设计具体如下(从上游至下游)。

(1) 在土工布上设置长 8.30 m、厚60 cm的水平抛石(W50=70 kg)防护层。

(2) 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宽 0.5 m×高1 m)形成高程 178.05的顶部岩坎,目的是防止土石坝渗漏以及确定精确的坝顶高度。

(3) 在土工布上设置长28 m的抛石(W50=50 kg)混凝土防护层,厚度在0.6 ~1 m之间变化,纵坡坡度为5%。

(4) 设置一条长10 m的雷诺石笼护垫防护层(厚 0.30 m)。

(5) 在沟渠内设置一条长6.50 m的抛石(W50=50 kg)防护层,厚度在 0.5~1.5 m之间,置于土工布层上。

(6) 设置面积 7.5 hm2的缓坡溢洪道,从右岸到左岸坡度在 0.15%至0.30%之间变化。区域内覆盖10 cm厚的表土,表土上部进行植被防护。可在溢洪道河床部位种植百慕大草(撒哈拉种类)或在其两边横坡种植岩兰草(宋卡黎逸种类)。

(7) 溢洪道出口设置在和南屯河交界处,由岩兰草防护的斜坡(坡度1∶3)和一个平坦平台组成。

2.3 植被选择

由于该溢洪道规模较大(宽250 m、长300 m),因此除常规抛石或混凝土之外,还考虑了既经济又耐用的渠道防护方案。

考虑到渠道特点,包括近水平渠道、水流最大流速(2.4 m/s)以及抗腐蚀土壤等条件,经检阅文献,预选了百慕大草和巴荷芽草作为抗水流侵蚀的植物。

充分比较后,最终选择了百慕大草(狗牙根草),当地称为Ya Phaek。因为该草已经在该地区生长,并较好地适应了其气候和现场条件。另外百慕大草生成速度快,根茎系统发达,能承受连续的洪水,以及悬浮沉积物和大尺寸土颗粒的磨损。各种植被防护溢洪道的容许流速见表2。

表2 各种植被防护溢洪道的容许流速 m/s

溢洪道岸坡和出口均有一个陡坡,不仅要防止渗漏,还要预防每年的径流磨损。岩兰草被选中是因为其根系很深,且抗剪强度高。2012年,就已选中岩兰草(宋卡黎逸种类),用于调节池旁边500 kV输电线塔护坡。在这次考察中,又发现了该草的经济性和高抗性,尤其是在旱季无灌溉的情况下突显其特性。

3 建设阶段

3.1 合 同

除了考虑报价和工程质量外,新建溢洪道承包商的选择还需考虑以下条件。

(1) 工期进度。所有工程必须在一个旱季完成,即11月中旬至次年6月中旬。

(2) 担保。合同必须明确南屯电力公司对工程项目任何潜在的缺陷有整改权。

通过谈判,南屯电力公司最终选择了南屯2项目的土建承包商作为新建溢洪道项目的承包商, EDF公司作为业主工程师。承包商合同基于FIDIC红皮书,监理工程师合同基于FIDIC白皮书,两项合同总价为750万美元。

3.2 工期进度

雨季施工是该项目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施工进度须适应降雨带来的时间限制。项目实施期间,除了大坝安全和人工安全外,还包括村民到南屯河左岸的通行问题及植被种植等干扰因素。

为解决左岸弃渣运至右岸弃渣场问题,专门在南屯河上修建了临时通道,每天约有100~130次的卡车往返,有效避免了坝顶交通堵塞问题。根据2010~2013年旱季南屯河最大自然流量记录,自然流量的最大值在15 m3/s(11月)和40 m3/s(5月)之间,6月达到355 m3/s。由于临时通道的过流设计标准为20 m3/s,因此土方工程的施工时间就限制在11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

植被工程的目标是在2016年5月末开始种植岩兰草等植被,以便能赶上首次降雨,同时避免昂贵的灌溉费用和草种被后期大雨冲走的风险。

3.3 工程量

项目主要工程量如下:

挖方量 262 000 m3

废料处置 243 000 m3

抛石 13 000 m3

抛石混凝土 8 000 m3

雷诺护垫 950 m3

混凝土 5 700 m3

植被工程 75 000 m3

岩兰草 150 000株

百慕大草籽 750 kg

石灰 15 t

有机肥料 37 t

3.4 质量控制

在质量控制计划中,重点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在易发生水跃的位置。设置厚度为1 m的抛石混凝土层。该措施在抛石间隙完全充填混凝土时才有效,因此施工期间,按照每层30 cm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质量。

(2) 为确保植被种植质量,对溢洪道土体进行了翻挖,并铺设厚10 cm的表土层,之后利用石灰将土壤pH值调整为6。渠道区域内约种植了100 kg/hm2百慕大草草种,在横坡和渠道出口区域种植了140 000株岩兰草。尽管露根栽植比塑料袋栽植便宜4倍,但后者存活率比前者高3倍,最终选择了塑料袋栽植。

3.5 其他问题及解决措施

项目实施期间,南屯电力公司重点关注了工程设施和周边社区的整合问题。新建溢洪道工程遵循和南屯2电站同样的要求,包括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安保及赤道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培训、合理补偿和提供通行等,比如在南屯2水电调节坝附近为村民建造的新交通桥。

项目雇佣的大多数劳动力(120名中的80名)来自周边村落,经过承包商培训后,主要从事土建和植被作业。在历时8个月的建设期,监管工作由2位区工作人员承担。共有8处稻田受到了该工程的影响。在南屯2水电工程移民管理单位的监管下,南屯电力公司对受影响的农民进行了补偿。

村民的通行问题是该项目的主要关注点之一。2010年大坝运行后,南屯电力公司允许村民经由调节坝到左岸的耕地区域进行劳作。而在21世纪初,该区域只能通过涉水到达。

在新溢洪道建设期间以及运行之后,由于禁止徒步穿过大坝,南屯电力公司通过以下两大措施,来保障村民施工期左右岸通行的人身安全和完工后的永久通行问题。

(1) 施工期内,在溢洪道上搭建一条临时安全通道,并设置防护围栏及配备4名保安。

(2) 在大坝下游800 m处,修建一条横跨南屯河的永久性、允许漫水的混凝土人行道。大桥(宽度 2.25 m,长度57 m)选址原则是既不影响溢洪道泄洪能力,又能完全满足村民们的需求。

在临时通道拆除的同时,该永久人行通道建成,保证了村民左右岸正常通行。

图6 3个取样站的南屯河水浑浊度测量

3.6 环保监管

通过3个取样站监测该新建流溢洪道对南屯河水质的影响,其中包括施工现场上游的两个站(NKT1和NKT2)和下游的一个站(NKT4)。南屯河取样站布局见图5。

监测参数包括pH值、温度、导电率、DO(溶解氧)、TSS(可溶性固形物)、浑浊度以及水生无脊椎动物。根据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监测评定结果,下游生物种类多样性、人口组成及密度保持稳定,并没有立即发生变化。社区变化,特别是人口密度,与首次降雨事件有很大关系。溢洪道的建设没有引起任何有机物污染,通过栖息地研究,也未发现NKT4监测站附近区域的基质发生变化。3个取样站的南屯河水浑浊度测量见图6。

图5 南屯河取样站布局

总体来说,该新建溢洪道施工短期内对局部地区干扰较小,且未对水质和下游的栖息地产生影响。

3.7 限制条件

溢洪道内的水流流速非常接近百慕大草可以承受的最大流速。另外,在发生10 000 a一遇洪水时,溢洪道出口附近的流速将达到5 m/s,水流入河口处可能出现湍流。针对以上问题,设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补充说明。

(1) 该溢洪道作为应急溢洪道,仅在所有原闸门不能满足泄洪要求时方才启用,每年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仅为1/1500。

(2) 发生10 000 a一遇洪水时,溢出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预计仅为4 h;

(3) 溢洪道出口距土石坝段较远,且渠道内土壤不易侵蚀。

因此,对土石坝完整性存在的潜在侵蚀风险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鉴于流速和所选的植被防护方案,不可能保证渠道本身和入河口处因降雨径流不发生表面溪流侵蚀。因此,储存了备用的抛石,以便受损区域可以得到及时补救。预计这类修补工程会出现在首次雨季,因为此时径流会优先选择溢洪道作为通往南屯河的路线。

4 结 语

2011年8月,热带风暴洛坦袭击了南屯河流域。南屯2电站调节坝经历了一场洪峰流量超过1 300 m3/s的洪水,根据原始水文资料,对应洪水标准为5 000 a一遇。

根据最新的水文、降雨及修正过的地形数据,南屯电力公司对南屯河流域进行了新的水文研究。据此,南屯河流域10 000 a一遇的洪水标准由1 500 m3/s修正为2 060 m3/s,超过了现有调节坝闸门的最大泄洪量。

鉴于此,南屯电力公司决定新建一条溢洪道,以提高大坝的泄洪能力。通过比选,最终选择了上述自由流溢洪道方案,设置于原调节坝土石坝段的坝顶位置。由于新建溢洪道与土石坝下游面接触区域有大量的处置废料,因此溢洪道的防护方案设计为植被防护,而非常规抛石防护。植被类型选择需要慎重考虑,要能够承受洪水来临时较高流速的水流冲刷。

新建溢洪道工程于2014年11月开工,2015年5月完工,经历了整个旱季,期间并未对电站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总预算为750万美元。在遵循南屯电力公司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经过严格组织和监管,相关的环保和社会民生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李 航 孙 言 译

(编辑:唐湘茜)

2017-03-20

1006-0081(2017)07-0025-06

TV651.1

A

猜你喜欢
南屯屯河抛石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
矿产勘查(2020年3期)2020-12-28 00:26:30
两种新型抛石护岸工艺在深水区应用效果对比*
水运工程(2020年10期)2020-11-11 06:40:54
砂砾岩油藏聚合物驱试验效果评价及作用机理探讨——以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油层为例
沉箱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新疆头屯河洪水特征分析
头屯河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初探
新疆头屯河防洪工程水土流失预测
新疆头屯河流域水资源配置
南屯煤矿深部泵房硐室群动压失稳机理及控制对策
煤炭学报(2015年10期)2015-12-21 01:55:27
南屯煤矿中央风井通风系统改造设计方案探析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