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华,姜 琦,辛 然
(1.中日联谊医院 肾内科,吉林 长春130021;2.中日联谊医院 医保办,吉林 长春130021)
*通讯作者
溶血型鹿花菌类毒蕈中毒1例
徐晓华1,姜 琦1,辛 然2*
(1.中日联谊医院 肾内科,吉林 长春130021;2.中日联谊医院 医保办,吉林 长春130021)
患者,男,50岁,因进食野蘑菇后腹胀伴恶心、呕吐7天入院。病例特点中年男性,缘于7天前进食野蘑菇后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感头晕,伴双下肢水肿,无昏迷、视物模糊,无大汗、流涎,无皮肤巩膜黄染,同时进食其余3人均有类似症状,但症状较轻。既往10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0℃,呼吸20次/分,脉搏58次/分,血压146/80 mmHg,意识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贫血貌,巩膜、周身皮肤无黄染,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5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额外心音,腹软,无压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可,双侧肾区无叩痛,四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0.81×1012/L,血红蛋白31.0 g/L,红细胞压积0.098L/L,红细胞平均体积120.8fL。网织红细胞%示:7.79%。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示:阳性。酸溶糖溶试验示:糖溶试验阳性。肾功示:尿素23.8 mmol/L,肌酐474.7 μmol/L。离子示:钾5.3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7 mmol/L。
肝功示:总胆红素24.6 μmol/L,直接胆红素7.3 μmol/L。血型未检出。泌尿系彩超示:右肾大小120 mm×45 mm,左肾大小136 mm×48 mm,皮质回声增强,皮髓质界限欠清。入院诊断“毒蕈中毒、溶血性贫血、急性肾损伤”。给予免疫调节、改善肾功能、抑酸、利尿、对症支持治疗。因患者血型匹配不吻合未给予输血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暂时控制,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1.0/L。1天后出现腹胀加重,伴头晕、恶心、呕吐,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35.0 g/L。配合血浆置换治疗1次,CRRT治疗1次,17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毒蕈中毒为常见的食物中毒,因其存在潜伏期,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易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尽快明确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有关毒蕈的研究是围绕肝脏损害型展开的,且临床上血浆置换在治疗该类毒蕈中毒中效果显著已得到共识。文献显示引起溶血型中毒的毒蕈主要为鹿花菌属[1],鹿花菌素属于甲基联氨化合物,在身体水解后成为一甲基肼及其衍生物。一甲基肼代谢过程中时会产生N-甲基-N-甲酰肼,经细胞色素p450氧化代谢后会产生甲基根,通过抑制二胺氧化酶会令组织胺水平上升,临床可表现为反胃、呕吐及腹痛等。鹿花菌素可与5-磷酸吡哆醛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肼,降低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而影响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生成,可出现眩晕、昏睡、抽搐等神经系统征状。一甲基肼具有氧化性,可破坏红细胞膜,引起溶血反应,反复的血管内溶血可释放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导致肾脏损耗,临床可表现为贫血、黄疸、急性肾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血浆置换是最好的清除血液及脑脊液中毒肽的方法,特别对与蛋白结合的毒肽作用显著,其通过与正常成分的血浆进行置换,将体内的毒肽置换出体外,从而降低体内毒素的浓度,显著改善预后[2-3]。与传统血液净化方式相比,血浆置换通过分离出患者的血浆并丢弃,可去除包括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和毒素等各种大、小、中分子毒物,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范围更广。另外,血浆置换通过补充新鲜血浆,还可以补充凝血因子、调理素、白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患者修复受损细胞和组织[4]。理论上血浆置换可去除鹿花菌素及其衍生物等毒性物质,且能阻断溶血反应而起到治疗目的。毒蕈中毒的抢救早期应以去除体内毒素为主,(1周内)尽早采用血浆置换去除体内毒素,可以有效阻止病情发展,一般情况3次全量血浆置换可基本清除体内的毒素。肝损害型毒蕈中毒伴肝性脑病者,应重视肝功能的支持,治疗上以血浆置换与MARS交替进行为宜。以肾功能损害、溶血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者,应血浆置换及CRRT交替进行,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5,6]。
本例患者于进食野蘑菇后出现腹胀伴恶心、呕吐,偶感头晕,辅助检查提示重度贫血、肌酐值显著升高,彩超示肾肿大,症状符合鹿花菌类毒蕈中毒。在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治疗后,患者症状暂时缓解,但1天后症状再次加重。急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多项血液生化指标较前均有明显改善。血红蛋白由35 g/L升高到79 g/L,肌酐由474 μmol/L降低到173 μmol/L,数据显示血浆置换后贫血、溶血、肾功等指标均立刻得到改善,且在3天后达到稳定状态。综上,结合患者病情转归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可提示其在溶血型鹿花菌类毒蕈中毒治疗中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与理论结果相符。但该患者因经济原因只进行一次血浆置换,各项指标未达到正常。
综上,临床上进行溶血型鹿花菌类毒蕈中毒抢救时,应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以尽早清除毒物,减少吸收,并尽早行血浆置换,最少进行3次血浆置换,快速去除毒蕈毒素,以阻止病情进展,提高存活率及改善预后。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可辅以免疫调节治疗抑制机体对毒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管通透性,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配合CRRT治疗,对毒素所造成的溶血反应,各脏器功能损伤均有明显治疗效果。
[1]张黎光,李俊志,祁 鹏,等.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4;33(5):1.
[2]向冬梅,郑晓航,盖文元.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12):886.
[3]陈国春,张锁才.中晚期重型乙型肝炎血浆置换与内科治疗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5):370.
[4]杨江英,吴帮富,江朝强,等.传统血液净化、血浆置换及MARS人工肝救治肝损害型白毒伞类毒蘑菇中毒[J].中国血液净化,2003,2(7):816.
[5]李婉媚,陈运超.血浆置换在急性白毒伞中毒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12,15(32):4516.
[6]白 刃.简易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34.
1007-4287(2017)07-1240-02
徐晓华(1968-),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辛然(1969-),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医疗保险管理的研究。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