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认知与观看

2017-08-04 07:13陈缪男奇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陈缪男奇

摘要:本文从霍克尼用iPad作画出发,联系阿尔珀斯对伦勃朗“手/笔触”的阐释,以及斯托伊奇塔对克莱兹“画架/镜像”与维米尔“画架/幕布”的反思,重述与“手”有关的表达,分析了“手”的实践带来的触知世界。

关键词:手;触知;阿尔珀斯;斯托伊奇塔

一、手与触知的世界

霍克尼认为,iPad不仅改变了作画的工具,也改变了作画的方式。但是,iPad最别出心裁之处还是在于它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正是因为iPad,艺术家才能对他周遭的一切物体都“有所反应”,他们重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如影随形、但又不受重视的小玩意;然后,以一种新的触摸的方式重现那些观察已久的东西,这种触摸极具流畅感,且可以多层次的施加色彩,在同一个地方做到反复的触摸,以使之获得事物的形式感、体积感、质量感;其次,手指一触摸,就能反复重演整个作画的过程。屏幕变成空白,然后线条、色彩一个接一个重现,直至事物“再次”再次获得质感,触摸时的形迹清晰可见;最后,又是几下触摸,作品就以百分百的原样被传送到了各个地方,给大众欣赏。

所有这些作品都是手绘具象画的后代,却呈现了巨大的改变。它们体现了人类重新对世界建立的一种触觉上的反应,以触摸来认识世界、确立世界、重现世界、传送世界,周而复始地以“手”实践来感知,而每一个感知又意味着一个不同的触知世界、一种新的认知机制。

这种认知机制也在阿尔珀斯在阐释伦勃朗的“手/笔触”时体现。首先,阿尔珀斯认为伦勃朗在创作中尤其突出的这种有别于平滑风格的笔触,就构成了一种触觉;紧接着,她又认为伦勃朗作品中不符合造型比例的手,以及《老妇人》这幅画的重心“手”压在了似乎有意模糊其内容的书本页上,也暗示我们伦勃朗所强调的还是触觉;其后,阿尔珀斯又援引笛卡儿《屈光学》中,盲人用手杖来进行探路,认为“用手杖观看”是笛卡尔的观看理念,而伦勃朗强调的“手/笔触”也是塑造某种触觉意义上的观看。因此,阿尔珀斯也将对作品的分析从一种形式引申到了一个认知的层面。

二、作画行为:手与手的行动

此外,斯托伊奇塔对克莱兹“画架/镜像”与维米尔“画架/幕布”的分析,也是一个关于艺术中重述“手”的全新体验。

斯托伊奇塔列举的克莱兹的作品是一张17世纪的静物画,从画作中我们看不到与“手”,但是,却通过被抛光的玻璃球看到了画家和他正在使用的画架。通过将其反映在镜子里,作画的动作也被纳入到画作中,因此,“手”的作用就得到了强烈的凸显。

斯托伊奇塔在分析时认为,这种图像的“生产”虽不是绘画的重要主题,却蕴含了作者的暗示。因为,画家坐在画架前,球体中不是他正在描绘的画作,而是画作的支撑与题材,而他正在绘制的景色又是画作本身。因此,我们不光“看到”了作品中手的动作,还感知到了描绘作品的手的动作。镜中画架的“在场”显示了位于静物之前的画家和画架,包含了用“手”连接起来的表现区域和存在空间之间的连续性。而克莱兹的作品既是“画作”,也成为了一个“现实”。

当然,这是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进行的,而维米尔的《绘画的艺术》则通过把“画室中的画家”主题化来直接诉诸图像的“生产”。

在维米尔的画中,我们看见了正在工作的画家,透过他的肩膀又看到了他的手正在描绘的画像。但是,画中描绘的画像并不是真实的作品,《绘画的艺术》是从被画外之手“掀起”的幕布出发。正是通过这个被画外的手“拉开”的幕布,我们毫无遮蔽地接近了艺术的创作(画家正在描绘画像)。

“操纵者”/人物画家/作品画家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可见的作者与不可见的作者相联系,手和手描绘的画像成为表现的中心,于是,凝视“创作”就成为维米尔绘画的主题。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事实上就是维米尔希望去表现的:绘画的自我定义作为行为和注视而被视为了一种公开。

三、触觉意义上的可见

从这些对艺术中“手”的全新解读也能看出,它们也是从作品形式出发的,但又从形式切入了认知层面。因此,手就不再只是作为一种绘画手段,也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要素,而被视为了一种认知机制,一种通向“不可见”世界的“可见”。

霍克尼也认为“视觉艺术必须始于观看、终于观看。”不过,从他對iPad等触屏作画的喜爱来看,这种观看已经不再停留在形式层面,而上升到了认知的层面。

今天,触屏取代了我们生活中更为丰富的触觉;通过数码界面,我们眼观世界。诚如乔伊斯所说,伸得进手指的栅栏,伸不进的是门,要“闭上你的眼看”。“闭上你的眼看”告诉我们,对看见这一行为只能通过触觉的经验来进行设想或最后的体验,而我们就越来越离不开以触摸来感知可见。

参考文献:

[1](英)大卫·霍克尼 著/万木春等译.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Victor I.Stoichita.The self-aware Image:An Insight into Early Modern Meta-Paint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irst published 1997.

[3](美)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 著.冯白帆译.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M].江苏:凤凰文库出版社,2014.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