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辉
【摘要】目的:研究疝气患者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的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科接诊的疝气患者90例,利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n=45)。甲组采取无张力补片修补法,乙组采取传统腹股沟管后壁疝修补法。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住院时间(2.71±1.4 3)d与总有效率95.56%均明显优于乙组20.0%、(5.16±2.57)d、82.2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积极用于疝气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可促进其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关键词】疝气;应用效果;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腹股沟管
机体组织皮损与组织器官移位是疝气的主要病因,而老年人因其肌肉明显退化,使得其疝气发生率大幅度提高。研究发现,若疝气者不能接受及时的治疗,将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对此,本文将着重探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用于疝气中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已经确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90例疝气病患,入组时间:2014年7月-2016年6月。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组90例病例;甲、乙两组各45例。甲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8-7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6.8±3.7)岁。乙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9-7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7.1±3.9)岁。两组病情、家庭状况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可比。
1.2方法
甲组无张力补片修补术:麻醉成功后,在疝气患处位置作切口(长度约为6cm)。按要求,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并对疝囊进行高位游离。针对较大的疝囊,需先对其进行横断结扎,然后再还纳到疝环。针对较小的疝囊,则需将其推入疝环,并游离精索。待止血完全后,于疝环内规范化的置入锥形网塞,并用可吸收线对其进行良好的固定。于精索后方位置置入补片,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并将精索置于新位。待明确无出血情况后,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间断缝合,然后再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乙组传统腹股沟管后壁疝修补术:消毒麻醉,并选取疝气患处做切口,长度为6cm,然后再对疝气囊进行有效的切除。待将突出组织规范化的推回患者的腹腔中后,用缝线缝合周围组织,并对缺陷处进行良好的覆盖。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是否发生阴囊血肿与尿潴留等并发症,记录住院时间。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疝囊彻底消失;无红肿与疼痛等炎症反应;手术切口基本恢复。
有效,疝囊彻底消失;有轻微红肿与疼痛等炎症反应;手术切口恢复良好。
无效,疝囊无变化;有严重红肿与疼痛等炎症反应;手术切口未恢复。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疗效
甲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5.56%,乙组为82.22%。甲组明显高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甲组并发症发生者有3例,所占百分比为6.67%;乙组并发症发生者有9例,所占百分比为20.0%。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
甲组住院时间为(2.71±1.43)d,乙组为(5.16±2.57)d。甲组明显短于乙组。兩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627,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疝气乃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可经手术治疗痊愈。但实践表明,传统术式的实施可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且易使患者在术后出现阴囊血肿与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无张力补片修补术乃现代化的一种疝气治疗术式,不仅符合人体正常腹股沟管的解剖与生理结构,同时还扩展了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有报道称,此术式除了具备并发症少、创伤小、复发率低与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外,还能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即:(1)能降低疝气的复发率;(2)可避免出现腹部局部高压的情况;(3)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4)能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5)不会引发机体排异反应;(6)可增加修补后的稳定性,提高受损腹壁内外维护能力。大量研究发现,相比较于传统的术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更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甲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比乙组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者之比为:(2.71±1.43)d vs.(5.16±2.57)d。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疝气患者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病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