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骨密度的相关性

2017-08-06 09:12王贺阳琰张国豪王莲地刘贝贝李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下肢

王贺 阳琰* 张国豪 王莲地 刘贝贝 李琪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贵州 遵义 563099 2.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职工医院,贵州 遵义 564501

下肢血管病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均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骨折、截肢等不良后果[1-2]。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成因。近年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往往好发于同一个体,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内分泌过程,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3]。血清25(OH)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研究发现,它除了影响糖脂代谢、骨代谢等,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4-5]。但是关于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血清25(OH)D、骨质疏松三者的关系如何,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25(OH)D、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初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联合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骨质疏松提供新的靶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35例,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检测所有患者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根据ABI的数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下肢血管病变组(PAD,ABI<0.9)115例,年龄(57.52±1.33)岁,男60例,女55例;非下肢血管病变组(NPAD,ABI≥0.9)120例,年龄(55.23±1.71)岁,男62例,女58例。排除以下疾病及因素:患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ABI>1.4的可疑动脉钙化患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感染性及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妊娠、哺乳期及准备妊娠的妇女;患有代谢性骨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半年内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维生素D、钙剂、激素、氟化物等),大量吸烟及饮酒者;偏瘫、长期卧床、局部制动的患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

1.2 方法

1.2.1生化指标检测:禁食12 h后于清晨抽取所有受试者静脉血标本,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血钙(Ca)、血磷(P);己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PG);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asting bloodinsuline,FINS)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

1.2.2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患者取仰卧位,测定双侧前臂肱动脉血压,以高值为肱动脉压;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的高值为该侧的踝动脉压,计算ABI(ABI=肱动脉压/踝动脉压)。

1.2.3测定骨密度:采用法国MEDILINK公司生产的Medix90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腰椎(L1~4)、左侧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华氏三角(Ward’s)的BMD。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5(OH)D、各部位BMD及其他指标的比较

PAD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SBP、HbA1c、TC、LDL-C明显高于NPAD组,而血清25(OH)D、Neck、Troch、Ward’s的BMD值明显低于NP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BMI、DBP、HDL-C、TG、Ca、P、L1~4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男/女)年龄(岁)病程(月)BMI(kg/m2)SBP(mmHg)DBP(mmHg)HbA1C(%)FPG(mmol/L)FINS(mU/L)HOMA-IRTC(mmol/L)PAD组60/5557.52±1.3322.90±8.6723.77± 2.51150.20±9.6782.38±10.5811.88±2.0212.07±0.4924.29±12.672.32±1.344.93±0.16NPAD组62/5855.23±1.7120.10±7.9922.65± 2.37132.10± 7.2083.01±11.3310.02±1.8011.22±0.6522.83±12.322.10±0.784.63±0.14t值0.171.071.271.16 2.262.99 1.501.022.331.791.60 P值 0.736 0.291 0.0260.193 0.0290.4030.0340.3270.1260.2320.031

续表1 PAD组与NPAD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Continued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es between PAD group and NPAD group

2.2 ABI与血清25(OH)D及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ABI与各变量的相关分析显示,ABI与25(OH)D、Neck、Troch、Ward’s的BMD呈正相关(r=0.62、0.70、0.53、0.45,P<0.05),ABI与年龄、糖尿病病程、SBP、TC、LDL-C、HbA1C呈负相关(r=-0.33、-0.42、-0.70、-0.68、-0.50、-0.53,P<0.05),见表2。

表2 ABI与骨密度、血清25(OH)D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able 2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ABI, BMD, 25(OH)D, and other indexes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后,将上述指标继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HbA1c、SBP、TC、LDL-C、25(OH)D、Neck的BMD、Troch的BMD、Ward’s的BMD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个因素进入模型,见表3,提示高SBP、高水平HbA1c及TC,低水平25(OH)D、低Neck的BMD均为患者发生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危险因素。

表3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lower limb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

3 讨论

下肢血管病变是T2DM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以致使下肢缺血、坏疽,严重时甚至需截肢,致残率较高[1]。另外,有研究发现下肢血管病变的存在也使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上升[6]。尽早对T2DM患者进行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可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是早期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和常规检查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变的主要成因,Strong等[7]研究将ABI早期诊断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切点定为0.9~1.4,ABI越低,动脉硬化的程度越严重。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动脉硬化与骨密度减低存在相关性[8],提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可能与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关联。本研究发现,T2DM患者PAD组(Neck、Troch、Ward’s)的BMD明显低于NPAD组(P<0.05),而ABI与(Neck、Troch、Ward’s)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反映了T2DM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与低骨量相关,Neck的骨密度下降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BI越低,下肢骨的BMD越低,可能与T2DM患者下肢供血不足,运动后疼痛而致运动量减少有关。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常常共存。而低下肢的骨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较腰椎更能预测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这也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部分一致[9]。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25(OH)D除了调节钙磷、影响骨代谢外,还具有调节免疫,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维持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与糖尿病发病及血糖控制也密切相关[10]。研究发现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患者常常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或不足,推测维生素D水平下降可能从多方面影响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但目前维生素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PAD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NPAD组(P<0.05),ABI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25(OH)D水平降低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多项研究也支持维生素D缺乏与下肢血管病变密切相关[11-12]。此外,本研究还发现ABI与年龄、糖尿病病程、SBP、TC、LDL-C、HbA1C呈负相关(P<0.05),且HAb1C、TC、SBP最终进入回归方程,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高收缩压以及25(OH)D、BMD水平下降,均为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低水平25(OH)D和低下肢BMD参与下肢血管病变可能的机制是:一方面,T2DM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渗透性利尿,钙磷平衡遭到破坏,骨量大量丢失,钙离子沉积在血管和心瓣膜等处,引起内皮细胞损害,促进血管的钙化[13];另一方面,高血糖会抑制25(OH)D的合成和释放,而维生素D缺乏除了通过刺激血中甲状旁腺激素升高,激活成骨细胞,并刺激前破骨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促进骨胶原的降解,而致使骨量丢失外[14],还可通过影响糖脂代谢、炎性反应、凝血功能,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钙化,加速动脉斑块的形成[10,15]。

综上所述,糖脂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血清25(OH)D水平降低以及骨量的丢失,导致下肢血管动脉斑块的形成,而下肢血管病变会导致骨的血供减少影响骨重建,进而加重骨质疏松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积极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并积极补充维生素D,早期进行ABI、BMD的联合检查可能可以尽早发现并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但其具体作用途径尚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骨密度骨质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