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陈静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数感是指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感程度,包括数学与运算的综合理解力,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是广大数学教师很值得研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良好的数感对于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新课程理念,合理巧妙运用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然而一直以来,教师看重的都是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学生解题能力的强弱,因此,数学教学工作者要走出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误区,要更新教育观念。
怎样去积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获得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数感。比如,在认识“0”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见过“0”(尺的刻度上、温度计上、电话的按键上等),对“0”有了感性认识,知道“0”是一个数字,表示什么也没有,或者表示起点,所以我把他们已经了解到的有关“0”的物品呈现在课堂上,再出示一个摆放了5个苹果的盘子和一个空盘子,学生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建立数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由具体的生活实物抽象成对应的数字。
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可以碰撞出火花,为学生数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如,在“混合运算”一课中,很多学生因为才接触到四则混合运算,往往对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感到束手无策。我就在课堂上开展“换一换”的数学活动,例题如下:
(1)9+3=12
(2)12÷2=6
给学生一张“9+3”的口算题卡,要他們去找一找题(2)中能用“9+3”去替代的位置……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构建了“数在何处”“数去哪儿”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量关系、数的位置等,发展学生数感。
三、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在精确计算中有时还要应用到估算,多位数除以多位数试商更需要估算,在计算“1935÷478”时,可以将“1935”近似看成“2000”,把“478”看成“500”,估算时候也就是在思考“2000里面有多少个500?”这样就能减少试商的次数,因此估算对于精确计算是很有价值的。当然估算的方法非常多,无论学生用到哪一种,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在联想训练中提升数感
茱莉娅·安吉莱瑞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中对数感是这样描述的:“数感指的是一个人对数字和运算的一般理解力,以及灵活应用这种理解力的倾向和能力。”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联想性的练习,可以发展思维,提升数感。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联想练习:看到9,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会说出9在计数器上的个位用9个珠子来表示,在算盘上用1颗上珠,4颗下珠来表示,也会用各种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来表示,还会用“一九得九”“三三得九”来表示,还会说9是最大的一位数……在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9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获得了对数字的理解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辨证的思维逻辑,更是获得一种探索数学的精神。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从现实的情景里提取有效的数学,提出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与数量关系一一对应起来,并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感,它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任重而道远。
总之,学生数感的好坏决定了数学学习的优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每一位数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吕继风.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
[2]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
[3]刘书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