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佩升,唐 伟
(1.昭通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学院附属中学,云南 昭通 657000)
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探析
严佩升1,唐 伟2
(1.昭通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学院附属中学,云南 昭通 657000)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时刻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各种新挑战和要求。大学生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研究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研究现状,指出个人特质、知识、能力、技能是构成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四大要素,以期对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
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个人特质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时刻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各种新挑战和要求,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提前培育和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当今大学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99年以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我国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在2005年达到2 300万,跃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21%,2008年毛入学率上升至23%,2014年毛入学率达37.5%,2015年毛入学率40%,已提前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最初几年毛入学率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紧张的局面,随着扩招的持续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迅速加大。第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育人机制滞后,不论是培养的方式、课程的设置还是育人的理念,已经与社会严重脱节,使得培养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专业适用性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第三,随着经济领域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也更加苛刻,不光要看学历和证书,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建立个人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个人竞争力,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必须搞清楚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把握住这个切入点,方能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窘境。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ocreocmPetnece)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德(K.Prhaalad)和哈默(Gray-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1]。核心竞争力虽是针对经济规律提出的观点,但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迅速引起了西方大批学者的共鸣,并逐渐引入到管理以外的相关领域。对于教育来说,它作为一种服务产品,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物化手段让受教育者最终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并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情感与行为。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研究的问题比较具体,研究内容也更深入,通常就特定学科领域的大学生某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实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但由于研究问题的具体性,导致研究方法、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方面,不具有普适性。
我国的部分学者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的竞争力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姚圣梅(2010)、林长远(2015)等学者们大多是从其培养基础、方法途径以及最终的获得来进行分析。二是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探讨。从学者们的观点中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都认为是学习能力、创造力、人格因素、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三是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研究。李向明(2010)、罗金艳(2009)、朱丽娟(2010)等从学校的角度,研究如何打造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俞锋(2003)从创新人格的角度研究;钟永淑(2010)、施炜(2010)、周伟伟等(2010)则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朱克勇、卢克祥(2010)、曾珠(2008)、张丽花(2009)等认为应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四是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因起步较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基本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如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点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没有进行分类研究,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无普适性强的模式可循,以上问题还有待深化。
(一)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后,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开始得到高等教育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人优于他人的能力集合,它使大学生能在群体中保持独特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大学生能力的延伸和提炼。通过对大学生和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以及对学者们界定的概念的分析,本文将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以大学生个人特质为前提,建立在知识、能力、技能之上的,不易被他人轻易模仿的,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要点:
1.个人特质是大学生个体在特有的环境下、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结果,不易改变,不易被模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稳定性和异质性,它包括独有性格、心理素质、思想境界等。
2.几个基本概念。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大学生既要从生活学习中去积累经验知识,又要系统学习科学知识;能力,是个体的才能和办事的本领,是大学生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主观条件,能力离不开具体的活动,个体要依靠活动来发展能力;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需要个体亲自学习,并通过专门练习方能掌握,技能,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活动。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就是建立在知识、能力、技能之上的一种特殊竞争力。
3.任何能力都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育,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在结合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各种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培育而成,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
4.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能力不可替代,并且具有独特性,不会轻易被他人模仿,能给个体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5.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和培育,以维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整合性。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量,需要掌握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需要具备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还需要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支持,所以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具有整合性。
2.独特性。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成长环境等各不相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个人领悟能力、喜好、追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均具有个人特色。
3.发展性。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竞争者而言,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多方面的,并且竞争对手的能力会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大学生保持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必须通过创新、发展、培育以维持这一优势,所以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发展性。
4.价值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与其他能力相比它更适合社会的需要,能为社会带来更大、更多的价值。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应该放眼世界,准确分析社会的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图
结合前文对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个人特质、知识、能力、技能四大部分。其中,个人特质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独特性形成的基石,它包括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两大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部分,包括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技能要素是构成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之所在,在前三个构成要素的基础之上习得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具备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在四大构成要素的联动作用下,各项构成要件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在1990年提出后,一直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直到2002年才有学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虽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但在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范畴还存在诸多分歧,未能达成一致观点。本文对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全面认识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内涵,为高等院校创新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提供理论指导;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有助于强化高校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综上,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生代,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探索,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都具有显著意义。
[1]连树青.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吴 迪]
G645
A
1673-291X(2017)21-0148-03
2017-01-06
2016年度昭通学院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以昭通学院管理类专业为例”(2016XJ05)
严佩升(1985-),女,四川南充人,讲师,从事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唐伟(1984-),男,四川金堂人,教师,从事人文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