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英
摘 要:只有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系统规律、知识(语理)的学习,两者平衡,同行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形成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感是语理形成的感性引入,语理是语感实践的理性落实。
关键词:语感;语理;感性引入;理性落实;蓝图
一、语感是语理形成的感性引入
语文教学从感性的语感体验开始,应该遵循浅处行、乐中寻的原则,在学生语言感悟过程中可以感性一点、浅近一点、宽泛一点、有意思一点。
1.畅怀朗读,触及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对训练语感有直接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体会到小女孩因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而在大年夜悲惨死去的遭遇时很容易产生与作者一般的共鸣。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各抒己情。或同情或悲悯或愤怒或指责,这一切感悟均由学生借助自己驾熟就轻的朗读方式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成为语感培养的入口。同时,老师可以利用好音乐、画面与范读结合的作用,品赏结合,情景交融,学生自然进入到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内容,将自己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再如,群文阅读课例《汉字儿歌中的联想》,老师在群文《“雪”字歌》《“岩”字歌》《“香”字歌》《“秋”字歌》的学习中,先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地读。老师让学生自己读儿歌中最有趣的一句,孩子摇头晃脑地诵读后再说说句子有趣在哪?这种设计就是让语感形成变得亲近、有趣。
2.品析文字,浸润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品析文字的设计,在语言文字的琢磨中,让学生的语感得以饱满绽放。例如,学习杏林子的作品《生命生命》时,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所传递的生命顽强不息的主题?教师针对“墙角的砖缝里掉进一粒香瓜子,没过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这一句。学生通过品析文字“竟”和“冒”,充分讨论交流,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及作者出乎意料的喜悦。品析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精妙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明确了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学生的语感得到滋润而变得丰盈和灵动。
二、语理是语感实践的理性落实
语理就是需要学生从规律化的东西中提炼出共性,即一定的知识体系、方法技能。老师要在学生语感形成的基础上理性对待语理的重要性。对于语言让学生从直觉认识上升到自觉认识,并做到多渠道实践落实。
从表达方式的显性处落实。语理是最终形成学生语用能力不可或缺的支撑。对于一篇文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老师要善于在鲜明、突出之处总结。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只停留在朗读感悟、明情达意的目的上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可以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看到作者除了写小女孩悲惨现状的语句,还有较为美好的文字,即引出文章典型的写法——四次幻象描写。美好、温暖、甜蜜、幸福都在这些语句中,可是恰恰是这四处的描写,更让每一个读者心痛,因为现实有了幻象的渲染显得更悲切。老师继而引出:“幻象”在文中表達中的是如何运用及它的作用。学生最终习得在文章的表达中还是可以通过这种特殊的内心表达方式来体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异对比,从而深入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最后,老师巧妙结合学生对于幻象的认识,尝试这种独特描写心理的方式进行习作练笔。如此这般,学生的语用能力怎不能形成?
继续结合群文阅读大赛中的课例《汉字儿歌中的联想》一课来说,执教者在充分培养了学生语感的基础之上,将训练点转为“这些最有趣的句子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联想”,学生通过几首儿歌的对比发现它们都有共同之处:作者借助汉字的外形组成特点充分发挥联想编写儿歌。此时,教者没有将语用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学生主观感悟语言、品析词句、理解文意上,而是通过语感的趋成进入到语理的提炼上来,而后再次走向语感的二次实践。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总结后开始创编儿歌。二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语感与语理的均衡协调,既感知了儿歌中妙趣横生的语言,又轻松地学习了联想这一写法并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感促进了语理的形成,语理又落实到学生实践语感的知行统一后的学习。在语感、语理的兼顾下,两者均衡,最终学生语用能力得以全面实践与培养。
其实,通过教学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语感语理两者的缺一不可,语感犹如“经”,语理仿佛“纬”,经纬交织,两者得到兼顾,最终才能构织成从语感到语理再到语感的语用蓝图。而在这往复循环中,我们也欣然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在这语用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中灿若夏花,盎然如景!
参考文献:
[1]孙炜.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语感和语理的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3).
[2]许凤民.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