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青,罗 君,杨艳艳,丁江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南京 210044)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李长青,罗 君,杨艳艳,丁江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南京 210044)
科学有效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是保证公共气象服务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结构化方法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复杂的内涵进行模块分析,发挥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优势,尝试性地建立一套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对特定单位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评价,从评价的角度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国内公众气象服务的概念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由国家设立的气象专门科研机构及管理机构,从观测、收集、积累的气象信息中归纳研究,得出相应的气象成果,积极为国家与公众利益的需求提供服务。狭义的公共服务则指对特殊人群或单一个体提供的气象服务。课题组所研究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满足气象产品使用者的共同需求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公众的需要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国际上对于公共气象服务概念的界定更为广泛,在内涵及业务范围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气象组织公共气象服务计划认为,公共气象服务包含为公众利益提供天气信息、预报和预警服务,并为政府部门在制定与天气相关的公共安全和福利决策中提供支撑。世界气象组织强调“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应当注重对社会有影响的过程和现象的信息。但是,仅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当前各国政府的要求,他们越来越希望气象、水文、海洋和相关环境部门能够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全面的预报和预警信息。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
公共服务能力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满足一定范围公民的公共需求的有效程度。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气象部门或人员通过有效地获取、配置和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并凭借一定的渠道与方式,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能力。
(一)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衰退,财政赤字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对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掀起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2.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按产品是否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将社会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而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否有限,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其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而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国防、行政管理、国家安全等都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
(二)影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因素
由于对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均等化进行评价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指标很难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各地区间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因素。如地区海拔、温度、道路情况等会对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成本产生较大影响。以温度因素为例,位于我国最北部的地区,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最冷月、最北部的漠河曾达到零下52摄氏度。这种特点决定了该区域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产条件等的标准高于其他地区,发挥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成本也较高。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仅对指标值进行比较和评价,会导致结果的不科学、不客观。
2.经济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
3.技术因素。气象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进步,必须坚持创新。气象部门是高科技部门。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也会促进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继续加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工作的科技含量,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利用高新技术增强气象服务的科学手段。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由于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是各级气象部门,而各级气象部门的职能又有所差别,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针对省级及以上的气象部门服务能力的评价。结合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性质、特征及职能分工,我们构建了涵盖能力基础、能力保障、能力完成、能力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和观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完备情况、依法行政水平、灾害预报准确率、日常预报准确率、气候预测准确率、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工程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满意度等共计11个二级指标及共计26个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正指标与反指标等类型构成,具体指标(见下表)。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课题组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汇总全部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综合意见修改自己原有的意见,然后再汇总。这样多次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决策方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3个轮次的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相一致的选择项,作为预测的结果。具体权重(见下表)。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表
续表
续表
(三)指标的计算规则及结果
1.指标取值。指标取值是以分数为计量单位,指标计算的规则如下:第一,定量类指标:为统一各指标的刻度,对其进行了无量纲处理。首先,将各种百分率转化为相应的分数,转化的方法是百分数除以100后的数值即为应得的分数。其次,通过确定该子指标的阈值,并以该阈值和目标值分别作为0分和100分基准,计算得到该尺度下惟一确定的百分制指标得分。设x为目标值,y为阈值,z为指标实际值。当指标实际值z超过目标值x时为100分,低于阈值y时为0分,处于x和y之间时得分如下:正向指标:(z-y)/(x-y)×100,逆向指标(y-z)/(y-x)×100。第二,定性类指标:采取五级评分法,若优等该项子指标则为95分;若良好该项子指标则为75分;若中等该项子指标则为55分;若合格该项子指标则为35分;若不合格该项子指标则为15分。第三,总指标满分为100分。
2.结果。根据评价得分的多少判断相应部门的能力完成或发挥情况。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基本职能,而构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估各级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前提。
[1]孙健,姚秀萍,王丽娟,等.我国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3,(5):19-23.
[2]张钛仁.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及其研究[J].气象科学,2011,(20):194-199.
[3]韦定宁.提升广西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130-135.
[4]宋晓丹.我国气象经济发展困局的制度破解[J].经济问题探索,2013,(4):61-64.
[5]佘镜怀,李亚民.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以税务稽查为例[J].税务研究,2014,(4):84-87.
[6]袁振飞,曾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6,(1):229-231.
[责任编辑 李晓群]
F224
A
1673-291X(2017)21-0173-05
2017-02-07
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D16号)
李长青(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企业理财、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