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及学者访谈法,以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和学校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构建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提出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的建议,以期构建具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校园体育文化
一、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
四川省是西南部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居住着汉族和彝、藏、羌、土家、回、苗、蒙古、满、白、纳西、布依、傈僳、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拥有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全国第二大藏区和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活,宗教习俗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在诸多的民族体育活动中,由于环境、文化、民族 心理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项别带有民俗活动和民族宗教韵味; 有些项目反映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态; 有些项目则映射出尚武骁勇、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之光,它们显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都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文化地域性。
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类别众多,内容广泛。以彝族、藏族、羌族为主的体育项目占大多数,四川开展的各少数民族主要类别有:射弩、蹴球、押加(格吞)、民族式摔跤(格北嘎、且西里、绊跤)、珍珠球、马上项目(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角力推杆、藏棋、锅庄、摆手舞等。这些项目既是民间活动项目,大都又在县、州、省级民运会上开展。四川省部分学校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体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广大欢迎,如抖空竹等。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理论基础不足,教师资源较少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学生的喜爱程度高,但参加的活动项目、次数少,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二、构建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了无数代劳动人民的实践与检验的,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很适合在学校课程展开。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校教学特色已经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使同学们置身在民间文化艺术当中,感受民族体育的魅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更是一种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良好方式。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少数民族体育中蕴涵的深刻历史文化与人生哲理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代替的。每项体育活动必将是活动人民亲身提验并经过历史的考验才相传已久,它的产生、发展、传承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利用价值。武术项目中自强不息、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举重、摔跤项目要求的身体力行、实干苦练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另外娱乐类、健身类的體育项目,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补充了竞技体育项目的不足。学生在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大大的激勉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培养了民族认同感,达到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作用。
三、构建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硬性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的硬性环境是指具有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场地建设、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人数在不断的上升,体育教师资源,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面临严重的缺失与不足,给高校体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特色、学生年龄、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增加体育资金的投入,建立和配备一批经济实用、灵活简便的少数民族体育课程活动需要的场地和器材设施,以满足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训练与竞赛。
(二)因地制宜,加强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每项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生产生活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同样,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必将受不同方面的影响,都该有自己的校园特色体育活动,不仅只是发展竞技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的建设发展也势在必行。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高校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课程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改革要求。如在四川省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县开展羌族推杆、打陀螺、跳莎朗等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文化中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建设不足,国家应如何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当代体育文化相结合,学校体育课程与少数民族体育交融,在学校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创新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面临很大问题。校园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在少数民族体育方面,大力开展校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理论研究,积极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爱国情怀的大学生,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陈青,孟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17-18.
[3]胡小明.民族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