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那个回答“十万个为什么”最多的人不会再写科普了
叶永烈不仅是一位传记作家,更是一位资深科普作家。6月27日,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了央视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节目发布会上。而上一次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调出席公开活动,还是在4年前,给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做签售活动时……
世界上有两个“写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文章的,一个是写传记文学的。很多人一度以为这是两个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人。这次,叶永烈是作为科学顾问,加盟《加油!向未来》“新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征集活动的。他说,“尽管从1983年,我就离开科普创作了,但只要是和《十万个为什么》有关的事,我都会参加。”因为在《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增补修订过程中,叶永烈始终是作者列表里“挑大梁”的那一个。
2013年,上海少儿出版社要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了。4500个问题,768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解答,叶永烈是其中之一。这一次,他要回答的是“牛奶里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等许多新问题。在700多位作家中,他是写得最多的一个。
这个“传统”开始于1961年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1960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曹燕芳找到了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大三的叶永烈。他不久前刚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曹燕芳。当时,曹燕芳正在编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册》。可之前她邀请到的7位上海师范学校的化学老师交来的稿子“总有股教科书的味道”。她请叶永烈先试写5篇,收到稿件一看,正是她想要的。
最终化学册175篇文章中有163篇署名都是“叶永烈”。后来,叶永烈又被拉去写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等到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的时候,全书900多个问题,他写了300多个。写完《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收到了每个问题5块钱的稿费。因为他还是个学生,稿费比其他作者少了一半。即便如此,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上大学之前,叶永烈算是个“高富帅”。1940年,他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富庶家庭,父亲当时是温州银行的行长,兼医院院长。在他上大学期间,父兄都被打成了“右派”,他的经济来源也随之被切断。除了靠助学金勉强维持学业,他还得想法子赚钱贴补家用。因为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被卷入了科普界。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半个世纪里“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还在这里。”他笑着说。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快就引起了轰动,印数达到550万册,被评为“感动共和国”超级畅销书。叶永烈也“一书成名”。他甚至还把这套书作为提亲礼物送给了后来的妻子杨惠芬。如此少年才气,甚得杨家的欢喜。名气大了,野心也长了。叶永烈不再满足于写科普小品,他想写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早在上大二的时候,他就从中外报纸杂志中搜罗了许多科技新成就汇编成了《科学珍闻三百条》。1961年秋天,他窝在宿舍,戴着眼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他借“小灵通”串联起了那些国外的科技发明和自己的想象。
然而,这本书却没能如愿出版。究其原因,叶永烈说:“未来那么好,吃得好,住得好,汽车都是自动驾驶。可是离现实太远了。”随后几年,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叶永烈家被抄了,所幸的是,他把手稿藏在了岳母床下的纸箱里。岳母谎称那箱子是她的,《小灵通》才得以保全。
1977年,叶永烈受邀给上海长宁区的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课前,孩子们给他定了个课题:展望2000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请他去讲这个题目,正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沙孝惠约他写一本科幻小说,题目是《在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很好奇“2000年”是什么样子。他这才又想到了那本尘封已久的《小灵通》。
当他把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候,稿纸已经在16年的等待中发黄。但即便如此,这本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小说对“未来”仍有着最新潮的想象。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1978年,这本不足7万字的书终于出版了,首印了150万册,加上连环画版,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一度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吉尼斯”纪录。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小灵通”就是他们人生第一个偶像,而叶永烈则是“小灵通爸爸”。《小灵通》走红之后,叶永烈迷上了科幻写作。他每年要出版四五部科幻新著,发表近200万字。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把相关科学原理写出来的科幻小说才算是“硬科幻”,而叶永烈写的《小灵通》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伪科学”。1979年,他写了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书里提到在世界最高峰上发现了一颗软的恐龙蛋,有生命迹象,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标榜”。他在另一本“软科幻”小说《黑影》因为塑造了一个独自在山中搞了几十年科研的科学家也遭到了批评,这些汹涌而来的批判,迫使他在科幻界彻底的“挂靴”了,最终转向了传记文学。
当制片人王雪纯敲开叶永烈位于上海徐汇区住所的大门时,他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写科普科幻作品了。不过他还是很痛快地答应“重操旧业”。
曾有人公开批评叶永烈的小说“精彩不足,低估假想敌的智商,只能骗骗小孩子。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看007长大的,恐怕也不好骗”。
对于叶永烈来说,之前的科普科幻文章大多扁平,而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需要更立体的表达,电视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现在科普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叶永烈说,“同样一个水中的燃烧实验,用文字写出来是无趣的,但用电视表现就不一样了。声、光、色的融合会使这个实验变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过来了。科普节目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台阶,把孩子引导向科学的殿堂。至于他们能在里面学到什么,那就得看每个人自己了。”
在发布会现场,时不时有人在叶永烈经过的时候,叫上一声“小灵通爸爸”,还期待地问:“您还会写科普科幻作品吗?”“我想我不会再写了。”叶永烈回答得很笃定,“因为我已在另一个轨道上运行得太久了。”事实上,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从科幻文学界“逃亡”后,他就完全告别了这个领域,而对于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双子星刘慈欣和王晋康他也不甚了解。叶永烈还说,当他完成今年8月在上海书展的《叶永烈科普全集》首发之后,他的科普科幻生涯也要真正画上句号了。
据《看天下》毛晨钰/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