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杨丹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血液动力学及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作用。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后进行相应的手术,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后进行相应的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前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积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深静脉血栓;血液动力学;麻醉
深静脉血栓(DVT)是患者进行骨科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生命。相关研究显示,手术时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骨科下肢手术术后DVT存在截然不同的影响,膝关节和髓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能明显降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所以,本此研究笔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进行麻醉,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DVT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患者中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8岁,中位年龄(54.2±7.3)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患者中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67岁,中位年龄(53.6±7.1)岁;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组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实施。观察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在手术牵引床上取,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DCS内固定术和DHS内固定术均在股骨大粗隆下的大腿外侧进行切口,充分暴露股骨头上段外侧和股骨粗隆下极,同时在股骨颈的前侧偏远位置处给予放置导针,在透视下仔细观察导针位置较为妥当后,给予安装DCS系统和DHS系统。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则选取股骨大粗隆上方纵形切口,在大粗隆顶端内5mm的位置处,向股骨髓腔钻入导针后确定其准确位置后,再扩髓后沿导针插入PFNA主钉后拔出导针,在采用瞄准器进行引导,将拉力螺钉置入股骨头颈,将远端交锁螺钉拧入股骨的远端,在近端拧入尾帽。术毕反复冲洗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同时在切口放置引流管。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前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积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后升高幅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中,出现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8%;患者中Ⅲ型骨折1例,Ⅳ型骨折2例,Ⅴ型骨折1例;行PFNA手术患者3例,行DHS手术患者1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出现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為22%;患者中Ⅲ型骨折3例,Ⅳ型骨折6例,Ⅴ型骨折2例;行PFNA手术患者9例,行DHS手术患者3例;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DVT)是患者进行骨科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采用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3方面得以实现;①改变血流动力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流以及静脉排空率,由于采用硬膜外麻后能有效阻止交感神经引发血管扩张,进而不断增加下肢血流的速度和不断增加下肢血流量,进而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②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持续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骨折处血窦渗血和抑制局部小血管血流,降低术中及术后过多的失血。
总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