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稳乱看谶纬之学的流变

2017-08-04 07:13张海灵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背景变化

张海灵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思想学说也是不同的,同样相同的思想学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的变现形式以及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从谶纬之学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看随着社会的变化,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谶纬之学的影响,以及呈现的症状。

关键词:谶纬之学;背景;变化

谶纬之学,实际上是谶和纬的合称,也称为儒家神学。谶即运用相关的隐语,作为神的启示和指示,用于向人们提示吉凶祸福,起警示作用。纬则是与儒家经义相关,将与谶相关的语言文字或者是思想,与经义相结合的一类儒家神学的书籍。

据现存的史料可知,在先秦时期,谶纬的作用主要用于指示祸福,对统治者和百姓起震慑作用。作用于警醒,偏于限制统治阶级的权力滥用;而对于百姓而言,是劝民向善的积极作用,虽然存在主观臆造的方面。如先秦时期的《尚书》中有记载:“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则以风雨。”①从中看出《尚书》中将风、雷、电、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们的各种善恶行为相联系,并且将日食或者是月食等天体运行规律看做统治的征兆,并且进行了吉凶之分。

谶纬之学在战国末期得到发展,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五德终始说”与“谶纬”相结合,将谶纬之学趋于神化,并且开始用于政治。如在《援神契》曰:‘行有点缺,气逆干天,精感变出,以戒人也。”②从中可以看出,谶纬之学对统治阶级的限制作用已经趋于弱化,而对百姓的约束却有所加强。而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不断地求丹炼药,因此受统治者的影响,术士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并且不断地丰富了谶纬之学的内涵,将其运用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而此时的谶纬之学已经趋渐失去限制统治阶级权力滥用的本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③此处是术士卢生的预言,即谶纬之学。预言指出灭亡秦朝的是胡人,以此警醒。而秦始皇听此预言,认为此处的“胡”是指匈奴人,派蒙恬率兵攻打匈奴。结果历史证明,秦朝二世而亡,因此后人认为此处的“胡”实指胡亥。

谶纬之学在汉朝得到大发展,但是已经基本失去本意,用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失去了原有的对统治者的警示作用,仅仅是对普通的平民进行警示,其限制作用。由于在汉朝阶段,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儒家的学者人数激增。在这部分的儒家学者中,一部分是真正的儒学的学习者,另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进入仕途,而假称自己是儒学敬仰者。而在这两部分中,存在学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希望通过儒生的身份步入仕途。除此之外,在儒学之外,还存在其他学派的学者,他们也在寻求途径,希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谶纬之学被再次启用,并且得到发展。他们将“谶纬”和儒经进行了结合,被统治者所采纳,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所记载:“地皇三年,南阳饥荒,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④从此处可以看出,光武帝刘秀借助天灾,以及“图谶”,为自己的复国制造了挈机,并且创造了有效的舆论氛围,致使复国合情合理,军民心意相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谶纬之学达到顶峰阶段之后,由于谶纬之学对社会舆论影响巨大,并且容易给起义者制造起义的理论基础。因此当权的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隐忧,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也不容许隐患的长时间的存在。因此,谶纬之学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如在《隋书》中记载:“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⑤从中看出,梁武帝对谶纬之学进行了彻底的禁止,炀帝继位后,实行焚书的政策,直接是毁灭性的打击,自此谶纬至于趋于消亡。

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时代背景的不断改变,由于受社会诸多因素,或者是某部分人群的影响。谶纬之学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并且被应用于生活、政治等方面。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者是某类人群的需求。如稳定社会、暴动的前奏、政治抱负、心理追求等诸多因素。而谶纬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充分说明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思想学说的发展必受社会影响。

注释:

①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8.

②班固.白虎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4:136.

③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5.

④陈芳译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⑤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85.

参考文献:

[1]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班固.漢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陈芳译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背景变化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这五年的变化
我来添画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