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青
摘 要:小学低段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那么则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过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那么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能力差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非常容易造成课堂混乱,心思收不回来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合理地使学生动手操作,既不影响课堂秩序,又能提高上课效率,这是值得教师探讨的。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有效性
动手操作对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达到什么效果等。
一、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内容
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上,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去动手操作,因此,作为教师,还应精选教学中有价值的内容或者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难点上,要选择适度的内容,不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在操作内容上,要选择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有帮助的,这样才能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该项知识点。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的过程,老师既不能过多干预,也不能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的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在教授学生7+8=?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法计算,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20根相同的火柴棒,通过将7根火柴棒再加上8根火柴棒,也就是摆道具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算法,并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结果是15。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也更加明白算理,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目标要求。
二、优化教师语言指导,使学生明确了解动手操作的要求和目的
在课堂中,老师是指导者,决定着课堂的方向和教学活动的效果。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用较为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本次动手操作活动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并设定好要探究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操作过程中,教师担当主导者的角色,这时教师要明确地指令,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做,不拐弯抹角,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例如,在讲述“分数的意义”时,老师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可以用长方形的纸进行折叠,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等,便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这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项活动进行操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增强记忆,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以此保证课堂操作效果
要想使学生完全掌握动手操作的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这是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呢?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在数学学习中使用学具的重要性,并耐心告知学生要认真准备学具、细心操作学具,平时桌面要保持干净整洁,学具要摆放得格外整齐有序。然后,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告诉学生需要准备的学具,如果可以自制,则鼓励学生要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在老师要求操作时,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操作,同时老师也要认真监督学生是否操作规范,引导学生按照正常的顺序操作,达到教学目标。
四、操作与思维并重,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性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还属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通常是借助画面或者实际物体才能理解,这时也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时候,合理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及面积单位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来让小学生理解,这是非常困难的,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比如让小学生到黑板上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和宽,这样小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长度单位的意义,比老师在黑板上苦口婆心地讲述很长时间的效果要好。又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这一课时,通过三次有预设的动手操作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次让学生看一看、拼一拼、想一想,把基本图形通过运动组合成图案,感受图形运动的方式,并会用自己的语音描述。第二次让学生把一组或几组相同的图案当作基本图形组合成更大的漂亮图案,此过程让学生明白基本图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通过运动能得到更多图案。第三次学生在正方形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感受数学美,体会数学的价值。三次动手操作指令明确,层次分明,真实有效,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數学世界里学到更多知识,这才是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小学生动手操作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新课标要求通过让小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构建,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与其他课堂相比,数学知识的讲解显得相对较为枯燥,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就会明白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上,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喜欢学习数学。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摆一摆、比一比、拼一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处于一个好奇的环境中,用动手操作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6).
[2]蔡美旭.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