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丽,金岳龙,陈 燕,丁书姝,宋建根,石 玮,贺连平,常微微,袁 慧
(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心理学·
某医学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梁雅丽,金岳龙,陈 燕,丁书姝,宋建根,石 玮,贺连平,常微微,袁 慧
(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校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医学院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问卷进行研究。结果: 共调查219名贫困新生和460名非贫困新生,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33.78%)高于非贫困新生(12.39%);贫困新生除躯体化和其他两项因子以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新生(P<0.05);社会支持的3项因子比较,贫困新生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两因子的得分低于非贫困新生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活不适应、不被同学理解、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消极应对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该校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新生;贫困;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焦虑等[1]。而贫困大学新生由于刚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人际关系和自身角色等众多因素发生巨大改变[2],可能会导致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在校贫困生更为明显,而目前针对贫困新生心理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着重研究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心理中介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家庭状况及大学学习生活等因素与贫困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及针对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某医学院校新生,采用以系为单位的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00%。其中219名贫困生和460名非贫困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制问卷:①人口学特征;②家庭情况;③学习生活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采用1~5 级评分制,分值越高提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子分是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得分和除以该因子的项目数。SCL-90总分 ≥ 160或任一因子得分 ≥2判定为阳性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纳入阳性组;否者纳入阴性对照组。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采用1~5 级评分制,消极应对或积极应对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越趋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或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由于研究对象为大学生,故将该问卷中的“同事”用“同学”代替;“邻居”用“宿舍同学”代替;“工作单位”用“学校”代替;“配偶”用“恋人”代替。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以系为单位的整群抽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统一进行无记名的问卷调查。
2.1 贫困新生与非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19名贫困生中男生115名,女生104名,平均年龄(19.31±0.99)岁。非贫困生460名,其中男生267名,女生193名,平均年龄(18.79±0.93)岁。贫困生年龄大于非贫困生(P<0.05);两者之间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大学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SCL-90检出阳性)74名,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为33.78%(74/219),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为12.39%(5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1)。贫困生除躯体化和其他两项因子以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性别差异;贫困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敌对和精神病性5项因子得分高于非贫困男生(P<0.05),而贫困女生在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3项因子得分高于非贫困女生(P<0.05)。结果见表1。
贫困生(n=219)非贫困生(n=460)男(n=115)女(n=104)男(n=267)女(n=193)FP躯体化1.20±0.341.18±0.271.14±0.271.14±0.231.6420.224强迫症1.68±0.541.62±0.511.57±0.471.56±0.471.8370.139人际关系敏感1.59±0.54a1.53±0.56a1.42±0.45b1.39±0.43b5.5600.001抑郁1.34±0.42a1.42±0.48a1.25±0.34b1.26±0.33a6.117<0.001焦虑1.35±0.44a1.38±0.42a1.27±0.36b1.26±0.294.1730.006敌对1.31±0.38a1.27±0.411.23±0.321.20±0.26b2.9160.034恐怖1.27±0.42a1.37±0.44a1.21±0.33b1.26±0.36a4.8170.003偏执1.36±0.43a1.28±0.42a1.25±0.341.24±0.35b2.9300.033精神病性1.38±0.40a1.37±0.38a1.27±0.34b1.27±0.33b4.7160.003其他1.31±0.361.32±0.381.25±0.361.28±0.311.1800.317
注:相同字母代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字母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两方面的比较 贫困和非贫困新生在应对方式的两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生中不同性别采取应对方式无差别(P>0.05);而不同性别的非贫困生采用积极应对的有差异,女生较男生更趋向使用积极应对(P<0.05)。在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中,男性贫困生和女性贫困生在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的得分均低于同性别的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客观支持,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相差较大(P=0.00);女性贫困生在支持利用度的得分与同性别非贫困生无差异(P=0.795),男性贫困生的支持利用度可能低于同性别的非贫困生(P=0.053)。详见表2、3。
2.3 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贫困生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SCL-90检出阳性和对照)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或可能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最终消极应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家庭所在地、不被同学理解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男(n=382)贫困生(n=115)非贫困生(n=267)tP女(n=293)贫困生(n=104)非贫困生(n=193)tP积极应对34.71±4.4634.67±5.050.100.9235.29±5.8835.81±5.450.760.45消极应对23.08±5.1223.03±4.930.090.9324.02±5.4723.77±4.880.400.69
男(n=382)贫困生(n=115)非贫困生(n=267)tP女(n=293)贫困生(n=104)非贫困生(n=193)tP主观支持21.43±0.3522.47±2.462.890.0021.41±2.9522.39±2.073.0130.00客观支持6.31±1.449.58±2.3616.560.006.60±1.7010.22±2.1614.830.00支持利用度8.17±1.788.55±1.751.940.058.84±1.788.89±1.660.2600.79
表4 贫困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βSEWaldχ2POROR95%CILowerUpper消极应对0.250.0530.960.001.281.181.40生源地------- 城市0.470.215.110.021.601.062.40 农村----1.00--大学生活适应------- 是----1.00-- 否1.420.517.670.014.131.5111.26被同学理解------- 是----1.00-- 否2.030.698.740.007.611.9829.23
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显示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33.8%,低于王勇等[3]的研究结果。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同期的非贫困生,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最为突出,这与李小青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受到性别的影响,各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5],本次研究未发现不同性别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社会分工是影响不同性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对象为大学贫困新生,距离步入社会时间尚早,社会分工的作用还不明显所致。
心理中介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提示,应对方式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无差异。而朱远来等[6]对新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研究显示,贫困生较非贫困生更易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本次研究也发现,在客观支持方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相差较大;女性贫困生在支持利用度的得分与同性别非贫困生无差异,男性贫困生的支持利用度可能低于同性别的非贫困生;表明贫困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主要是受社会支持的来源贫乏的影响。对影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活不适应和不被其他同学理解是影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学生活不适应是新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应急事件,适应不良者会出现明显的抑郁和强迫症状[7]。而贫困新生大学不适应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贫困导致其自卑心理严重,遇到问题,贫困生虽然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他们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总感到其他人不能理解自己。
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可降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杨静的研究也提示消极应对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负性相关[8]。因此,为提高贫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促进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源地为城市的贫困生发生心理健康损害的风险高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与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地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可能城市贫困生比农村贫困生面对更多经济和生活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损害的危险性也更大。
综上所述,应针对贫困新生开展一系列学前教育课,包括如何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人际关系等,帮助其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同时应切实减轻该群体的经济负担,其次仍需加强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贫困大学新生面对应激能正确采取应对方式,自觉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1] 毕鹤霞.高职类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位差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57-61.
[2] 朱凌云,李健.大学新生适应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7(4):416-421.
[3] 王勇,李艳萍,黎妮,等.广西民族地区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5):467-469.
[4] 李小青,宋传颖.湖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130-133.
[5] 史琼,陈亮.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74-76.
[6] 朱远来,王永红,阿布扎力.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1,39(5):76-80.
[7] 王翠.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150-152.
[8] 杨静.贫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90-94.
[9] 张婷,郑显亮.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8):624-625.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edical college freshmen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LIANG Yali,JIN Yuelong,CHEN Yan,DING Shushu,SONG Jiangen,SHI Wei,HE Lianping,CHANG Weiwei,YUAN Hui
School of Public Health,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freshmen in a medical college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for evidence to pla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is student group.Methods:A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the freshmen in a medical college by using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 and self-programmed scale questionnaire.Results:A total of 219 freshmen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and 460 students from average families completed the survey.Positive rate was 33.78% in freshmen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and 12.39% in those from average families.The freshmen had higher scores on the 8 component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except for scoring on the somatization and two other elements(P<0.05).By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n the social support,students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scored lower than those from average families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upports(P<0.05.Multiple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in freshmen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ability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ollege life,failure being understood by classmates,birthplaces in atownships and negative coping strategy.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in freshmen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in the medical college can not be overlooked,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college freshman;poverty;mental health;influential factors
1002-0217(2017)04-0395-04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5A548);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SJD201510;SJD201607)
2016-10-28
梁雅丽(1982-),女,助教,硕士,(电话)18855343086,(电子信箱)187316074@163.com; 袁 慧,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信箱) yuanhui0553@163.com,通信作者。
R 395.6;B 844.2
A
10.3969/j.issn.1002-0217.2017.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