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庄志文
注重知识迁移,培养解题能力
——以2017届苏北四市期中联考地理第29题为例
江苏 庄志文
“解一题,会一类,知一片”是高考解题的理想状态,这需要迁移思维。迁移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高考试题中的区域题很少是我们做过的原题,但是考查的知识在课本中应该有其落脚点,许多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踪迹。备考中注重知识迁移,有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笔者以2017届苏北四市期中联考地理第29题为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知识建构和重构的过程清晰可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6年8月21日我国首座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在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投入使用,该电站利用盐类熔化实现储能。熔盐储热系统的投运,可在多云天气或完全无日照条件下连续、稳定发电,使得光热发电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清洁绿色能源。
材料二 图甲为德令哈位置示意图,图乙为德令哈储能光热电站景观图。
甲
乙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荒漠形成的原因。
(2)与同纬度的华北平原相比,德令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除太阳能资源以外,光热电站落户德令哈的有利条件。
(4)电站建成后,对是否扩大光热电站的规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深居内陆,距海远,地形封闭,降水少。(2分)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空气洁净,尘埃物质少等。(3分)
(3)地势平坦;荒地多,土地价格低;靠近盐湖;交通便利;靠近水源。(3分)
(4)支持。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4分)
或反对。发电成本高;周边地区能源需求量小;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远,输电成本高;当地风能等能源资源丰富。(4分)
1.评分标准
阅卷组对参考答案,做了如下调整:
第(1)题,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地形封闭,降水少)和位置因素(深居内陆,距海远;高大山地阻挡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深入,导致降水少)。两个答题角度,四个答题切入点,任答2点得2分。第(2)题,空气稀薄(1分);晴天多或云量少(1分);空气洁净、尘埃物质少、污染少等(1分),只答“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均不给分。第(3)题,修改为:地势平坦;荒地多,土地价格低(地广人稀);靠近盐湖(原料丰富);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政策支持(3分,任答3点)。第(4)题,增加“支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受天气影响小(或发电连续性、稳定性好);反对:生态环境破坏”。
2.答题情况
第(1)题,总分2分,均分0.51分。学生得分分为两个档次,一是0分,二是1分,得2分不足1%。错误诊断:①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答题不全;②近半同学答题趋向“荒漠化原因分析”;③部分同学答题中出现“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区域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判断等用语。
第(2)题,总分3分,均分0.74分。错误诊断:①太阳能资源与太阳辐射的关系不明;②影响太阳能的因素有哪些不清楚;③只知道海拔高太阳能丰富,但具体原因说不清楚;④基础概念模糊,“空气稀薄”与“云层稀薄”“云量少”混淆。
第(3)题,总分3分,均分1.5分。错误诊断:①未抓住关键词“光热电站落户德令哈”,有的回答“地热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力量雄厚”等;②基本概念不清,有的回答“光热电站落户德令哈”后产生的重要意义,而非有利条件。
第(4)题,总分4分,均分2.2分。错误诊断:①审题不清,设问“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据此应该得出“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支持观点的“理由”要充分;②主干缺失,“是否扩大光热电站的规模”考查的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光热电站的区位条件分析,二是光热电站规模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方面,要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思考作答。
1.知识重组
建立完整的知识主干结构,是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能力的基础。地理备考中,要善于找出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通过联系寻找共性。共性是对相关知识点个体抽象的提取,找出相同、共同的要素进行概括,是知识点内容相互的内在合并与提升,是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升华。善于总结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研读教科书是学好地理的基本途径,弄清地理事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关键。
第(1)题,设问主干“柴达木盆地荒漠形成的原因”。可调用的典型案例有:①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加上沿岸寒流的影响,形成热带荒漠,如撒哈拉沙漠;②中纬度的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温带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③西风带大陆东岸,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2)题,设问主干“德令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可调用的典型案例有:①青藏高原,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朗天气;②四川盆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其原因是盆地地形,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③我国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较丰富,其成因是深居大陆内部(位置)、距海远,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第(3)题,设问主干“光热电站落户德令哈的区位条件”。需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可调用的典型案例有:①城市区位,如上海市、武汉市;②农业区位,如亚洲水稻种植业、欧洲西部乳畜业;③工业区位,如德国鲁尔区、美国硅谷;④交通区位,如青藏铁路、上海港。一般来说,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②经济区位因素,资本、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③社会区位因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等;此外,还有环境因素、信息因素等。
第(4)题,设问主干“扩大光热电站的规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调用的典型案例有:①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德国鲁尔区的工业区位优势及影响,美国“硅谷”的工业区位优势及影响;②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交通线路布局的意义;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影响”类设问的分析思路: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②从区域角度,对转(调)出地影响和转(调)入地影响;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知识迁移
注重知识迁移,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为中心,是提高能力的核心。建立了完整的主干知识结构,并不等于会答试题,而是通过分析知识迁移过程,把解题的步骤、解题的技巧、解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通过讲案例或习题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特别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及图文互变、空间想象和推理演绎的能力,并用来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等,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能力。
第(1)题,题目设问“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荒漠形成的原因”,考查角度“地理环境整体性”。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审读“德令哈位置示意图”材料信息,根据“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等地理事物,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一阶梯,地势影响气温,地势影响云量,最终影响降水;根据柴达木盆地地理位置可知,深居内陆,四周高山环抱,水汽难以到达。题目要求“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故而,要求每个答案要有因果联系的两个部分组成,即“某个地理要素的情况分析+该要素引发的结果”。
第(2)题,题目设问“与同纬度的华北平原相比,德令哈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考查角度是“区域差异的比较”。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有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同条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等。审读“德令哈位置示意图”材料信息,“德令哈”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处一级阶梯,和“华北平原”相比,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地理要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第(3)题,题目设问“除太阳能资源以外,光热电站落户德令哈的有利条件”,考查角度是“有利条件”,题目明确要求从有利区位作答。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九个大的方面。
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审读“德令哈位置示意图”及“德令哈储能光热电站景观图”材料信息,很容易得出“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结合材料一信息“该电站利用盐类熔化实现储能”,从图中看出,该区域靠近“察尔汗盐池”“茶卡盐湖”,进而得出“原料丰富”;靠近河流,得出“临近水源”;再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该电站“规模大,占地面积广”,得出“政策扶持、土地租金低”;靠近青藏铁路,得出“交通便利”。西部经济带,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该区域科技力量并不发达,市场需求量不大。
第(4)题,题目设问“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考查角度具有开发性。影响工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其次是成本(竞争力)和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多变,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增强,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工业生产会出现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工业区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审读材料信息,从经济效益看:该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周边地区能源需求量小,投入资金多,生产成本高,会影响其他产业发展,比如风电站的建设等。从社会效益看,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同时距离目标市场远,输电成本高。从环境效益看,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有利,对提高大气质量有利;同时,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工程建设会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引发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避免套用、空泛。
总之,作答区域问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理解其含义,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以及相关图表中准确把握有用信息,根据要求分析材料,并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找准和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力求以简练准确的文字来进行表述,答题要求运用学科语言,按顺序完整地回答,防止漏答,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整齐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
新疆五彩滩
五彩滩位于新疆北端,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地处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海拔480米,往哈巴河县方向,距布尔津县城24千米,也是前往喀纳斯湖的必经之路。它毗邻碧波荡漾的额尔齐斯河,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遥相辉映,可谓“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激猛的河流冲击以及狂风侵蚀,形成了北岸的悬崖式雅丹地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一,轮廓便会参差不齐,而岩石含有矿物质的不同,又幻化出种种异彩,因此得名“五彩滩”。而南岸却是绿树葳蕤,连绵成林,远处逶迤的山峦与戈壁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