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
——以小学数学“助学课堂”为例

2017-08-08 03:02江苏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仲广群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助学核心素养

江苏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仲广群

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
——以小学数学“助学课堂”为例

江苏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仲广群

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这些变化,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什么”,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学习方式并不相同的个体,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逼着所有学生趋同的过程,就是漠视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过程,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要知道,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只有考虑到人的因素,我们的数学才不会冰冷、枯燥;只有考虑到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的课堂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构建起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通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已显现出成效。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小学教学“助学课堂”进行了报道,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接待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逾万人次,参与实验的学校已经遍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的100所小学,并被列为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2015年,笔者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课堂研究会上做了关于“助学课堂”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

“助学课堂”的价值诉求

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应看作是主体的孤立行为,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发挥合宜的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故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助学课堂”的一些重要主张

主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助学单的引领下,独立自主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

主张用开放性的大问题、核心问题牵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创新精神。

主张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把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镶嵌其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批判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主张教师依学而教,在课程的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将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

主张超越精致、细腻、流畅的课堂审美,追求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创造美。

下表是关于“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凯洛夫教学模式,不再从“复习、创设情境、新授、巩固”这些如何“教”的环节入手,而是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深度研究学生如何独立学、合作学,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伙伴助、教师助,发挥好帮助、支持、促进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助学课堂”的创新举措

1.优化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教材+”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其认知结构中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被人为地孤立。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走向跨界与整合。“助学课堂”的整合内容是“数学+”,整合方式是基于实践的项目小研究,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

“数学+”,包括数学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步道、数学学具、数学魔术等,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在整体结构中获得质变。

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亦即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自助:以主题为核心,用开放性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互助:重视同伴间的互助学习,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可以让认知更全面、理解更深入;师助:教师“以学定教”,发挥必要的帮助作用,让模糊的变得清晰、肤浅的变得深刻、零碎的变得结构化。这样,探究性自主学习、生成性合作学习、建构性对话学习等方式贯穿学习始终。

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只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常常导致教学“目中无人”。而“助学课堂”是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线索。关注学生的学习,就必须知道学生在哪里、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从学生出发,让“教”更具针对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先行研究,课堂中则充分运用学生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教师在准确“把脉”学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由于探究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方式开放,学生每每能给出令人惊喜的创造性成果,学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4.回归师生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助学课堂”会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原来的“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这样,教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落后教法,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助学课堂”也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定: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学生改变了“被学习”的状态,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显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而且,学生因为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

“助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从而,“助学课堂”也改变了课堂的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

6.提升教育价值:从应试、升学走向生命成长、成为自己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主张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7.调适评价视角:从“效率”评价走向“不教之教”的发展性评价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相互渗透着的整体结构,并不适合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分开研究。对“助学课堂”的评价,只有用生态的理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目光来审视,才能使我们的评判与真实的课堂状态趋于吻合,也才能使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评价合理归位。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动态发展、整体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助学课堂”中的师生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用“不教之教”的视角来评价“助学课堂”,不仅合目的合规律,而且利于将教学品位提升到新的境界。

“助学课堂”所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合作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学的指向改变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教学理念改变了: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学的量和质改变了: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到“三个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伙伴合作能学会的不教、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教),从背冗长的教案到点穴式的讲解,教学轻松了,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2.学生的变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变成了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依靠教师来“传播知识”,而是学生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这样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解决的问题是开放的、核心的、块状的,这就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的整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堂的变化

改变了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知:课堂到学堂;预设到生成;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到素质发展。改变了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态课堂。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扭转过去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而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改变了课堂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

“助学课堂”的内在机理分析

助学课堂的立论基础是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爱学习、相信学生能探究、相信学生愿合作、相信学生会创造。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灵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学生这种与天俱来的内生力,是“助学课堂”依靠的最大力量。

1.“助学课堂”把“教”引领向高层次

我们可以把“教”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境界一:事实性讲解——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教”,只能“毁”人不倦;境界二:诱导性提问(如孔子的启发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种“教”是把学生引向已知的结论,但没有创造;境界三:“不教之教”——提供合宜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习力,可以引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走得远。事实上,“助学课堂”实现的就是“不教之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新力,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东西,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2.“助学课堂”把“学”引领向高层次

“助学课堂”实现了多种学法创新,如从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从做题走向出题、审题;从课堂上理解性的听走向批判性的听;从单声道的说话走向立体声的对话;从单一型学习走向混合式学习;从教师发问走向主动提问;从等教师总结走向学生自己主动来总结;从学生角色到小教师角色;从拷贝式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从对小问题思考走向对开放性的大问题的研究;如此等等,都把“助学课堂”中学生的“学”推向了高层次,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学科素养的培养来看,“助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观察、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素养来分析,“助学课堂”让学生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这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这样,我们便能肯定地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助学课堂”中是有解的!♪

猜你喜欢
助学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