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福平
数学家们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培养智力使之敏锐”。然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常会因为时间的顾虑而减少了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得不到充分培养。其实,思维在于启发,在于生成,它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的结果,而是脑海里形成的过程。规律的探索就是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让学生从研究中思考,从结论中总结,变外在为本质,更加丰富生动地掌握知识。下面是我围绕书本的一道习题深入挖掘,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教学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5.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
(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6.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先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按照书上的习题的问法与要求,那学生在最多10分钟的时间内就能解决,但就这个规律的重点没有显现出来,学生在要求下步步到位,很难真正的内化并吸收,而且在规律得出后,没有体会优点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把它当成普通的知识,无法激起更多研究的热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如下的拓展。
规律雏形:
我不仅要求学生找出现在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几分之几,为让学生把原理也弄清楚,我增加了下面几条要求:
现在的长是原来长的几分之几?
现在的宽是原来宽的几分之几?
现在的周长是原来周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自己举例推断发现:只要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增加■,那它现在的长是原来长的■,现在的宽是原来宽的■,现在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现在的周长是原来周长的■;周长与长和宽都是一样的,只要把原来的看做单位“1”,用1+■就可以得出,而面积正好是■的平方。
规律深入:
整体要求:四人一小组根据老师给的增加的分率,任意写一个长方形,像刚才那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出面积、周长、长与宽变化对应的分率。
第一大组:长和宽都增加■,第二大组:长和宽都增加■,第三大组:长和宽都增加■。
【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上面的提示,规律都寻找得很正确,小组完成后,还在大组中讨论,更有学生发现了规律中的规律,显得异常的兴奋。】
结果汇报:
■
续表
■
刚汇报完,已经有学生急于回答:面积变化对应得分率都是周长、长或宽变化对应分率的平方;周长、长和宽变化的对应分率只要用1+增加的分率。
【看到这样的回答,我认为自己的延伸是正确的,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已经使这种过程演变成了结果,学习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
规律总结:
对学生的要求:如果不再借助具体的长方形数据进行探索,直接给出增加的分率,能否说出面积、周长、长和宽相对于原来的分率。
列举两组:长和宽都增加■;长和宽都增加■。
学生回答得很顺利,速度也很快,对于中下生也能立刻得出。
抛出总结:如果长和宽都增加■,那又该如何呢?
学生也没有迟疑,得出:现在的长是原来长的(1+■),现在的宽是原来宽的(1+■),现在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1+■)的平方,現在的周长是原来周长的(1+■)。
强调这个结论的前提是长和宽都增加,如果是一个增加的话,结论就未必了。
规律本质:
为让学生认识到规律的本质,把探索变成肯定,我又从如下进行说明:
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长和宽都增加■,它现在的面积如何计算?
现在的长:(1+■)a=■,现在的宽:(1+■)b=■,现在的面积:■×■=■×■×(ab)两个■相乘就是平方。
【讲完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理解的,也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这时就是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进行了结合,两部分的冲击,巩固了结论。】
规律对比:
对比一:在一个长方形中长和宽增加的分率不同,面积相对于原来有怎样的变化。
对比二:在一个长方形中长和宽中只有一个增加分率,面积相对于原来有怎样的变化。
对比三:如果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都增加分率,体积相对于原来有怎样的变化。
对比四:如果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中只有一个增加分率,体积相对于原来有怎样的变化;如果长宽高中有两个增加分率,体积又怎样。
【这三个对比要求出示,学生结合我的提点,都能从演绎推理中认识到该怎样变化,他们肯定了答案,有学生发出惊叹,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联系。从他们对知识肯定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接受了这部分知识,也感觉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变学习为主动,愿意去思维,而不是惧怕。在这种对比中,也增强了知识的灵活度,潜移默化地提醒学生要审清题意,不能从粗略中就给出结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节课我通过层层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共同建构数学的美丽桥梁,积累更多探究的经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索中的艰辛、发现中的愉悦,也让数学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