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馥瑞
阴阳哲学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阴阳智慧在《周易》影响下,源远流长,无论在美学,还是饮食文化和武学中都体现出了其特有的作用,为解释宇宙生成,万物起源,事物变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社会学科的发展。本文对古代文化中阴阳哲学观进行分析,阐述了古代文化中阴阳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仅供参考。
太极中的阴阳哲学观
中国武术,闻名中外。武术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武术的宝库中,太极运动成为最耀眼的光华,融合了道,儒,医,乐,书和画等多方面的元素,实现了中华古代文化的传承。太极运动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促进古代文化发展。阴阳学说贯穿于太极运动的始终,也是中国哲学与世间万物相互衔接的关键所在。阴阳哲学在武术中主要以刚柔,形神,内外,动静和虚实而存在,促使阴阳相济成为太极拳中最显著的特征。
在太极拳运动中,遵循了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采用气血筋络来引导人体的呼吸和吐纳。《内径》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生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陈鑫提出打拳每一势,阳气一动,周身至于静,一静,周身即心之一念。所有的动作必须在行气和技术配合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另外,阴阳哲学中的简化顺便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达到解决太极拳内外矛盾的效果。《道德经》中曾提到: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太极拳图说》中提到: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磬。此种观点可以看出,在事物简化过程中,不单单将部分进行舍弃,而是将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并做出最简单的概括。太极拳中的简化顺便不仅应用在太极拳技法运用中,在太极拳技法的传承和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以刚。而中华民族的阴阳哲学观赋予了太极拳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在太极运动中,阴阳哲学观成为其中的核心。自太极运动产生起,就与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互相结合,使其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和谐安定”体现了道家,儒家和医学的具体思想。中国古代的《内经》和《道德经》都是以阴阳调和的和谐统一为基础。如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倡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而《内经》中,也是以“和”作为衡量人体各个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的抓哟标准。包括“血和”,“卫气和”等。人的健康主要通过身体机能的平衡和心理的平和来体现,如果失衡或者失和就会产生疾病。而“和于阴阳”中的阴指的是身体的五脏。因此,和是人体追求的本源。除此之外,人的发展必须遵循个人身心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坚持阴阳合一的系统观。《太极拳推原解》中“中和元气,随意所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说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需求共同点,处理好矛盾,才能达到宇宙的“太和”。
古代美食中的阴阳哲学观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古代美食文化中,融入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养生学说,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成就和饮食审美风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烹饪技艺。我国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拥有六万多种传统菜点,两万多种工业食品,并且结合了医疗保健,自古就产生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概念。遵循食物的药用价值,做出既有治疗效果,又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从而达到无味调和的效果。同时,在古代饮食文化中,进食需要与自然发展规律相协调,按照季节变化选择时令食物,并且要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在古书中有记载“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孔子曾说:不食不时,既不可以吃反季食物,也需要按时吃饭。这种按照自然变化规律进行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特有的。另外,陰阳五行在饮食中也有具体体现。制作食物时必须按照宇宙规律,将味道分为五种,产生了“五味”说,并将食物划分为谷物,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的引用需要与天地和人体的阴阳相协调。所以就有了《礼记·郊特牲》中的“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的说法。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阴阳哲学观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思想的精髓。特别是在中国美学,医学和武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武学中的太极运动融入了阴阳哲学观众的阴阳相生相克,刚柔并济和简化顺便思想,并创建了太极拳这门武学绝技。而太极八卦图也体现了阴阳美学并应用到民间美术中,创造出更加多彩的古代艺术。另外,阴阳五行在美食中也有着重要作用,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并产生了《礼记·月令》中按时令饮食,孔子的“不食不时”,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美食文化的发展。因此,阴阳哲学观的出现,既为我国古代文化奠定基础,也是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