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秀苏
为了加强初中美术的中国画教学,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落实中国画学习的能力培养,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了宁海县北片指导学生进行中國画创作教学探究的研训活动。但正视我们现阶段美术教学的现状,中国画教学仍旧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有几点:
1、美术教师中国画知识结构不全面,造成教师对中国画的理解不深,导致中国画教学只是简单传授一些传统技法,缺乏深层次的文化的思考和艺术规律的指导。
2、学生感知觉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的不平衡。传统中国画技法丰富,可练习的课时又少,导致一时无法达到用笔用墨的要求,而产生惧画心理。
3、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殊性。除了极个别的学校能为学生配备一套完整的工具材料外,大多数的学校都被要求学生自行购买。
在中国画教学工作中,笔者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认为美术老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充分认识中国画创作对中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为了加强初中美术的中国画教学,笔者紧紧围绕探索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新方式,挖掘本土资源,丰富中国画创作素材;借鉴名师作品,激发中国画创作的活力;注重对景写生,提高中国画创作的造型能力;运用特殊技法,拓展中国画创作表现形式;设计撕纸添画,突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难点。笔者在总结了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实践经验后,探索出适合中学生中国画创作教学的几点新策略。
一、挖掘本土资源,丰富中国画创作的素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程的需要,与社区携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尤其是当地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尽可能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画创作活动。
(一)走进本土名胜风景
美术教师要具有智慧的双眼,能挖掘农村本土特色,“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画身边熟悉的景色,画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们深甽中学地处宁海县深甽镇,深甽镇群峰叠翠,山清水秀,素有“生态美镇”之称,秀丽、端庄透露出迷人的文化底蕴,带给绘画创作以广阔的题材、深刻的思想、自豪的情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宁海南苑温泉留下的珍贵墨宝。马岙望海岗茶场、汉代古驿道,千年古村落,这些身边的风景为我们营造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给予中国画教学内容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
初中学生善观察爱想象,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题材、构图、笔墨无拘无束,可以大胆尝试中国画创作。创作永远离不开表情达意。教师引领学生在中国画创作中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展现、交流、创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深化学生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让学生感悟到文化的力量、民族的精神,激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传播和发展本土文化的积极信念。
(二)走进民间书画社
深甽镇文化氛围浓郁,当地有一个主要由热爱书画的农民和退休的老干部自发组成的天明山书画社,是深甽镇书画家主要艺术活动的场所。书画社成员艺术功底深厚,创作热情高。书画社在这些老年艺术家精心组织下,多次开展书画作品展览活动,提升了本地的文化艺术水平,促进了深甽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天明山书画社的作品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邀请老艺术家们为我们讲解作品创作的思路、过程,学生们乐在其中,收获颇丰。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画创作教学课堂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
二、借鉴大师作品,激发中国画创作的活力
向大师学习,大师的经典作品是百看不厌的,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能触动心灵的美好和善良,并引起人共鸣。选用西方现代派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米罗、马蒂斯、毕加索等的名作,从历史背景到画家个人主张,各种表现手法都丰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借鉴,形成自己的创作观点。
如米罗是西班牙的艺术大师,他的不少作品有着东方情节,其作品和东方艺术有着某种契合。笔者将米罗绘画艺术融入到中国画教学中,借助对米罗作品的艺术特征、形式表达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从画面的表现因素、形式美感的欣赏和剖析入手来刺激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接着,通过对米罗作品的欣赏,学习构图、色彩、造型等因素,从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引发相关的联想,选取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再创造相似的新画面。
在绘画创作中,学生有意识地“忽视”具体的表现细节,尝试着摆脱以往的中国画的绘画习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画面的块面、点线的组合上,强调画面疏密、大小的对比。学生凭借直接观察认知、有意识记,经过自己艺术加工,用自己创造的抽象的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主观意愿。从总体上对形的组合再要求到具体形概括化处理,采用夸张、变形、修饰的手法,强化形象的的装饰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注重对景写生,提高中国画创作的造型能力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学生中国画创作的起点,可以较好的积累创作素材,初一、初二的学生都学过素描,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但是对中国画写生却犹豫不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素描、速写等塑造形体的办法来移植到中国画作品中来。在写生过程中,要舍弃光影、明暗等,运用平光,抓住物象的本质,舍弃体面造型的法则,充分发挥线的表现力,运用线的虚实、浓淡,交叠地去表现。
笔者在中国画《苍松翠柏》一课教学中,选择了表现松树为教学活动。笔者为学生带来了一棵小松树,采用了让学生对松树写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松枝松针,然后写生实践。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说一说,通过观看、辨认、触摸、评说一系列活动,加深对松树特征的理解。接着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松树千姿百态的照片,进行写生训练。写生时分组指导学生如何构图取景、景物取舍、前后层次及表现方法等。让学生从写生训练中进一步理解松树的结构特征,事后交流写生成果,整理素材,逐步解决学生“眼中有树”到“心中有树”的转变,为中国画创作积累了素材,奠定良好的造型基础。
四、运用特殊技法,拓展中国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笔者在《潘天寿绘画作品欣赏》教学中赏析潘天寿的作品后,设计了潘天寿指墨画作为活动的体验,也是本课教学亮点。体验潘天寿绘画的指情墨趣,学习潘天寿绘画的技法、风格的突出表现。初二学生有一些国画的绘画经验,但是从未接触过指墨画,所以觉得指墨画非常的新鲜,有趣,在教师示范时下面学生便已跃跃欲试了。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指墨画的练习中来,教师在辅导时不断提示如何运用好各个手指、指甲、掌心来画出想要的效果。
初中学生正处在色彩的敏感期,在中国画作品的用色上要给予他们表现的空间,表现出具有个性的色彩倾向。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下册《星空》一课得来的灵感,将色彩绘画的几种特殊技法:撒盐法、油色吸附法、吹色法、牙刷喷洒法等结合到中国画创作学习中去,唤醒沉睡于心灵深处的表现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水墨游戏,将墨滴在实现准备好的脸盆的水面上,形成一个个墨晕,看谁滴的墨晕有趣,迅速用生宣把学生刚才玩的墨保存起来,即完成了一幅水墨画。画面内容丰富,表现出意象之美。如果嫌墨色肌理不够理想,则可以用笔搅动或用口吹拂导引。笔者大胆用中国画的形式结合色彩绘画的特殊技法来创意表现。学生在中国画创作中兴致勃勃,自由选择喜欢的特殊技法,最后在作品呈现时,惊喜地发现,学生创作的画面灵动而又个性,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肌理效果。
五、设计撕纸添画,突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难点
材料作为创作语言的一种形式存在,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笔者在中国画教学中大胆使用“撕纸添画”,不断探索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突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难点。初中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根据这一身心特点,执教《山石的画法》一课时,活动环节笔者以“撕纸添画”进行全体尝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该课要求同学能够掌握山石皴法的肌理表现和特点以及整体画面的组织构图,尝试绘制简单的山石,把握整体感画面平衡感。
撕纸添画是利用宣纸为创作材料,用手撕成各种形状,纸撕过后的形状自然,质朴,形成不规则的边线。然后选择适当形状纸张,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来绘制皴法,拼贴到色卡上。撕出主体山石,撕出搭配山石,点缀山石;最后添画上树木、小橋、房子,人物等小景点缀。创新的作业设计给课堂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第一步作业时,学生们有明确的任务,没有方法上的限制,显得很自由、很积极,拥有自己的小空间。第二步利用已贴好的作品进一步添加,这方法让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作品也显得精彩纷呈,极具表现力。
(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