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则言
摘要:童话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每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随着世界各国童话的交流,其意义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着变化。与童话的特征,逻辑与叙述密切相关,在文化的传播和承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以审美作用最为突出。
关键词:童话;文化;传承;审美
童话作为一种古老的题材,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与神话相分离,与传说相靠近,成为了一种吸纳神话与传说特点的独立文体。本文通过童话的特征,叙述方式来讨论其在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审美作用。童话有着鲜明的想象、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意义,把许多人物、事物、景象交错整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异乎寻常的奇妙世界。
一、童话的特征
童话的内容丰富,以拟人,幻想等为创作基调,勾勒出具有趣味性的奇妙图景,从而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恒久不变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本文主要从叙事上进行论述,并将童话的内在要素寓于其中一并探讨。童话中形象的塑造具有超现实性,表现在人物关系和拟人化技巧运用上。童话将深刻哲理和对事物的看法,通过简单的情节彰显出来,其中不乏带有理想性,而理想性正是阅读童话所带来的趣味感的条件之一。可伸缩的想象空间,这是童话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超现实色彩。超现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童话中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体征的物体都可以与人说话或相互交流,如在《石头山》中,兔子妈妈为了感谢尼玛和达瓦的救命之恩,“兔妈妈感激得直作揖,说救命的恩人,我送你们两只小兔吧”。人类和动物具有直接交流的能力,虽然与现实生活极为不符,但在童话世界里,确实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通过各种不同形象的对话和交流,更加直接的表达一种主题或者关系。其次是童话中所塑造的角色与物品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比如《石头上》里的尼玛和达瓦具有吐金子的能力。第三,人物性格的单一性。这主要体现在故事叙述中的性格两级分化明显,且极易理解角色是处于恶或善的位置,即极恶或极善。
叙事方式。童话简单易读的故事情节,得益于较为固定的故事叙事模式,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讨论:其一是时间的设定。在童话中大部分关于时间的叙述是不确定的,通常运用“很久很久以前”等,时间通常与历史背景相联系,童话的特点之一就是避免了因时间所涉及历史背景,而给故事造成不必要的阅读困难,或是对故事的叙述过程产生误解。其二是旁观者的叙事角度。大部分的故事基本采用的是第三者的角度,而且扮演了全知的角色。其三,童话中角色是没有心理活动,所有要传达的感情或者想法,都通过行动来表现。比如在《灰姑娘》中,快到午夜12点时,故事中直接叙述了她迅速离开王子,在向外跑的过程中丢下了一只水晶鞋,这足以表达她焦急地心情。所以,没有描写心理思想动态的人物塑造,也是创作者在童话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技巧。
二、童话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人類的创造物,而文化的传承涉及的是,童话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一种纵向的延生。
第一,童话的创作者是成人,所以在创作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则、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①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潜在的成为了文化的传承介质。在《丑小鸭》和《上帝还没有灭亡》即有此表现。他们的传承主要通过在通过中所获得应对一些问题或环境,采取怎样的做法为主,并将其表现在生活的实践中。儿童能够从《丑小鸭》获得浅层意义,这就已经达到了作者的目的。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时,对再次恢复信心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儿童阅读童话形成完善人格的方式之一,而这种应对的方式是从成人世界中获得的。还有关于西方的信仰传承更加的明显,即在困境中寻求上帝的帮助,童话也同样适合成人。
第二,童话所表达的观念的演变与扩充。以《格林童话》为例,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促使格林兄弟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巨大动力便是强烈的 “日耳曼精神”。可以说,格林童话反映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当时正遭受民族奴役的德意志希望觉醒的民族意志。因此,格林童话他们的创作希望通过文化精神的凝聚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来实现德国民族的复兴。这是过去格林童话搜集的目的,其内在是深刻的民族情怀,而现在的《格林童话》,阐释愈加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现实环境的变化,我们不仅在了解童话的建构,也同时开始解构童话故事。例如从《白雪公主》到《怪物史莱克》的出现,以一种颠覆传统童话故事的刻板情节出现,即使像史莱克那样的丑的形象,也可以获得公主的青睐,甚至公主最后也选择变成与史莱克类似的模样。这种颠覆的产生就是对经典童话故事,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进行的实践性的解构。
童话经历了与神话传说相分离,再到吸收神话传说特点形成独立创作等逐渐演变的过程。它集中了人类最神奇、最美好、最大胆的幻想,蕴含着人类原始时期的文化思维。童话对美的表达因为具有“真善美”价值的内核,而经久不衰。在演变的过程中将人类社会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变化传承下来,对人们与美有关认识、判断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①西方学者E.B.Taylor为文化下的定义。
参考文献:
[1]麦美云.越南童话的文化审美性及教育价值[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07.
[2]王秋桂.中国民间故事全集[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06.
[3]郑长天.“原人之文学”的审美功能——论周作人之教育童话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4]卢英.童话的本质及其教育功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2.
[5]万建中.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7,06.
[6]周晓波.略论童话的审美接受[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