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的中文翻译研究

2017-08-04 07:13季德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翻译

季德方

摘要:《国际歌》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战歌,在中国也拥有神圣崇高的地位。自从它诞生以来,就不断被各国翻译。中国的仁人志士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用中文翻译《国际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版本,这些歌词音调铿锵,通俗易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革命战士们,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歌;中文;翻译

广为传唱的《国际歌》诞生于1871年的法国,当时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掌握了政权,革命者们群情激奋。然而气急败坏的资产阶级政府被公社的历史壮举吓得魂飞魄散,于是反动军队勾结普鲁士,向公社猛扑过去,顿时美丽的巴黎血流成河,理想高涨的公社社员们终于因为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人类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就这样不幸夭折了。这时,巴黎公社的政府委员、革命诗人欧仁·鲍狄埃悲痛万分、义愤填膺,于是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悲壮雄浑的战歌,后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之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曲子。从此,脍炙人口的《国际歌》便像插上了翅膀,响彻寰宇、震撼世界。

这首歌被誉为诗歌形式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享有神圣崇高的地位。其歌词内容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如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求得解放,只有丢掉幻想,自己起来闹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打倒剥削者,摧毁旧社会,创造新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要团结起来,分清敌友,建立政党,实现工农联盟,共同战斗,共产主义理想最后一定会实现。《国际歌》自从被翻译到中国,就不知鼓舞了多少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它深受国人的青睐,先后有多人热衷于它的中文翻译。

最早是1920年10月,列悲翻译成《劳动歌》并发表在《劳动者》上;紧接着,1920年11月由张逃狱译成《劳动国际歌》并发表在《华工旬报》上;1921年9月由耿济之、郑振铎译成《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再有,我党早期杰出的领袖瞿秋白于1923年6月正式译成《国际歌》,并发表在《新青年》上;还有萧三、陈乔年在1923年也翻译了《国际歌》。然而真正给《国际歌》配曲歌唱的只有后两种,即瞿秋白、萧三和陈乔年同年的译词。1939年,萧三在吕骥、冼星海的協助下,对原来的译词进行了几次修改,成为国内传唱至60年代初的歌词。1962年,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有关专家以萧三翻译的《国际歌》为基础,对译词进行了再次修改与订正,最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后便一直传唱至今。修订后的歌词充分利用我国的成语,注意形象思维,绘声绘色,音调铿锵,脱口而出,通俗易懂,便于歌唱。应该说,修订后的《国际歌》译词,不仅从忠实度方面来看,还是从译文的精炼度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一次大的飞跃。修改后的歌词如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而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歌词是:

起来,受人侮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有天下。

不论是英雄,不论是天皇老帝,谁也解放不得我们,只靠我们自己。要扫尽万重的压迫,争取自己的权利。趁这烘炉火热,正好发愤锤砺。

只有伟大的劳动军,只有我世界的劳工,有这权利享用大地;那里容得寄生虫!霹雳声巨雷忽震,残暴贼灭迹销声。看!光华万丈,照耀我红日一轮。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德纳雄纳尔人类方重兴!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德纳雄纳尔人类方重兴!

从以上歌词的对比,可以看出:

作为革命家和文人知识分子的瞿秋白,在那个风雨如晦的上世纪20年代,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不辞辛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同情下层受压迫的苦难百姓,因此号召他们“起来”并“拼死一战”,只有彻底破坏旧社会,才能将“新社会创造得光华”!瞿秋白还义正辞严地发出“谁也解放不得我们,只靠我们自己”的呐喊!“霹雳声巨雷忽震,残暴贼灭迹销声”,作者运用了古典式的对仗和比喻,以“霹雳”、“巨雷”象征“伟大的劳动军”,具有雷霆万钧的气势。而一唱三叹的“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德纳雄纳尔人类方重兴!”正巧印证了作者自己的最后命运!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福建长汀,他就义前还引吭高歌了俄文的《国际歌》!他已经与《国际歌》同日月共光辉!

如今,《国际歌》的中文翻译可谓层出不穷,但也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因为现在传唱的《国际歌》歌词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仍存在一些原则分歧,有待学术界继续探讨。其中的主要分歧有:

(1)沈大力认为歌词中“要为真理而斗争”这句话“原文里压根儿就没有”,“是汉译者编造出来的”。[1]

(2)沈宝基认为“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这句话翻译得不忠实,因为原文意为“旧世界我们要彻底摧毁”。

(3)于光远认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这句话应为“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因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这个阶级的本质就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的特点正是‘一无所有,怎能译成‘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呢?”[2]

(4)伍铁平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两句歌词,没有反映原文“无产阶级如果不从紧紧束缚他们思想的神权、君权观念和资产阶级的蛊惑宣传中解脱出来,是不能求得自身解放”的思想,建议按原文译为:“从来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救世主,既非天主和国王,也不是资产阶级(政客)。”[3]

(5)伍铁平认为“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两句歌词没有反映原文关于工人和农民相结合、组成无产阶級政党的重要思想。

尽管各位专家众说纷纭,存在上述各种各样的分歧或争议,但1962年集体审定的译词从整体上来说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即达到了“神似”,已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应予以充分肯定,但这并不妨碍从学术上继续对《国际歌》的翻译进行研究和商讨。

本来歌曲的翻译就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歌词翻译,词多以诗的形式出现;二是译文配曲,原曲不变,译词与之相配。早期翻译家严复说过:“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歌曲是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也就是一种音乐文学。歌词就是可唱的诗,好诗有美的声韵,译诗要保持原诗的声韵之美,就很不容易了。歌词翻译是项特殊工作,难度极大,既要翻译得准确达意,保持韵律,又要上口自然,符合原曲的旋律和节奏。一般歌曲的节奏包括两部分内容:诗歌节奏和音乐节奏,只有当这两个节奏达到统一,才会使歌曲协调完美,所以翻译歌词就成了一种三维的填字难题。著名翻译家兼音乐家薛范以近半个世纪的歌曲译配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以传达歌词的涵义、意境、意象之美和形式美作为标准,那么大多数歌曲都是可译的;如果以传达歌词的语音、音韵美为标准,则所有的歌曲都是不可译的。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于外文的语音和音韵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汉语诗词的语音和音韵来加以补偿。如果说,翻译总有失落的话,那么,好的翻译作品在失落的同时还另有所得,这个‘得就是译配者的二度创作所创造的艺术价值。”[4]《国际歌》的翻译无疑也是歌词与乐曲的完美结合,词能达意,曲能抒情,词曲和谐,相得益彰。

《国际歌》译介到中国后,无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1927年后,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亲自教唱《国际歌》,在1930年的一次进军途中,毛主席又写下了《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的词,赞扬《国际歌》的革命鼓舞作用: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刘少奇主席在安源领导工人斗争时也曾高唱《国际歌》鼓舞大家的斗志。周恩来总理则早在1920年留学法国时,就用法语帮助革命青年学唱《国际歌》,解放后又亲自多次指挥演唱,直到1976年1月病重垂危之时,还在低声吟唱,带着“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实现”的必胜信念离开我们。在革命斗争时期高唱《国际歌》英勇杀敌或慷慨就义的先烈,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在我国,《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是影响很大的两首革命歌曲。

有革命就有革命文学、革命诗歌。在历次革命运动中,诗歌既是诗,也是歌,诗往往谱上曲,以利广泛传唱。《国际歌》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歌。就像无产阶级终将战胜资产阶级一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后也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的火种,在泥泞坎坷的漫漫寒夜中促使夜行人战胜恐惧并高歌猛进!因此,《国际歌》也必将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与影响。即使在如今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国际歌》依然可以激励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并怀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就能挣脱出生存的困境,逐步将梦想变为现实。《国际歌》作为精神的动力源泉,必将绵延不绝、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沈大力.两代人的过往[N].文艺报,1998.

[2]于光远 .《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 [J]. 学术界,2001.

[3]伍铁平.国际歌:注释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薛范.歌曲翻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