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丹雕塑《思》的哲学表达

2017-08-04 07:13赖庆林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罗丹雕塑

摘要:通过对罗丹的一些艺术作品的分析解读,不难发现,哲学表达被罗丹完美的诠释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同时从这些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只简单的从作品的角度进行创作。熟悉罗丹的人都知道,《思》这座雕塑作品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他的女徒弟卡米尔。通过对其神态的塑造,来体现深深陷入沉思下的卡米尔眼神的忧郁。下面,就从这个创作来进行解读罗丹在创作时的哲学表达。

关键词:罗丹 卡米尔;雕塑;哲学表达

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是如何在作品造型的完整性上面进行塑造的。大概基本体现在下面的两点:一、作者表达时的完整性。利用实际艺术作品的不完整性来表达创作者思想上的完整性,通过一种思想上由内而外的表达方式,对艺术作品赋予了创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寄托之意。二、事物在视觉上的完整性,对于艺术作品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完整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本身就是完整的。《思》是一件作者在创作时就给予作品一定的思想感情色彩的艺术作品。初次看到这件艺术作品,你会发现少女的神态很懵懂迷茫,表情微微的展现出愁容,下巴和石头仿佛是连接在一起的,而然作品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少女的心神完全没有在意石头的粗糙,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身的思考里面。从作品的外形来看,作者运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为了将作品的不完整性体现出来,在少女的头部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细微之处的塑造,相反的是除了头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反而显得很粗糙,随意,即使是下巴下面的石头也一样并没有尽心的塑造出特别细致的感觉。罗丹正是想用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来描述自身的思想感情完全寄托于作品所表达出的不完整性。

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难发现,罗丹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并不太在意作品给人的直接感受,他认为过于完整的东西他认为反而没有一定得思考空间,不能给予欣赏者一定的个人见解和感受。作品的美感和欣赏者的感受源于创作者对于作品内在的表达,外在的表现力度再大,也没有内在真实性表现的深度。它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有很明显的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罗丹确实做到了雕塑作品的独树一帜。这种独树一帜就体现在他自己所描述的内在美的表达。就像《思》一样,这类作品并不简单的让欣赏者从作品的外部塑造的不完整性进行思考,而是在该作品内在思想进行的思考。其艺术作品的特点也恰恰体现出了其赋予作品的哲学表达,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讲述:(见图1)

一、作品的个体性与大众之间的矛盾性

从雕塑作品《思》中不难发现,罗丹在进行雕塑作品的艺术创作的时候,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个性是很鲜明的。该作品在少女的神态上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独特、自我、思考的情感,可能在不完整的身躯和粗糙的石头的塑造上面很多人会感觉这是一件还在进行的创作,是一个具有强烈对比和矛盾的作品,这些特征在和其他的雕塑作品比较也是一样的独特。头颅和神态的精细表达,石头的粗糙随意刻画,身躯所存在的不完整性。这些都可以体现这种矛盾性。通过美麗和丑陋的对比,来将部分不完整性体现的更淋漓尽致。该作品中创作者可能在塑造的时候就是寄托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综合体:少女拥有美丽的面容,却没有一个完整的身体作为支撑,它想不明白自身追求洒脱,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为什么其他人还是不断地放大自身和其他人的差异,同时,本身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自身的这种差异。对于这些也同样是思考者所在思考的原因。同样思考者在别人异样的打量下也想进行一定的变化。其实想要改变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向进行考虑。一、世俗观念的改变。该作品的不完整性是很容易被发现,被异样的目光打量的,同样也是不容易被世人所理解的。当然了,想要将世俗观念转变很明显是难的。二、从自身寻求变化。该作品中少女下巴和石头基本连接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也是想要对自身进行变化的。然而,自身存在的差异想要脱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雕塑《思》在造型的塑造上刻画了一个具有自由思想却不能独立的人物形象,罗丹在人物的刻画上体现了卡米尔与罗丹结婚的美好愿景,但是这样的愿景却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而显得遥遥无期,所以他实际想展现给人们的是“思想是主宰一切的最高存在”这样的理念。通过雕塑头部上下的对比冲突,给人以深刻的视觉感受,实质是想表现那种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性。罗丹将梦幻的精神领域作为完美生活的标准,这也是卡米尔真正想得到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她才是真正全身心的。思想作为一种虚无却又十分重要的存在,它只能以一种不可视的形式存在与我们的身边。罗丹已经充分参透了卡米尔理想婚姻的状态,并透过特殊的塑造手法,将她的理解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即一个带有缺陷的少女头部形象。其实罗丹已经十分了解了这个事实,那就是完美婚姻只能作为一种想法存在于她的思想,而在实际的生活中,要达到爱情专一的境界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了。所以完美的理想只能寄托于幻想之中,这种只会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冲突,显得遥不可及。卡米尔对罗丹提出了十分苛刻的爱情要求,想让罗丹完全忠于她或完全属忠于别人,想让他达到这种完全的理想的爱情专一。卡米尔实际是想实际的生活寻找完美的婚姻,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对于罗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逼迫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于是她将生活和理想之间扭曲的状态都体现在了雕塑《思想者》中,借助虚幻和迷离的冲突对比将内心感受表达了出来。所以该雕塑作品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虚幻与现实的无奈,虽然完美,却不够完整,存在缺陷。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我们的美好愿景总是源于实际的生活,却必然受到生活的影响。此处的思想指代的是精神,现实指代肉体,是思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的对立统一。作品借助自身形体的缺陷,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禁锢的控诉。该雕塑中一定蕴含着她的困惑,为何:如此美好的精神理念却被禁锢在了这般丑陋缺憾的肉体中,但是倘若没有这样丑陋肉体的存在,那么这样的精神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如此的矛盾,无奈。要保住美丽的头颅,就要做好应对世俗眼光的准备,但是这样的头颅注定没能与之相配的身躯,而她将一直受到世俗眼光的干预。并不能在现实中快速的找到一个合适的区域进行理想的实施。她希望将头下的石块摔碎,但她其实明白:“他的灵魂摔坏了她的肉体!”如果真的解放了肉体,那么这样的自由也会使得她精神飘散,肉体与精神是共存的,这又是十分矛盾的。因此,为了将理想放飞,她只有迎难而上,带着笨重的身体去追寻信仰。

三、对价值意义的积极追求

人的一生对于美的追求都是无休止的。对于此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大好年华的少女对于生命之美的感悟之深,追求理想的时候,对于外界异样的眼光视而不见,根本不在意,一心只向着目标迈进。《思想者》中真是利用这样的不完整性,来体现追求生命之美的不顾一切,追求理想的顽强。该作品所表达的是思想上的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完整性,及时受尽了世界的异样打量和不被理解,然而这并不能影响思想的表达。恰恰少女的神态完美诠释了对于自身的思考、对生命思考的意义。这幅作品反映到现实中,卡米尔就如同雕塑中的少女一样,即便没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但是依旧勇敢的去追求自身的理想,即时受尽了世人的异样目光,也不在意,为的是追求的过程中所能留下的美好。这就是值得去追求理想的意义。

四、总结

罗丹通过作品中的少女对自身形象思考,来反应现实中卡米尔所遇到的和少女一样的烦恼,运用这样强烈的不和谐性,来表达作品思想。这就不得不说罗丹在进行作品人物形象创作的同时所考虑的现实问题,《思》少女的人物形象原型卡米尔,利用作品反映现实。无论是作品中的少女还是现实中的卡米尔,在进行理想的追求时,并没有因为世俗、因为自身的问题而退缩,坚持自身的选择,不顾一切往前。虽然两者都想要完整,想要改变。但是这核心中的选择相比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件作品充分反映了现实中卡米尔所面对的情感问题时,内心所表现出的无奈,以及面对感情所表现出的勇敢果断。罗丹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想追求完美,追去理想,但是现实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去干扰自己,影响自己。人们所追求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法]罗曼著.罗丹[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4.

[2][法]罗丹述,葛赛尔著.罗丹艺术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3][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赖庆林(1988–),男,汉族,福建龙岩市人,美术学硕士,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

(指导老师:尹建国)

猜你喜欢
罗丹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四居室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写实雕塑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