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溪
摘要: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并且玉文化的内涵深刻,无论是从道德、宗教,还是从政治、审美等角度,都涵盖了非常深刻的玉文化。与此同时,在玉文化研究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文化创意是玉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透过文化创意的变化,也能够洞察到玉文化的发展。本课题在对文化创意进行简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创意的变化看玉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希望以此能够对中国玉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文化创意;玉文化;发展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并且玉文化的内涵深刻,从道德层面来看,常把玉比喻成君子,传达出君子谦卑、虚心好学、懂礼仪等优良品质;从政治层面来看,古有和氏璧,“完璧归赵”的典故折射了当时背景下玉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1]。而从文化创意视角来看,也能够对玉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便有必要基于文化创意的变化视角,进一步对玉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文化创意简述
文化创意,指的是人类对某一类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文化创意需将文化背景、环境作为基础桥梁,从而将特定的文化传统传递出来。倘若无文化背景与环境作为基础桥梁,那么只能够称之为创意,而非文化创意。所以,文化创意既具备文化的属性,又具备创意的属性,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够使文化创意的精髓有效地体现出来。从文化创意的载体来看,少不了传统工艺要素,例如:根据不同时期的彩陶、玉器、青铜器以及瓷器等,便能够了解到这些传统工艺的发展,进而了解到某种特定文化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过程[2]。此外,从玉文化视角来看,从玉器的加工以及消费,在古代便具备很突出的代表性,从石器时代起,我国在识玉、制玉、用玉等方面,渐渐地形成了浓厚的玉文化。总之,在对文化创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文化创意角度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二、从文化创意的变化看玉文化的发展
中国玉文化中的,辨识技术、工艺手段、文学研究等,从古代到如今,兴盛不衰。从文化创意视角来看,可以对中国玉文化有独特的理解、表达。不少学者表示,文化创意是玉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玉文化的发展及演变历程体现出来。总结起来,从文化创意的变化来看,玉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神玉文化分析
从商周以前来看,中国玉文化主要的形式为神玉文化或者巫玉文化;在諸多文化遗址中均能够挖掘出玉器,且形式多样,比如带钩、坠以及珠等玉器佩饰等等;此外,还包括了出土的琥、壁、圭等玉器;对于这些玉器,从制作层面来看,量料取材的特质未能表现出来,这表示处于当时的时期之下,器物比材料更为重要。玉器表层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性及象征性的特征,纹饰夸张,体现出玉器神秘、变幻莫测的显著特征。对于商周以前的玉器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到当时背景下的古人讲探索客观世界及对未知世界的思考作为文化创意的根源,将玉器作为信仰的寄托,希望能够和天地神灵之间实现沟通交流。
(二)德玉文化分析
从儒家学说中,能够将德玉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玉具备很好的物理性质,能够长久留存,相比人的肉体和生命,玉存留于世的时间明显更长。因此,从儒家视角来看,常将玉比喻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古代达官贵人、公子们腰间一般会佩戴玉器,除了装饰之外,也传达出了谦谦君子的象征以及身份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玉器的制作权力掌握在当官的人手中,在他们眼里玉器是高贵的、具有灵性的,久而久之,玉器的道德文化内涵也逐渐形成起来。从文化创意角度来看,德玉文化便是一种文化创意,并且随着德玉文化的兴起,渐渐地将神玉文化替代,使得“六瑞”等玉器变得更少,而佩玉则逐渐增多[4]。
(三)玩玉文化分析
从神玉文化到德玉文化,再到唐宋元明清时代的玩玉文化,代表着玉文化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潮流,并且受众极大。在玩玉文化的背景下,使得玉器具备了观赏与使用的功能,并且玩玉文化时期的玉器品种、形态均丰富起来,呈现了多样化的显著特点。从文化创意视角来看,对玉器的材料以及能够形成的器物充分重视,要想体现出玉器的价值,便需要选择上好的材质,并考虑制作出来的玉器的美观等。当然,虽然玉在古人心中形象很好,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玉进行批判,认为在玉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演变成的玩玉文化有一种趋炎附势的表现。
三、结语
在本课题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文化创意具有文化的属性,又有创意的属性。从我国玉文化来看,经历了神玉文化、德玉文化、玩玉文化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玉文化的文化创意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神玉文化中,古人将玉作为与神灵交流的媒介,传达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诉求;德玉文化,以玉比喻成谦谦君子,传达了古人对玉的喜爱,以及将精神、情感寄托于玉的创意表现;玩玉文化中,玉器的形态、种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也参与一些商业活动。总之,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需避除糟糠、留其精华,使玉文化能够长久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石林梅.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J].沧桑,2013,01:42-44+49.
[2]靳彦乔.浅议中国玉文化及制玉材质[J].收藏家,2011,09:35-40.
[3]胡小丛.中国玉文化与世界交流[J].中国产经,2014,02:59.
[4]韦金玉,康志娟,马玉伟.论和田玉文化发展对中国玉文化的推动[J].中外企业家,2014,17:265.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