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彩八旗 华美戎装

2017-08-04 07:13王亚楠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王亚楠

摘要:清朝以骑射开国、武功定天下。装备、服饰等处处都遵随旧制,已备武功。特别是在参加重大军事活动时,将士都要身着戎服,彰显军纪的严明与等级制度的威严。而在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有这么一件八旗服饰,它是正蓝旗盘金团龙纹铜钉兵服,从这件戎装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驰骋疆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劲旅,那么,曾经浴血沙场的八旗勇士为何最终不再威武?八旗子弟有着怎样特殊的待遇?褪去戎装的八旗子弟又有哪些特权?

关键词:八旗服饰;八旗制度;八旗子弟;八旗军布防

一、“以旗统人,从旗统兵”——八旗制度

清军的精锐部队以八旗骑兵著名,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还设有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有汉八旗,八旗骑兵的铠甲以轻便、防寒的绵甲为主。清朝中期以后,火器愈加发达,使绵甲逐渐失去其防御能力。为此,清政府废除甲胄而改用戎服。清军戎服以满族民族服饰为基础,上身穿对襟窄袖长袍,袖口为马蹄袖,外罩钉甲泡的马褂,前后胸缝有仿圆护的圆形布,上面或绣有龙凤等纹样或书有部队番号以及领军主帅的姓氏。头上戴笠帽,帽顶上有红纬装饰。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源于满族“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女真族人均按红、黄、蓝、白和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种旗帜进行编户,每旗约七千五百人,平时躬耕狩猎为民,战时应征入伍为兵。各级首领既是政治长官,又是军事统帅和生产的组织者,使八旗组织成为最强大的管理机构和战争团体。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功能。八旗的成员称为“旗人”。

二、“盛极而衰,命运多舛”——八旗子弟

崇尚武功,是清朝初期的传统,皇太极始定大阅制度,顺治时确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检阅典礼,由皇帝全面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军队的武功技艺,八旗军队各按旗分,披铠戴甲,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各种技艺。并把围猎、大阅的礼仪、形式、地点、服装等都列入典章制度中去。清朝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参加这种活动的,也都要穿甲带盔。

(一)“武艺精不精,全在马箭弓”——八旗子弟职业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以渔猎为业,发达的狩猎活动造就了这个民族精于骑射的传统。男孩初生时,即以小弓箭悬于前门,祈愿他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质弓箭练习射鹄,入关后,八旗均设练习弓箭的场所,叫做“弓房”。“弓房”选聘擅长射术的旗人作教师。

(二)“优胜劣汰”——八旗子弟选兵法

皇太极时,八旗组织逐步转入正规化,选兵制度也一样,选兵的前提是编审八旗壮丁。清一代,“成丁”的标准是有变化的,有时以身满五尺为合格,有时以一定年龄为尺度(如15岁、16岁、18岁等)。但八旗壮丁每3年编审一次的制度始终被严格遵守,届时淘汰骑兵中的老弱病残者,将合格的壮丁编入丁册。拣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者俗称“披甲”,落选者称“余丁”。应选子弟除年龄或身高合乎要求外,还必须通过骑步射和满语考试。八旗子弟谁也不愿在比试时败下阵来,也不会甘拜下风,而要勤学苦练,拿出“闻鸡起舞”的精神,迎接下一次挑战。

(三)“铁杆庄稼”——八旗子弟粮饷

八旗子弟“生则人档,壮则当兵”,当兵后有饷银,有饷米,收入非常稳定可靠,人譬之为“铁杆庄稼老米树"。统治者有意把饷额定得高一些,以便兵丁可以养家,还可把余粮变卖,作为一項辅助收入。雍正帝曾对满洲子弟说:“今兵丁等钱粮较前增加一两,又有马银,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即此有能谋生之人,尽足具用矣。

由此可见,统治者优养驻京旗人,尤其是满洲、蒙古旗人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但当兵食饷成为八旗子弟的主要职业,经济上形成对统治者严重的依赖。

(四)“纨绔子弟尚虚华”——八旗子弟没落

八旗士兵,在入关以前,“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他们战时当兵,平时务农,生活虽不富裕,还能维持生计。随着人口加剧,奉银不足以支用,旗人又习于奢侈生活,起居饮食以满足亲贵最为讲究,上行下效,渐渐弄得典卖土地,生计日蹙,经过几代,皇室贵胄虽然持有名义上地位,但坐吃山空,与一般旗人同样变得贫穷。

据史料中记载,他们玩乐器、穿锦衣、骑肥马,入班唱戏,请客喝酒,当官的不是谈笑取乐,就是唱戏。八旗子弟几乎成了“游手好闲”的代名词。

(五)“另类的考核制度”

1.清朝皇家运动会——木兰行围

八旗子弟历来擅长“骑射”。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山峦起伏,林海茫茫。这远离京师数百公里的塞外胜地,曾经是清代著名的“木兰围场”。这是清代皇帝进行大型狩猎讲武活动的地方,清朝从康熙时起至道光皇帝止,历任皇帝几乎每年都要在夏末秋初之间来这里围猎,称其为木兰行围,又称为秋狝。

到木兰围场狩猎,是乾隆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之一。木兰狩猎不是娱乐,而是盛大的皇家体育盛会。在清朝的宫廷运动中,比赛本身并不是目的,除了皇家子弟们靠体育强健体魄外,更承担了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长治久安的理想,同时,也是外交斡旋的手段。这种政治体育,在精神层面上的教化和示范作用,更大于竞技和健身的意义。

2.清朝大阅兵

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籍中已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但那时人们管阅兵不叫阅兵,而叫“搜”。如果是五年一次的大阅兵,就叫“大搜”。这种叫法一直到了汉代才被“阅兵”一词正式取代,并且加入了演习的成分。据考,作为一种军事仪式、一种正规军队集训制度的“阅兵”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阅兵有“简阅”和“大阅”之分。“简阅”又称“校阅”,是八旗、绿营由王公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阅(验)部队的制度。“大阅”是皇帝检阅(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阅兵仪式。阅兵的规模盛大,参加的人数少则四五千人,多则两万人以上,所用包括器械、旗纛、枪炮、金鼓、海螺等,数量极为可观。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荣光、最感振奋、最感骄傲、最感自豪、最为神圣的庄严的盛典。

三、“居重驭轻,禁旅驻防”——八旗军布防

清朝人关后,为了以人数较少的八旗兵丁有效地控制全国,采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北京是统治的中心,也是八旗驻防的重点所在。以后基于镇戍地方的需要,将一部分旗兵陆续派往各地驻防,于是形成“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一)屯居京师的禁旅八旗

居住内城的八旗称“禁旅八旗”,又称“京旗”。禁旅八旗从四面拱卫着内城中央的皇城。正白、镶白二旗驻西城。正黄、镶黄二旗驻北城,正蓝、镶蓝二旗驻南城。

镶黄满蒙汉各三旗安置在安定门内,镶白旗安置在东直门内,正蓝旗安置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安置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安置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安置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安置在宣武门内。

(二)禁旅八旗兵种

禁旅八旗禁按照兵种分为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是近卫亲军,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后又陆续增设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以及善扑营、神机营,这些都是禁旅八旗的特殊兵种。

(三)镇戍四方的驻防八旗

清廷将精锐集于京城,平时镇守中央,有事调集出征,但是并没有忽略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清代汉兵使用绿旗,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绿营兵有60余万,按标、协、营、汛的建制系统驻扎在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水陆冲要,形成了严密的控制网络,由八旗兵丁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政治制度》之《清朝制度》.

[2]《故宫博物院院刊》.

[3]《紫禁城》.

[4]《八旗子弟》.

[5]《图说中国甲胄》.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