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颖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教学新目标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虞 颖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基于文学在语言层面、实用层面和社会文化三大层面上的内涵,重新设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新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引入欧美发达国家人文学科普遍采用的研究式教学法,介绍其内涵及其包含的两大内容研究式教学与研究式学习,并演示研究式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际设计和具体应用。
英美文学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研究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研究式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已经大约有90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本科英语专业[1]14。然而由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单一、教师独白式的教学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是核心课程的的英美文学课程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不断边缘化,英语专业学生也普遍对英美文学具有排斥心理。国内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对此现状的担忧并呼吁对文学的重视[2-4]。本文将先分析新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性质,重新设定课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新教学目标,引入当前欧美发达国家人文学科中主流的研究式教学法。虽然已经有学者在不同学科中探讨过此教学法,但是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研究和应用却比较少[5-7]。本文拟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式教学法的具体设计和应用,以体现英美文学课程的价值和有用性。
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文学是“有用”还是“无用”?首先文学能展示个人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语言运用。从个人层面上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体现了“我是谁”以及“我如何评价[8]7。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文学是包容各种言语特征的话语[8]9,比如它能包括“口语的、书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同社会风貌、不同职业的特色,还有各种地方方言、社会方言、个人习语、等等”[8]26。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文学值得语言学习者学习和珍惜。其次文学具有毋庸置疑的美学价值和有用性。因为文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让人暂时远离世俗的烦恼,浸入自由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9]77-78。语言学习者学习文学能够培养阐释所有学科和职业的能力(比如法律、医学、商业),因为意义必须在讨论和洽谈中产生[9]211。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具有教育意义。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认为文学能让人自我批判地理解众多复杂的现实,因为文学是具有丰富质地和多层含义的话语[10]61-62。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具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那么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目标也应该重新定位,而非局限于传统的阅读体验、基本文学知识点的掌握。参照范谊和芮渝萍[11]提出的目标,英美文学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新目标:第一,让学生获得英美文学阅读的体验。这里的阅读体验指完整的文本阅读而非片段或者节选,比如要求学生读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完整的剧本才能有完整的体验和震撼。第二,应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方法,包括西方文学主要流派、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主要的批评方法如主题分析、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技巧、语言风格等。第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撰写英文学术文章的能力。这里笔者特别加入了撰写学术文章能力,因为这能为学生大四撰写英文毕业论文做好充足的准备和练习。第四,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五,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情操。这五个新目标正符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获得语言、文化、交际等知识,培养思辨、审美、批判、写作和创新能力。这也表明了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实现技能的(语言表达、写作创新)培养,而且还兼备文化素质的(人文主义、道德情操)培养。
(一)研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研究式教学重在“研究”二字,其基本理念在西方社会历史悠久。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等人就提出“发现式教学”,用来反对中世纪的蒙昧,提倡理性。十九世纪末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及其后继者提倡“问题教学法”,培养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用来适应社会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和施瓦布(Joseph J.Schwab)分别提出了“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和“探究教学”(inquiry learning),追求的是智力(理性)和技术[12]。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文学科教学中普遍提倡和实施的研究式教学法(Research-Based Teaching)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己的兴趣发现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最终获得一定结论的过程[13]81。它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研究式教学;二是学生研究式学习。
同时在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环境中,研究式教学法的模式和国外一直倡导的两种语言教学法非常符合[13]81。一是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二是基于内容或者主题的语言教学(content/theme-based instruction)。研究式教学法类似于把任务(task/project)和内容(content)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与语言内容(content)密切相关的研究型项目(task/project),学生通过研究这类项目达到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目的。比如根据笔者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访学期间的调研(2017年1月至5月),英语系的课程都以研究专题的形式展开,包括19世纪美国短篇小说、狄金森的诗歌、狄更斯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小说、青少年文学等等。教师每次课都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并提供文本和文献资料,布置学生课前研读和小组讨论,然后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创新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课堂演示和期末论文的水平都比较高。因此在国内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中完全可以引入和借鉴研究式教学法。
(二)研究式教学
基于英美文学课程的五大教学目标,借鉴德国大学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展开的两轮教学改革的经验,国内文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布置合理的研究项目,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文学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主体”变为“帮助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研究项目实施前,教师要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和文献资料,做好文档发给每个学生,其中包括纸质或者电子版的文学文本(来自教材或者电子文本),必读必看的若干文献、影像资料,文献资料的网站、数据库及下载,权威可信的杂志期刊目录等。在研究项目实施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如主题分析、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技巧、语言风格等。课后要及时开展面谈、电子邮件、微信、座谈等手段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意见,帮助他们顺利地开展研究。在研究项目实施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及评价,必要时可以指导再修改。此外,还要给予学生英文学术论文撰写的指导,提供优秀的范文,讲解英文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步骤、语言、文献引用等基本知识。期末学生需要上交比较规范的英文学术论文作为课程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其次布置合理的研究项目。教师在设计英美文学研究项目时,在经典文本阐释的基础上,加入教材外的文本和文献,结合最新的文学议题和评论动态,并引入跨学科的理论比如生态学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经济学理论,等等。教师根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立几个专题项目,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的一个小组也可以自愿组合(本科英语专业班级一般20至25人左右),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在展开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文本阅读、笔记心得、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研究内容、课堂演示等一些列任务,最后全班一起就该研究专题讨论。根据笔者所在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分别开设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课程。在英国文学课程中,比方可以设立维多利亚小说与时代进步的研究专题,主要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作家如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的经典著作阅读及相关文献资料为核心,让选择该专题的小组学生研究其小说文本如何表现了当时时代的进步以及对这种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批判。在美国文学课程中,设立美国超验主义与东方思想的研究专题,指定阅读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的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学生探讨其与东方哲学、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契合和不同。也可以设立美国诗歌与越战的研究专题(如表1所示),提供诗歌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此研究专题关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诗歌、民谣(选取艾伦·金斯堡的诗歌/歌曲和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比·迪伦的歌曲)与美国民间反越战的紧密关联和互相影响,指导小组学生研究诗歌和社会运动的关系。
表1 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专题研究之一
在课堂上除了文本解读和讨论外,可以加入图片、音乐、电影、纪录片、新闻采访等等影像资料,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就把社会运动、文化批评和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成为现实有用的研究项目,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去阅读文学文本,阐释文本与现实的关系。除了专题研究项目外,上文提到的教师布置的期末论文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英语学术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平时作业布置阅读笔记的任务,它也是一项研究任务,当然比专题研究要更个人化。因为在阅读中学生必然要求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并给出独特的解释。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我也要不断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每学期开设课程时,可以保留经典的几项专题,同时根据社会动态和新兴的文学议题,设计新的研究专题。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探讨。
(三)研究式学习
根据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学生首先需要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五大目标。以美国文学课程为例,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第一,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完整的英文文本,比如爱伦坡的诗歌《乌鸦》和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等;第二,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有关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批评方法,比如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繁荣,美国意象主义诗歌,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解构主义批评等;第三,能够独立进行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熟悉结构框架、语言规范、文献格式;课程目标四和五,通过美国文学的课程学习,能够了解美国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以及美国的民族性,并增强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情操。最后两个目标也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4]所提到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体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精神,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式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英美文学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了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后方能展开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阐释经典文本,学会收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扩展研究领域,涉及多个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对于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比如专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专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往往2~3周)完成从前期资料收集阅读到撰写研究内容最终课堂演示成果,全班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期末的论文是教师布置的另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学生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本学期课程中的某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独立的思辨、研究和写作能力的培训。同时学生需要涉及学术论文的规范(比如MLA格式)、语言的表达、文献的引用。因此作为研究项目的期末论文的完成实现了语言的输出和应用。
作为平时作业的阅读笔记也是一种研究式学习。学生在阅读指定的文学篇章和文献资料过程中,必然会发现问题,然后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倡开展互评(peer review)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互相点评阅读笔记。这种互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去认识他人的见解,并在不同观点的冲撞中找到新的问题和灵感。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始终是进行时,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的研究。
在开展以上几种研究式学习中,不仅研究过程而且研究成果的交流都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因此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与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和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四)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命题试卷。命题试卷的弊端在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的名字、经典作品的情节、主题和人物,而缺乏对具体文学文本的阐释和解读的能力。基于课程目标,考核方式应该多元化,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期末闭卷考试改为期末论文,这也是人文类学科应该采用的考核方式。以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改革后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体系为例(具体见表2),平时成绩和期末论文成绩比重分别占总评的一半,打破了平时和期末四六开的常规考核权重。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的演示、课堂出勤率和参与度三部分构成。其中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专题研究。其次是平时作业,主要包括对于指定阅读文本、文献的笔记和阐释(英语记录)。然后是课堂参与度,课堂参与每项专题研究主题的讨论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末论文是综合评价学生各项能力的指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本课程内容的某个专题进行深入分析,拓展阅读,提出新想法,撰写论文。学术论文也体现了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式学习后,论文写作是否规范(如MLA格式)、语言是否得当、文献是否可靠、观点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等等。学生期末的学术论文质量也是验证研究式教学是否有效的手段之一。
表2 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这个应该留给职业学校,而必须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关怀的人才。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重技能培养,忽视研究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因此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其中理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英美文学课,可以广泛推广以研究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新形势下的课程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英语专业教育中普遍采用,而且在笔者所在大学的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中已经实践了两轮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实践表明研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热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研究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
[1] 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2] 殷企平.文学何尝不实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8-10.
[3] 虞建华.从外语专业文学教学看高等教育的“用”与“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05-209.
[4] 叶艳.文学“之用”: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思考及教学践行[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4-67.
[5] 武玉红,刘强.关于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68-169.
[6] 王新娟,胡水秀,托娅.研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9-50.
[7] 李文良,马晓颖,李雪瑾.英美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效果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61-163.
[8] HALL 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9] BLAU S. The Literature Workshop: Teaching Texts and Their Readers[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2003.
[10] SAID E.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1]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12] 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17-21.
[13] 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84.
[1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王艳娟)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Y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from the linguistic, utilitarian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re rese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is reformed,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widely adopt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humanities is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namel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re presented, and the practical desig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re demonstrate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objective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8.015
2017-05-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7-20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118)
虞颖(1978—),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
H319.3
A
1673- 3851 (2017) 04- 037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