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琴
《莫高窟》(苏教版第九册)一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有着很强的人文性。再读教材,发现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有特色,是一篇指导小学生写作的典范。当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时,我们就得让它们交融相织,携手共舞。
一、在阅读中悟意得情
语文离不开阅读,再说这是一篇感悟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和激发爱国情怀的优秀文章,对孩子的情感和思想熏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句子意思明确,一读就懂。但是,由于写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佛教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和经验都较远;而敦煌又在大西北,较为陌生。如何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灿烂,并激发情感呢?
1.预习铺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彩塑、壁画上体会敦煌的灿烂,课前,我让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莫高窟的哪些方面描写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并且一定要认真阅读,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事實证明,有了课前沉下心来的阅读,课堂上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文本内容,进入莫高窟的世界。
2.读赏跟进
课文具体描写了彩塑和莫高窟的内容,单靠学生阅读想象,学生是很难有形象的画面的,毕竟这和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而语文又不能单纯地靠其他影像资料所代替。因此,教学时,我一边努力营造朗读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彩塑和壁画的形象;另一方面,借助图片,让真实的图片和书上描写的形象吻合,引发共鸣。当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在感慨自己想象平乏之余,都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折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很快就入情入境了。
3.资料丰满
本篇文章要想达到知情合一,必须有补充。除了上面讲到的彩塑、壁画图片补充外,还补充了藏经洞中宝藏被帝国主义掠夺的数据。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孩子们一下子义愤填膺。原来还以为看藏经洞是为了怀念,现在都转变为生气、愤恨。我追问:“气什么?恨什么?”经过追问,孩子们一开始恨侵略者,后来明白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和王道士的无知才导致这个结果——“愚昧就要被欺”“落后就要挨打”。课后,继续延伸,观看视频——《敦煌莫高窟》,选择了余秋雨的《莫高窟》《道士塔》两篇文本,增强感性与理性的思考,为课文学习推波助澜。
二、在比较中明方得法
“让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这篇文章内容、情感在读悟赏的过程中不断丰满,那么,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达如何落实到位呢?如何让学生既悟法又得法呢?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语文能力的生长,包括最主要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找寻学生能力的训练点。记得很久以前选择飞天的省略号进行做文章,让他们想象说话。现在看来,如果在这点上做文章不是很适切。首先飞天的形象,书上已经写得很多,而且很美,用不着我们花尽心思再说;而且用四字词语构句,又有点难度,没有必要;再者,单写排比句,变化下句式,作为五年级的孩子,达不到训练强度。因此,我把眼光放远,落到整段看。放开一看,惊异发现,第二、三自然段都是相同的构段方式——总—分—总结构,在分写时,又都是先概写,再特写;而整篇文章也是总—分—总的结构,还前后呼应。这不是小学生写景、写活动最重要的构段方式吗?
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两段经典段落的构段方式,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发现。分这样几步走:(1)思考。“再次默读两个段落,思考:在段落的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我示意不着急,不要满足一个地方,继续找,会有更多发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一个个露出惊喜之色,表明他们有了新的发现。(2)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每人至少说一点,不可以重复。这样,每人在交流时,共性得到肯定,个性得到分享,并在碰撞中得到共识。(3)确认。小组代表,大堂交流,先说结构上的发现,再说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不断补充、完善,验证、明确。
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确认。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写作方法得以获得。
三、在写作中读写共生
本课有很多说话、写话的训练点,例如,“人们啧啧赞叹”如何说的,飞天的省略号补白,具体再说说一尊彩塑的神态等等,但是,广撒网不如深挖井,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要到处布点、浅尝辄止,要扎扎实实落实一两处,深里挖,涌出泉。于是,写话的训练我就是抓住典型段落的仿写。
我留下十多分钟,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用总—分—总的结构,并且分写时要概写加特写,语句可以用上排比的句式。为了便于运用,我设计了一个坡度,给了学生一个模板:“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 ……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 。
。我们玩得真开心!”也可以自己根据要求写一个活动或者某处景色描写。
给予时间,当场完成,交流评点。
由于范例清晰,指导到位,发现同学们对于这个结构都会运用。最大的问题就是语句不生动,还需要锤炼。不过,经常这样训练,孩子们一定会对语言有更强的敏感性,同时也会促进阅读,让读写携手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