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婉花
(高要区文化馆 广东 肇庆 526100)
摸索肇庆市高要区乡村联动惠民下乡创新之模式
邓婉花
(高要区文化馆 广东 肇庆 526100)
送戏下乡是基层文化馆的一项长期任务,从9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已经逐步的走上由政府搭建的百姓大舞台去展示自己的风采,本文将对此模式进行探索。
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创新惠民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就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是下足了功夫,利用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繁花似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感受到政府的温暖。而作为一个县市区级的基层文化馆,如何在原有的工作成绩基础上创新,走出一条既能适合自身发展又与时俱进的新路子,是一个值得大家为之思考为之破解的问题。身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县市区级文化馆工作20多年,参与当地送戏下乡也有20多年,见证了送戏下乡队伍人员由少到多,内容形式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体验过其中的甜酸苦辣。
在90年代初,送戏下乡开始逐步成为县市区级文化馆的一项常态工作,从当初的不定场次逐步延伸到由政府部门下达场次任务,送戏下乡从一路风雨兼程走到今天的一路阳光明媚。当地老百姓也已经逐步的把送戏下乡这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天,更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已经逐步的走上由政府搭建的百姓大舞台去展示自己的风姿风采。就以高要区来说,以往的送戏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在2010年之前,高要区送戏下乡队伍的构建模式主要以文化馆和业余艺术团人员为班底,以当地机关事业企业学校的一些文艺骨干为辅,人员在15名左右,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唱歌、跳舞、小品、粤曲。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10年到2012,送戏队伍的构建模式开始发生了变化,班底人员由文化馆、业余艺术团扩展到当地的大中专院校艺术团,文艺骨干由当地机关事业企业学校扩展到市内的专业剧团,人员队伍达到25人左右,节目形式开始多样化,歌舞、小品、粤曲、独唱、对唱、小组唱、笛子、萨克斯等轮番上场,给观众送上了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观众一阵接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三阶段:探索阶段。2013年,在高要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高要区文化馆决定创新送戏下乡模式,开启联动惠民模式。首先在城区进行调查摸底,对活跃在城区明珠广场、园林公园、馆广场、南岸曲艺社等的6支文艺队伍进行造册登记,要求每支队伍排练舞蹈节目3个以上。然后对分布在全区的十七个乡镇(街道)进行调查摸底,对活跃在社区、街道、镇文化广场的文艺队伍、曲艺社和企业学校等文艺骨干进行造册登记,通过梳理、分类和筛选,确定每个镇排练三个文艺节目以上,最后把城乡所有的节目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以联动方式轮番参与到送戏下乡队伍去,具体做法是该镇文艺队伍和文艺骨干参与该镇的送戏演出。在一台节目中,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五是城区送下来的,有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是由当地镇参与演出的。这种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模式,激发了全区十七个乡镇(街道)各文艺队伍、曲艺社以及文艺骨干的参与积极性,带动了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从而达到了由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一种推动作用。这种模式也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欢迎。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让文化提升每一个人。肇庆市高要区有十六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办,全区常住人口100万,有279个行政村和73个社区,1900多条自然村,镇镇有文体广场,村村有文化室,有省市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7个。2016年,高要区宣传文化部门并不满足于当前的联动送戏模式,就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使送戏下乡这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做出了大胆创新,开创了一条由区镇村三级联动惠民送戏新路子。具体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各级参与。一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各主办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各级相关部门的携手共进。2016年,肇庆市高要区联动惠民送戏下乡主办单位由原来的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扩展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区文联以及17个镇(街道)政府为主办单位的模式,由区文化馆、各镇文化站为承办单位,各村委会以及文艺团体为协办单位。当地人民政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各主办单位相互协调担当坚强后盾,承办单位负责节目统筹和具体送戏等工作,主办和承办单位超过20个,为乡村联动惠民送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招募方式,引导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文化志愿者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也是群众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只要哪里有文化志愿者的身影,哪里就会发出光和热。高要区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就此紧紧抓住以招募文化志愿者这一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到其活动中来。招募有演员、舞台监督员、演出现场治安员、舞台装卸工、卫生保洁员等,文化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使到整个送戏演出过程更为顺利和流畅,现场秩序有了改观,前场的观众一排排的坐得整整齐齐,以往的大声喧嚣不见了,后场的化妆间不再是乱哄哄的,大家互相礼让,台上演员上下场顺顺当当没有障碍,台下观众的掌声更为整齐划一,现场的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和谐。文化志愿者的参与,给送戏工作起到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以“种”节目模式,助推区镇村文艺队伍成长。任何一支文艺队伍的成长都离不开外力的帮助和推动,因为他们长期活动在基层,平时各自排练的节目主要移植于互联网,大家大多以冬瓜画葫芦的方式进行模仿,没有创作能力,所以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创节目。据不完全统计,高要区城区以及各镇村的文艺队伍有超过100支,人数达3000人以上。既然要创新送戏下乡模式,就要想办法帮助和推动这些文艺队伍得到成长,并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去。高要区文化馆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在年初就做好相关的活动策划方案,确定送戏内容和形式主调,先是创作了一批与时俱进的小品、音乐快板和歌舞节目如音乐快板《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品《一盆韭菜》以及舞蹈《共筑中国梦》和《美丽中国走起来》等,然后分三个工作小组把成品节目以“种”的形式进镇村,手把手的把节目一个个的“种”到各镇村的文艺队伍中去,再由各镇村文艺队伍的队长或骨干负责给节目“培土、浇水、施肥”。一段时间后区文化馆工作小组再走下去帮助其提高,共同把“种”下去的节目能够生根、发芽、成长、成型,并结出果实,最终走上乡村联动惠民送戏的舞台。一年来,由工作组“种”下去的节目达到30多个(次),由各镇村文艺队伍和骨干组织排练参与联动的节目达100多个(次),平均占据乡村联动惠民送戏节目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四)以盘活方式,把镇村文艺队伍推上百姓大舞台。高要区利用联动惠民这个契机,以盘活方式,把各镇村的文艺队伍推上了当地的百姓大舞台,让更多的活跃在基层农村的文艺队伍走出公园、街头、社区、篮球场,走上由当地政府搭建的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舞台——高要区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几乎盘活了所有的镇村文艺队伍,让他们有一个展示才艺的大舞台,让他们有了归属感和成就感。一年来,走上当地“百姓大舞台”的文艺队伍就达到50多支,参与表演节目超过100个,人员达3000多人次。
(五)以联动送戏方式,培育多层次观众。观众土壤。一台成功的文艺演出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与参与,没有观众,演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培育观众,让观众主动来看戏。这是我们一直为之思考的问题。镇村联动唱戏模式,恰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以往,我们的送戏下乡都要由镇文化站和村委会去张贴公告,观众才知道有戏可看。而自从我们实行“百姓大舞台——乡村联动惠民送戏下乡演出”以来,观众都是自发的不请而来。原因一是参与联动演出的大多是自己的家属、朋友或村民参与联动演出,二是通讯发达了人人有手机有微信,镇村于什么活动,大家发微信互相转告,大家关注的热情度就更高。演出还没开始,观众已经是里外三层,人头涌动,序幕才刚拉开,台下的欢呼声喝彩声掌声已经是一浪接一浪,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倍增。百姓大舞台,不但培育了多层次的观众,又使到更多的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享在其中。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一个提法和口号,它通过由政府搭台,区文化馆、镇文化站对区镇村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最终成为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显现给民众共享。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每年惠民送戏超过100场。送戏的足迹更是从镇文化广场走进村文化广场,再走进社区、企业和学校等,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项目。百姓大舞台,是一个属于老百姓的舞台,这个舞台,如何使整个舞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需要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创新,让百姓大舞台不断以新的姿态新的模式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骨干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国记协网, 2015年1月5日;
〔2〕李欣.不忘初心 以文化人.青海日报,2016年12月30日。
邓婉花(1969--),女 , 副研究馆员, 现任职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