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润
摘 要:圆柱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小升初考试难点内容之一。加强圆柱练习课设计的教学研究,对于提高复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开展练习设计:因人制宜,设计分层练习;小组合作,设计探究练习;分类讨论,设计开放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圆柱练习;分层练习
圆柱的认识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实践中,由于本节知识涉及平面图形和几何知识,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学习信心屡屡受挫。为了更好地提升练习质量,教者认为应当开展练习设计研究。以下是教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因人制宜,设计分层练习
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因人制宜。班级学生人数众多,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和数学基础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圆柱练习中教师不能对他们一视同仁。优等生需要设计拓展延伸类练习,中等生需要设计拔高类练习,后进生需要设计巩固类练习,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例如:设计这样三道练习题:
例1: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00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16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例3: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00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这三道练习题看似雷同,实则分别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例1比较简单,学生按照常规思路,求出正方体棱长即可作答,完全在后进生能力范围之内。例2只是在正方体体积上稍作变动,但是216不如10×10×10=1000那样一目了然,学生很难凑出正方体棱长。学生需要用到分解质因数方面的知识才能解答例2,这道题目适合中等生。例3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应当打破求圆柱体积需要求出正方体棱长的定势思维,转以假设正方体棱长为x进行解答,这是班级里面少数优等生的一种解题技巧。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通过在同一问题情境中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增强练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设计探究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六年级圆柱练习设计应当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空间,从而培养集体意识,让学生共同进步。
圆柱体积练习当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桌交流一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归纳总结,总体难度不大,只需要对照教材回顾相关公式即可。教师给出十分钟时间,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就有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有小组发现: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2倍;还有小组发现:等体积等高,圆柱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圆柱高是圆锥的。
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时,他们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成就感,增强对合作学习的认同。这种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当经常开展这样的练习,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有助于在班级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分类讨论,设计开放练习
题海战术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教师只追求正确答案,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达成,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有时,原题稍微转换一下条件,学生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练习效果极差。为了打破思维定势,教师应当设计开放练习,每道题目的答案可以不唯一,学生应当学会分类讨论。
例如,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根长25.12厘米,宽6.28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关于这两个圆柱体正确结论有( ):
(1)高相等 (2)侧面积相等 (3)表面积相等 (4)体积相等
这种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況,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在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六年级学生即将升入初中,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中渗透思想方法教学。设计开放练习,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他们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此方面的教学研究。
总之,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压力,数学作为必考科目之一,尤为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教师应当加强圆柱练习设计研究,总结教学技巧和经验,将之应用于整个六年级数学练习设计课中。
参考文献:
[1]韦玉玲.对一节求圆柱体体积的综合练习课的反思[J].陕西教育(理论),2006.
[2]诸红琴.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提升思维层次:“圆柱体积”练习课教学片断及反思[J].江苏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