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 要:这里所说的“导学案”,指的是“学案”加“导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打破了一般的教學模式,有创新。在过去的应试教育当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数学。而导学案则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针对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应用;课程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指的是以学案为载体,将导学作为方法,将教师的指导作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重点,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导学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班级竞赛、小组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
二、应用导学案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在应用导学案的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感悟,获得一定的体会。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从而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
(二)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思维性原则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疑问,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课堂变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探索性原则
对导学案进行编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编写导学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愉悦。
三、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导入
在每节课中,课前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然而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的时候,除了可以设计上节课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设计和本堂课相衔接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知识链接,课前导入内容也包括自主学习部分。举个例子,在设计六年级“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案时,可采取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设计一些分数乘法计算,借助排列促使学生了解后面的题结果都为“1”。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因数的特性,并且引入“导数”这个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
上课时,教师还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因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基本上都是以问题作为载体。导学案的设计好坏取决于问题的设计。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促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设计三年级“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练习猜生日。小兰说自己的生日是儿童节的前两天,那么小兰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小红说自己的生日是7月份的最后一天,那么小红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向学生询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快速记住每一个月的天数。
(三)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课堂中,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举个例子,在学习连加连减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小红和妈妈。两人一起去逛街,小红想买一双价值20元的手套,妈妈则想买一双价值60元的鞋子。付钱的时候,妈妈的钱包里一共有259元,那么妈妈应该怎样付款?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防止学生被“付款后妈妈还剩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所束缚。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采取课堂检测的方式
通过课堂检测,可以得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认知能力。而且检测练习也属于导学案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实践后发现,因为采用了导学案,一些学生已经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提前消化,课堂检测也基本合格。教师可以采取分档练习的模式,将练习检测分为A、B、C三档,A档是拓展练习题,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优生的能力。B档是综合练习题,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的。C档是基础练习题,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小检测的时间大概为8分钟左右,必须具备针对性,使检测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总结与体会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其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活以及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发挥出导学案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小琴.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3(4):156-158.
[2]李行兵,李立兵.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