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2017-08-04 17:32吉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吉丽

摘要:余华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通常采用男性视角,对“父亲”的形象刻画尤为深刻。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的形象特质表述,小说中的母亲们更多的像是一个苍白的背景,在父权笼罩的阴影下发出啜泣的声音。无法摆脱身体孱弱与受虐影响的母亲们,寄托了余华小说中的另一种感情,为此,本文透过小说中母亲角色的映射,对其塑造的母亲形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孱弱;受虐;坚韧

一、母亲形象特质形成的背景

在余华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像是一抹浓重的水彩,使得读者的目光总是先着眼于父亲所刻画的情感。纵观余华的文学作品,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其阐述情感的重点,作者将对家庭关系的质疑,对现实秩序的反抗以描写父子之间复杂关系链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延伸出了“父子互审”这一现象。余华的这种创作思想在先锋时期就有所体现,其小说中充斥着荒诞与叛逆,无法对父权及当时现实生活中理性思维产生共鸣。在九十年代后期,这种反叛的思想逐渐转化为经历苦难后的坚强,人性本质蕴含的善良。“父亲”的形象总是带有一定的特性,像一座固化的基座,不同小说中父亲形象从基座中衍生出来,父權如同一座大山一样,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压迫在整个家庭上。小说中描写的“父亲”或是荒诞暴力、或是蛮横无礼,这种以男性视角描写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引导读者了解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矛盾冲突。然而,这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将女性角色弱化为背景,她们被遮蔽在父亲的阴影中,孱弱、受虐的形象仿佛成为女性的代名词,我们却隐约可以听到从父权压迫阴影中传来的哭泣声。

二、孱弱的形象特质

在余华先生小说中塑造的母亲形象通常都带有孱弱的特点,这种脆弱不仅体现在女性的外在表述,更进一步深化到了母亲孱弱产生的原因中。如果说人物柔弱产生的原因是性格方面的因素,余华小说中母亲孱弱特质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可以归类为身体因素,细化为衰老、病弱。母亲衰老的形象出现在余华小说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其大部分中短篇的小说描写中,母亲这一角色从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就已经是一种老母亲的姿态。如在《世事如烟》中描述的母亲出现时已经垂垂老矣;《现实一种》中塑造的山岗母亲也是以一种将死的形象出现的。与此同时,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即使在最初母亲是以年轻的形象出现,但在后期垂老的母亲形象相较于初期具有更强的冲击,读者往往对衰老状态母亲记忆更为深刻,后期角色的塑造代表的意义也更为深远。如,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母亲对命运的呼喊,代表了人物后期对现实生活的抗争,然而,衰老使得这份抗争显得过于薄弱,在呼喊声中母亲的生命也走向了消亡;而在《活着》中,扮演母亲角色的家珍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与接连的打击,最后有庆与凤霞的身亡更是打破了她长期以来的坚持。这些小说中母亲的角色总是带有一定的相似性,她们在承受命运无情打击的同时,也长期忍受着身体的衰老、病痛的折磨,这种悲剧性的宿命在一方面使得与父亲强势、暴力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女性角色的孱弱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了读者的神经,为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受虐的形象特质

受虐是余华小说中母亲形象所蕴含的另一特质,他曾说过“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他使我心醉神迷”。这种对暴力的认知使得余华小说形成了以暴力为叙事核心的结构,并使之成为故事中非理性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父亲作为暴力的使用者,通常会将妻子作为将要打击的对象,将女性当成父权下愤怒、焦虑等负面情感的发泄品。如,《现实一种》中山峰得知自己的孩子死去时首先将暴力的拳头指向孩子的母亲,先是揪头发然后饱以老拳,拳拳到肉,毫无顾忌,孩子的母亲犹如沙袋一般,似乎生来就是愤怒的承受着;从伦理的角度而言,《河边的错误》中收养疯子的么四婆婆已具有了母亲的身份,而在么四婆婆的屋里“疯子是在揍么四婆婆。么四婆婆的呻吟声与日俱增,越来越响亮,甚至她哭泣求饶的声音也传了出来,而疯子打她的声音也越来越剧烈”。疯子的暴力全部发泄到照顾自己的“母亲”身上,甚至最后将暴力演变成杀戮,屠刀下殒命的第一人便是这位最接近他的“母亲”。暴力的指向无缘由,也毫无预兆,只要暴力产生,母亲就必须欣然接受。母亲并不是天生的受虐狂,孱弱的躯体无法为她们提供反抗的基本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母亲们已经学会了逆来顺受,在心理上彻底的妥协,她们甘愿承受暴力的摧残而获得短暂的安稳。这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父亲,扩大了暴力的范围和延续期,放纵并助长了“父亲”的“暴力欲”。

四、结语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母亲角色的形象分析可以发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篇是以男性为刻画重点,女性、尤其是母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增加剧情冲突的辅助。然而也正是深化对父亲暴力、蛮横形象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对女性角色的同情。小说中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高,母亲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多。对比余华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余华的情感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母亲逐渐由孱弱、受虐的形象转变为坚韧、伟大,在经过痛苦、遭受过命运的折磨后,母亲们在逐步探索出路,寻求改变。

参考文献:

[1]施冰冰.心之困兽,人之疯癫——余华小说中的“非理性”形象[J].长城,2016(3).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