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花 马玉明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CT及联合应用对腹部脏器闭合性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临床综合治疗证实为腹部脏器外伤的50例患者67外伤灶的超声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7处损伤的脏器中,超声诊断准确59处,占88.05%,CT平扫诊断准确62个,占92.53%;增强扫描诊断准确66处,占98.50%;在17处复合脏器损伤中,超声诊断准确率88.89%(14/17),CT诊断准确率94.11%(16/17)。结论:超声和CT对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的诊断价值是值得信赖的,两者诊断准确率差别不大,可根据临床需求配合使用。
【关键词】CT;超声;腹部
1资料与方法
筛选我院2000-2008年问经手术或临床综合治疗证实为腹部脏器外伤性损伤且首诊做了B超和CT检查的50例患者,男38例,女12例,年龄5~78岁,平均40岁,均有明确的闭合性外伤史,B超首次就诊时间为入院后30min~24h。CT首次就诊时间为入院后2h~2d。方法:B超所用仪器为philips HDI-4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对腹部进行纵、横、斜等多方位、多切面扫查。CT扫描机为GE prospeed Fi螺旋扫描机,自膈顶扫描至肾下级,CT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
2结果
诊断脾损伤25例,肝损伤16例,胃小肠损伤3例,胰损伤1例,肾挫裂伤损伤4例;后腹膜血肿1例,除对部分单纯性肝损伤(7例)、脾挫伤(3例)及单纯性肾挫伤(2例)采取保守观察治疗外,其余38例均经手术证实。
脾损伤25例:所有病历超声明确24例,CT均明确诊断。其中脾包膜下血肿12例,脾实质挫裂伤6例,脾真性破裂7例。
脾损伤超声表现分为:
(1)脾包膜下血肿:见包膜下半月形或梭形无回声区。
(2)脾实质挫裂伤及实质血肿:局部脾实质回声不均匀,内呈不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3)脾真性破裂:脾包膜回声明显不规则或连续性中断、或脾局部边缘不整。
脾脏损伤CT表现:
(1)脾实质撕裂伤:脾实质内条索状或不规则低密影,边界不清,增强后因撕裂伤区及血肿无强化而显示更加明显。
(2)脾實质挫裂伤:脾实质内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3)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脾外围半月形或双凸形高密影、增强后血肿无强化。
肝损伤16例:大部分为复合伤,超声、CT均明确诊断。其中包膜下血肿4例,肝挫裂伤10例,肝脏损伤超声表现和脾脏损伤一样,也分为肝包膜下血肿、肝挫伤、肝撕裂伤,回声同脾脏外伤回声相似,就不一写出超声表现。肝脏损伤的CT表现也分为:
(1)肝实质损伤,表现为肝内或肝边缘呈线状、裂隙状、放射状、不规则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肝脏破裂口及血肿不强化。
(2)肝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包膜下沿肝实质边缘呈梭形、新月形,高或低密度影,紧贴包膜。
(3)肝包膜外和邻近腹腔间隙积血。
胰腺损伤1例:本例超声未能诊断。CT平扫清楚的显示胰体部呈低密度裂隙,相应水平椎体爆裂骨折。
肾挫裂伤4例,超声表现:
(1)单纯肾实质损伤3例,表现为损伤实质回声增强,需结合临床。
(2)肾破裂合并肾周血肿1例,声像表现为受损肾脏轮廓增大不清,损伤范围较大时,肾周围回声杂乱。
肾损伤CT表现:
(1)单纯肾实质挫裂为肾体积轻度增大,实质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2)肾实质破裂合并肾包膜下血肿为肾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不规则低密影,肾包膜下积血。增强后可见明确的不规则裂隙。
胃、小肠损伤3例,超声仅表现为腹腔积气或积液。CT诊断2例,1例在肠系膜根部见小肠壁明显增厚,1例临床有较典型的胃肠穿孔表现。
腹膜后血肿1例,为复合伤。超声见腹膜后不均匀无回声暗区,范围较广。CT见腹膜后大血管周大范围等低密影,增强后无强化,部分层面可见椎体骨折。
3讨论
腹腔闭合性损伤按其损伤部位分为实质性脏器损伤、空腔脏器的损伤、其他组织损伤并发腹膜后血肿。急诊影像学检查:首先,对有无实质性脏器的损伤破裂及破裂程度做出诊断。其次,对出血症状严重而实质性脏器无明显破裂出血的患者,应对腹腔大血管注意观察,以明确有无大血管破裂,最后,全腹扫查,看腹腔积液的多少,分布情况及有无游离气体来作出有无空腔脏器的损伤。
总之,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急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超声以其方便、实时、准确率高为首选诊断方法,正确的手法和排除干扰因素为其要点。CT更直观、更准确的显示脏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临床治疗和愈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应作为重要的补充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