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
摘要:本文从2016年某羊场感染羊脑多头蚴病案例着手,对羊脑多头蚴病病原、流行病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重点分析了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该病的诊断要点,随后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的认识并防控该病。
关键词:羊脑多头蚴病;诊断;防治
引言
近年来,我国羊肉消费量不断增加,直接刺激了国内养羊业的发展,规模化羊场不论是数量还是存栏量都有明显提升,也使得我国的养羊业在国际社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养羊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尤其在西部草原地区,部分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接下来所要探讨的羊脑多头蚴病即是其中之一,本病又称为羊脑包虫病,是由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等部位而引发该区域的炎症,甚至造成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本病同时也会危害其他草食家畜以及人类。由于犬科动物为其终端宿主,所以在犬科动物比较多的地方该病发生最为频繁。
1案例分析
2016年,在西部地区某次走访过程中,遇到了一养殖户,即发生了该病。据该养殖户介绍,其共饲养了80只左右的绵羊,但7月时有一只羊开始离群独处,并有头颈弯曲等不正常情况,半个月后出现强烈情绪状态,时而极度亢奋,时而极度消沉,有时做回旋运动,行动过程中容易摔倒,后期有小便失禁现象,并死亡。经过诊断分析,最终确诊为脑包虫病。
2病原分析
本病病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脑多头蚴,另一种是多头带绦虫。
2.1脑多头蚴
又称脑包虫,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 mm。
2.2多头带绦虫
虫体长40~100 cm,由200~500个节片组成。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睾丸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每侧的分枝数为18~26个。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9-37μm。
3流行病学
犬科动物的狗、狼、狐等动物是多头带绦虫的终端宿主,当这些动物在食入含有其幼虫的牛羊脑或者脊髓等部位后,脑多头蚴便进入犬科动物的体内,随后由于消化液的消化功能使其可以破壁而出,进而通过头盘吸附于这些动物的肠壁之上,并不断吸取营养开始发育,经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幼虫即可以进化为成虫,并从此长时间生活在犬科动物肠道内。有报道称最长的可以生活长达7~8年。成虫达到性成熟后不断排出含有大量虫卵的孕节片,随犬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风干后四处飘散,或附着于青草上,或落入水源,进而被羊食入体内,再游离至其脑或者脊髓部位发育。
4主要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神经症状为主,又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为感染初期,发病表现多以急性症状为主。主要原因是六钩蚴穿过体内组织器官到达脑部,而造成脑部不适并引发炎症。在炎症作用下羊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等表现,幼龄羊表现更为突出。随后由于六钩蚴对脑组织的压迫而引发羊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如跛行,回旋,左右摇摆等,部分羊可在一周时间内因急性脑炎而造成死亡。
后期即逐渐转入慢性阶段,此时脑部已经适应了六钩蚴的存在,炎症消退,羊恢复正常。但随着六钩蚴体积不断增大,对脑组织的压迫越来越大,病羊开始出现部分典型神经症状,转圈运动最为明显,有人根据羊此时的这一特点将之称为“回旋病”。当脑多头蚴包囊进一步发育增大时,甚至可以造成头部局部皮肤组织隆起,部分羊会导致视神经压迫过剧而失明。最终食欲衰退而死亡。
5诊断要点
本病患羊因表现出一系列特异神经症状,容易确诊,但同时也要注意与莫尼茨绦虫病和羊鼻蝇蛆病等其他有类似神经症状的疾病做好区别鉴定,尤其是头骨出现皮肤隆起的现象只有本病具有,发现有该现象即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国内已有许多应用变态反应进行诊断研究的报道。也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此外,也可用X光或超声波等影像学方法诊断。
6防治措施
6.1预防
阻断脑多头蚴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最常见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凡是感染脑多头蚴的羊在宰杀后其脑部和脊髓组织一定要做无害化处理,不能让犬科动物吃到,最常见的为焚烧,并深埋,避免再被犬科动物掘出食用。养殖户自己饲养的犬应该定期投喂吡喹酮咀嚼片进行驱虫,并对其粪便做好收集和集中处理,如焚烧、掩埋等,避免有虫卵排出而污染饲料或者水源以及对人造成感染。野犬等应由地方相关部门做好扑杀,狼、狐、豺等如果不能扑杀可以驱离,减少病原扩散机会。
6.2治療
施行外科手术摘除对头部前方大脑表面寄生的虫体有一定效果,可借助X光或超声波诊断确定寄生部位,然后用外科手术将头骨开一圆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然后摘除之。如果发现虫体过多或难以取出,可在其囊腔内注射酒精将其杀死。近年来用吡喹酮(病羊每天剂量50mg/kg·bw,连用5d或70mg/kg·bw,连用3d)和丙硫咪唑(内服15mg/kr·bw)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