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二寅 贾鸿儒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天水堡寨建筑产生的历史原因探析
越二寅 贾鸿儒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堡寨,又称为堡子,是甘肃天水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生土夯筑的军民两用的建筑。天水堡寨发展变化了将近两千年,蕴含了深厚的天水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本文主要对天水堡寨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挖掘堡寨这一独特的地方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进一步保护堡寨历史遗迹提供理论依据。
堡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
首先,堡寨和城都具有用土夯筑墙体的特征。
从城的字面意思上我们能找到二者的联系。城在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第十三卷上解释为“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 土(chéng)为形声。从土,从成。“成”意为“百分之百”、“完全”。“土”指堆土。“土”与“成”联合起来表示“完全用土垒筑的墙圈”、“百分之百的土筑墙圈”。从这个字意中我们可以找到堡墙与城的联系。天水的堡寨四周皆为生土夯筑的厚墙,除了必要的出入口外,形成了纯土围护的建筑。
其次,从堡寨的防卫功能上看与城也有一致性。
城另外还有一个含义:“城邑的防卫性墙圈”。从西汉时期长安城门的考古研究和东汉时对城墙的修缮,我们可以发现一直采用的材料是坚实细密的夯土[1]。1959年洛阳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表的《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中也可发现城址从东周到唐代的加固和修缮都采用夯土筑成。通常是在生土上采用逐层夯实的方法夯筑城墙。
再次,堡寨墙体夯筑的土质和土色与城墙遗址的夯土组成也有共同性。《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中还提到一个城墙遗址土层特点,即土层的土质和土色由于取土点的不同有很多不同之处[2]。这与天水堡寨主要围护结构堡墙的特点也是一致的。经过调查分析,散布在天水乡村、城郊的堡寨遗址土色各有不同。秦安县五营乡堡子,堡墙的颜色偏红,这与当地盛产陶土有关;天水麦积区温泉镇一带堡墙的颜色偏土黄色,这与当地的主要土色也一致;武山县滩歌镇威远堡子夯土中夹杂着很多碎石,这也与当地土层中多含碎石有关。
天水城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当时,出身于天水名望大族的隗囂不满王莽撺夺西汉政权,毅然竖起反莽的大旗,攻占陇右诸郡,在现在天水市北山(南郭寺对面的山)修建了隗囂城。又在天水市武山县洛门西旱坪修建了隗囂避暑行宫。这些大型宫殿的建设,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筑城经验的能工巧匠,也为后来天水各个县区的建筑技术的提高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国时期,为继承诸葛亮遗志、拓展蜀国版图,姜维从汉中出发,一路征战,屯兵天水市武山县的铁笼山(现属于武山高楼乡境内)。姜维在铁笼山修筑了大量的工事,有城堡、地道、营盘。资料显示,姜维在斗底山筑二城,其一名曲城。之后在洛门镇东南面建城,名曰演武城遗址,民间仍称姜家营。
天水以西是河西地区,汉代的河西地区水草肥沃,不同民族的匈奴人、西夏人、蒙古人,都觊觎中原的财富疆,从天水进入长安的线路是自古以来西域进入中原的便捷之路。这就造成战乱几乎在每一个朝代更迭时期以及其他动乱时期都极易发生。占据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从宋代天水地区大量筑砦围堡就可以得到证实。
宋代在堡寨周围分驻军民,每堡500人,二、三堡置一田官统领,命知军为屯田使,带民而锄,佩剑而樵,无寇则耕,寇来则战,遇紧急情况,击鼓传讯,顷刻可集千人,器用鞍马常悬,以备寇至[3]。从武山县县志中我们查阅到宁远砦(宁远砦为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由时任泾原路安抚使高继宣建,砦内驻蕃防弓箭手7480人)、小洛门砦、大洛门砦、四门砦、哑儿峡砦均始建于宋代。不但在武山县是如此,其他区县如麦积区、秦安县、秦州区、甘谷县均有宋代堡寨的身影。
宋以后堡寨的兴衰往往和战乱的频率有关,有战乱匪患则纷纷增设村堡,最多时是清同治年间和民国时期,为躲避敌匪,人们大量修建围堡,仅武山县就有围堡达222处。
天水有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并且其中有很多树种是材质均匀、强度高的硬木品种。北宋时,朝廷正是看重了这些优点,将天水作为建筑木料的采伐点以解决大量用木之需,并且专门设立了军事力量以保护官木的安全。官兵的驻扎也是依靠堡寨来提供。
天水林木供应主要分布点宁远(现武山县)、成纪(现秦州区和麦积区)都是河道较多的地区,而且黄河最大的直流之一渭河也流经宁远和成纪。扎木成排,顺流而下,渭河为木材的运输提供了天然通道。
图1 夯土工具
图2 有夯窝遗迹的土墙
堡寨的堡墙是土墙,堡寨的门是木门,一土一木都是最简单的生活材料。土墙可以用打好的土基子堆砌,也可以用夯土工具(如图1所示)夯筑。而且打土基子的夯同时也可以直接参与夯打土墙。每一次夯打,都可以在虚土上形成一个夯窝(如图2所示),经过千百万次的夯击,土体不断被挤密。再配合上模板的定位,连续的、结构致密的土墙就在民间匠人抬夯的一起一落中形成了。这些夯具和夯打工艺不仅可以用到堡墙的施工中,更频繁地被用到民宅的修建中。天水地区生土分布广泛,容易就地取土,老百姓建屋筑墙多采用生土,经过夯打后坚实耐用,而且造价低廉易于修缮。因此,至今在天水的大大小小村落里仍然有大量的夯土民宅,如麦积区的胡家大庄、三岔镇,武山县的山丹乡、龙台乡、滩歌镇均有大量的民房四周是用夯土墙围护的。如图3、图4、图5所见。
图3 天水三岔镇现存夯土民居
图4 天水麦积区胡家大庄
图5 天水武山县滩歌镇一座现存夯土民居的外墙
综上所述,堡寨形成的原因既有筑城建址发展的影响和其功能的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朝代天水乡民对于保护家园躲避匪患的客观需求,天水人紧紧依托着大地、山川、森林、河流,靠一土一木生活着,繁衍着,不论是筑堡还是保护妻子儿女,堡寨都见证着两千多年的天水变迁。
[1]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_宣平城门的发掘》,《考古通讯》,1958年。
[2]洛阳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
[3]武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山县志.2002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shui fort village
Puzhai,also known as Bu Zi,is a widely existed in Gansu Tianshui soil hangzhu dual-use buildings.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Tianshui has a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e.This paper mainly for historical reasons of puzhai,mining Fort this unique local build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protection of historic puzhai.
Fortress village;architectural art;history and culture
TU982
B
1003-8965(2017)03-0114-02
钢筋连接规范生产工艺与教学应用的研究,编号:gsly-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