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各小学也开始重视并不断加强小学体育教育的革新发展,并紧紧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利用自身各种优势条件进行各类活动的组织,从而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将趣味、锻炼有机整合的体育社团活动模式,得到了学校及师生的认可与青睐,也使得更多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与管理
体育社团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能够将趣味与锻炼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有效舒缓疲惫的心灵,并对相应体育项目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大幅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因此,各小学应充分重视体育社团的组织,并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锻炼需求等,探索出更新颖、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与策略,进一步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吸引更多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更全面的培养与锻炼。
一、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能够对某一项运动的技能与技巧进行系统的学习,在熟练掌握的过程中,也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参加各项社团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锻炼意识与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学习其他课程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外,通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学生也可以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一定的了解,并确定未来努力方向。这样在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造性、主体性的培养,为其今后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奠定良好基础,使其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选择与学习,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都是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设计组织某项社团活动,将自己的教学潜力充分挖掘发挥出来,增强授课效果。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正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接触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其行为、思想等方面做出全面了解,能够为其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往往都是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中形成的。因此,作为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学校应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社团的自由选择,并在教师正确指导下进行练习,以此来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也能够为学校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储备优秀人才。在良性循环发展的背景下,便会逐渐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并推动其迈向新的台阶。
二、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与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领导是否重视,对小学体育社团组织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领导若能够给予足够重视,体育社团活动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以及活动时间等方面就可以得到有力保障,反之,便会出现经费不足、活动时间被其他文化课程挤占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的地位、自主权也会受到一定约束,教师即使拥有大力开发新颖、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也是小学的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与管理一直难以获得显著效果的重要原因。
其次,学生学业压力与社团活动安排。一方面,要想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社团,就必须在业余时间上给予学生充足保障。就现阶段来讲,小学生通常都承担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且一直都拥有较重的课业负担,业余时间严重缺乏。不是学生不想参加,而是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且活动内容单一枯燥。再加上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体育社团也无法在实践安排上顾及到所有学生。因此,经常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同时,对于社团活动内容来讲,通常都较为传统枯燥,极易削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社团通常都是足球、乒乓球等一些对学生体能有着较高要求的项目,很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再次,师资建设与制度方面。对于师资来讲,很多小学配备的体育社团指导教师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而在完成每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很多体育教师都无法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对社团活动作出科学、妥善的指导,也很难保障指导次数,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再加上一些教师专业水平十分有限,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社团制度来讲,虽然很多学校都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些阻碍,内容比较笼统,未作出明确规定。在管理上也较为松散,很难培养社团成员形成良好的纪律性与组织性,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态度有待调整。
最后,家长态度方面。对小学生来讲,其是否能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通常都会受到家长的直接影响,家长若支持,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便会较高,而若反对,积极性也会大幅度降低。就目前来看,很多家长害怕分散孩子注意力,或者是害怕孩子在活动中受伤,所以不是很支持孩子参与社团活动。这也是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一直难以获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校领导应给予充分关注。
三、优化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与管理的策略
1.更新校领导办学理念
各小学领导应积极更新办学理念,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对学校教育成功的重要影响,而素质教育又积极强调要注重体育发展,因此,对于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社团組织与管理,对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发展小学生个性爱好、拓展小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小学生各项天赋都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对此,校领导应注重文化学习与学校体育的均衡,始终坚持文化学习带动学校体育发展、学校体育促进文化学习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对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本校教学质量、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还应具备科学创新的办学理念,如对于体育教师的聘用,强调不仅要有能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体育社团的能力等。
2.增强学生兴趣与信心
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对此,应注重学生参与兴趣与信心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在此过程中都能够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对于兴趣与自信的培养来讲,其实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在活动组织中,积极主动地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对孩子在活动中的情绪变化给予充分关注,并善于运用“你能行”“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語言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或者是运用更加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相关动作示范,以此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自己动手动脑。另外,在社团活动组织中,教师通过采用不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讲解一些真实案例,也能够让其真正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其消除各种担心,轻松地投入到社团活动中。
3.做好家长的各项工作
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的选择来讲可以说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家长虽然一直都保持着支持、不反对的态度,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体育社团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仍需要家长给予一定支持,需要大力改善家长态度。
对此,学校领导及教师应不断增加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让其对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正确认识,以此来获得家长更有力的支持;积极转变持反对态度的家长的理念,使其可以支持孩子参加,配合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家校联合力度,互帮互助。
另外,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应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学生购买相应保险,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家长的顾虑。同时,社团指导教师也应该时刻将学生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且为了有效缓解其在承担学生意外事故方面的精神压力,学校也应该给予一定关注,并给予相应的保险待遇,以此来消除其教育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也以此来促进社团指导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另外,对于安全、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方面,学校也应给予足够重视,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发生。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社团投入
首先,就目前来看,很多小学社团发展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对此,学校领导及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自由选择兴趣爱好的空间,将其天赋特长充分发挥出来,真正促进其个性能力的良好发展。比如,可以通过保证放学时间,禁止一切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补课的情况出现,以此来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其次,学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适当增加对体育社团经费、物质上的投入。经费的不足与场地设施的缺乏往往都会给学校社团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一方面,学校应增加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注重社团活动场地设备方面的配备,为体育社团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社团自身也应该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尽可能减少对学校拨款的依赖,以此来促进自我创收能力的不断增强,如增加会员会费、争取企业赞助等。
5.科学安排活动时间与优化项目内容
对于社团活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设计来讲,应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尽可能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与社团活动时间的冲突,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来对每次活动时间做出恰当调整,以此来避免学生出现厌倦感,也能确保活动效果。同时,对于项目内容的设计来讲,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适当增设一些竞赛、校外参观等活动;在传统项目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多开设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此来全面适应学生兴趣爱好,优化体育课程内容。
6.加强师资建设,构建完善的社团制度
首先,在师资建设方面。一方面,学校应注重各种鼓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吸引更多专业,甚至是非专业教师融入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中,并让其享受恰当的薪酬待遇,而为了进一步弥补本校指导教师专业上的不足,还应积极从校外聘请一些教师;另一方面,体育社团应注重高技术水平学生资源的科学运用,以此来为体育社团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在社团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上。为了更高效、有序地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一方面,应注重社团规章制度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制度内容,促进其可操作性的不断提升,同时,使社团负责人、社员在整个社团活动中的相关行为能够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也对其相应权益、职责做出合理界定;另一方面,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大组织管理力度,以此来不断增强社团成员的组织纪律性,也从整体上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比如,可以按照日常上课标准来对体育社团管理提出相应要求,强调学生出勤应做好点名记录,一旦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对其做出取消会员资格的处理。对于指导教师也是如此,必须要按时出勤与指导,且对于指导成果较为显著的教师还应给予一定奖励。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小学认识到了加强体育教学、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作用,也能够紧紧围绕学生体质发展这一核心来进行设计与安排,带领学生真正走到阳光下与活动中。各社团项目不断增加,学生参与率也在随之逐步提升。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小学体育教育,还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小学体育社团要想真正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屠旭未.小学体育社团拓展课融入体育课堂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5(21):76-77.
[2]刘平江,王凤玮,周利明.我国部分省市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5):423-427.
[3]石峻.农村小学学生体育社团有效运行的策略[J].运动,2015(14):113-114.
[4]石峻.农村小学创设学生体育社团的行动策略:以浙江省乐清市部分农村小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5,(7):24-26.
[5]孙旭.浅谈学校体育社团对中学生健身习惯养成的促进与激励[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11):75-76.
[6]彭艳梅,罗亚琼,赵百胜.云南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1(2):115-116,85.
[7]王凤玮,刘秀平.“阳光体育”背景下湖北省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研究[A].第四届首都青年学者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255-259.
[8]南宁.论阳光体育背景下建设校园体育社团切实提高中学生运动技能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89.
[9]叶卫平.开展中小学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之我见[J].学园,2011(9):173.
[10]刘秀丽.小班化教育环境下体育社团课程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