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谚语是语言的精华,那么在文化差异等各种背景下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各带特色,随着翻译被逐渐认为是一种交流文化的行为,本文将简单介绍两种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间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那么藏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5个地区等部分国家使用的语言,可分为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安多方言,但书面语统一。汉语也属汉藏语系又称华语,中国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那么在中国汉语、藏语的谚语是两民族的文化,那接下来本文就带入两种不同背景下形成的谚语并浅析如何处理谚语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一、汉藏谚语
谚语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大众和民族特色,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惯是一种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谚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是语言和特殊成分,这些是汉藏谚语都具备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就对应着分析它们的差异。
二、汉藏谚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活环境
汉藏谚语总体上讲,内容丰富,表达简单易懂这里列出一些来讲解一二,藏族在中国,基本上居住在高原海拔相对较高,连绵雪山,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地广人稀的生活环境,生活贴近大自然,所以对大自然有一种敬仰和亲切感,所以较多谚语跟大自然有关如:
在汉语的谚语中发现内容很广,这里关系到的生活环境,汉族人大多生活在平原,农业比较发达所以很多谚语跟农业,农作物有关。如:今冬麦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二)风俗习惯
汉族和藏族是两个民族,56个民族各具特色那么众所周知历史悠久的藏民族独具的风俗习惯,尤其农牧业两种生活方式从吃喝住行都带有浓厚的自己文化,所以很多谚语中带有自己民族的习惯,如藏族把雪山作为圣洁的象征,各种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谚语,尤其在教育这一方面体现着特别的风采,这方面的谚语与藏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 像这样糌粑是藏族独有的主食青稞所制,所以带有自己民族的生活。
汉语的谚语内容当然也很丰富,一样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归根到底也是关系到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上,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像这样也是带有教育的谚语,但藏族就不会用到瓜和豆,因为大部分藏族生活地区种不出瓜生活中少见,所以像这样的谚语就很直接的在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三)历史典故
两个不同民族经历的历史起伏也有所不同,辉煌灿烂的历史深刻人们的心中,历史无处不在,铭记历史吸取精华不断进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那么在藏族史中众所周知的最具影响的格萨尔王传,今天本文提到文化差异中就选择这最鲜明的来说,格萨尔王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早已在藏族人们的心中刻成石文。 这方面的谚语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说起汉族历史就關系到国家的历史内容更加的丰富,想要了解这方面的谚语,那可能你就要先弄懂历史,才能理解谚语的深意,如:诸葛亮说周瑜。不明白历史典故的可能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就不会知道这是请将不如激将的意思。
三、汉藏谚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该要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谚语中包含的形象,根据以上本文浅析了几种对形象处理翻译汉藏谚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谚语的风格和形式。
(一)保留原形象的直译法
也就是说汉藏谚语中有对应的谚语,彼此喻意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的,翻译时可用直接应用译语中的形象谚语来直译,如: 这样的对应过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像这样隐含的想表达的意思一样时可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二)转换文字的意译法
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文,所以在谚语的翻译时也可忠实于原文谚语的内容,但又无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谚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的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文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
(三)完全用意译法
也就是说原语谚语在翻译过程中即没有相对应的谚语,也没有能转换的形象时,可舍弃原语谚语中的形象透彻理解原语谚语的基础上用译文的语言简洁生动的表达原语的隐喻意即可。
四、结论
汉藏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它们的理解,研究汉藏谚语的翻译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更能做到更好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玉树州民间艺术馆,康巴谚语[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3]汉藏互译教程,傅同和柱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6.
作者简介:呷绒启西(1992-),女,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方向。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