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夫之咏史诗

2017-08-04 17:31郑旭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王夫之诗人历史

郑旭

摘要:王夫之文学著作颇丰,尤其诗歌创作成就卓著。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对他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诗论批评、诗歌接受理论、诗歌本体论等方面。而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他的咏史诗无不透露出一股深沉的兴亡气息,展示着那一段色彩悲郁的社会景观,为我们了解那一段历史以及对与他同处一类的遗民诗人整体性格认识有着巨大的意义。但历代学者对他的咏史诗的研究极其匮乏甚至忽略这一题材。

关键词:王夫之;咏史诗

一、历史人物的刻画

明代遗民的特殊身份让王夫之的咏史诗歌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借史抒情。纵观他的咏史诗无不充满了慷慨悲壮之音,诗中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新王朝的憎恨之情交织一起,通过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一载体抒发出来,表现诗人祟高的民族气节。

(一)忠贞贤臣

在王夫之的咏史诗中,有这样一类历史人物—忠贞贤臣,作者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的。仔细探寻发现诗人歌颂的这类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生活环境相似,通过追述他们以此来隐喻现实,借古讽今。

《咏史二十七首·其一》“箕子生传洪范,刘歆死击谷梁”[1]将箕子和刘歆进行对比,突出箕子的高尚品质。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纣王淫虐,屡上书进谏无效,却不忍离开商朝。商朝灭亡之后武王复请箕子辅助周朝,箕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尚书·微子》),不愿一侍两国。作者对箕子这个人物形象的描绘,实质上透露出他自己不愿向清廷的屡次招抚低头,向清廷异族俯首称臣,誓死做明朝汉族的忠臣。

《詠史二十七首·其七》“信陵饮酒近内,步兵泣路驱车。赢得不知别苦,难忘聊复愁予。”[2]这一首咏魏无忌和阮籍两位历史人物。信陵,指魏无忌。《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数使反间,魏王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魏无忌功勋卓著,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他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借酒消愁,沉迷女色。“步兵泣路驱车”是阮籍对司马氏政权的态度即明哲保身,但心中的大志无处施展,一腔热血之情无处释放,只能驾车独辟蹊径,穷尽路途而返,心中的迷茫悲哀之情跃然纸上。“赢得不知别苦,难忘聊复愁予”正是这样一种忧愁之情,写出了两位贤臣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国家危亡动荡不安,而自己却无可奈何,这也正是诗人自己面临的一种窘境。

还有《咏史二十七·其八》“田丰死争官渡,鸱夷不谏夫椒。夫到水穷山尽,难回坠石狂潮。”袁绍的谋臣田丰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却得不到重用,反而遭到谋杀。隐隐的折射出明朝末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崇祯有抱负,兢兢业业,但不会知人善用,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国家走向灭亡。“鸱夷”可以指伍子胥或范蠡,都能竭尽心力辅佐君主,为诗人所崇仰。“未到水穷山尽,难回坠石狂潮。”作者以他们来激励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将不断的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一颗忠贞爱国之心跃于纸上。

(二)儒士文人

王夫之在吟咏历史人物时,还刻画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儒士文人。他们对文学的坚定态度,他们自身所焕发出的自强不息精神,从精神层面鼓励着作者不断前进。

《咏史二十七首·其四》“迁史直承尧典,紫阳曲学春秋。(尧典不为禹讳,鲧春秋为亲者讳。)”司马迁历时十多年年撰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继承《尚书》直言其事之伟大史学精神,与朱熹在编写《通鉴纲目》中采取避讳的手法是不予赞同的。诗人毕其一生心血撰写了《读通鉴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借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诗歌既隐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诗人内心最深邃反思,即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寻求明王朝复兴之路。

《咏史二十七首·其十》“元载饥寒扫迹,苏秦车骑迎门。”“元载饥寒”《全唐诗话·卷二》记载元载在未发迹之前,是一名倒插门女婿,其妻劝他上京城求学。临走时,其妻要求同行,并且附赠他一首诗:路扫饥寒迹,天衰志气人。休零别离泪,携手入西秦。这种在困境中仍然坚定自己的求学志向,不仅来源于外部力量的激励,更重要的乘逆境而勇往直前的内心勇气为作者所折服。苏秦,《史记·苏秦列传》载“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这个故事为世人所知,揭露出的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人心的丑陋一面,苏秦“悬梁刺股”也成为后世文人身处困境学习的榜样。两位历史人物激励着诗人虽面对国家灭亡的沉痛局面,但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反清复明斗争进行到底。

(三)昏君佞臣

在王夫之的咏史诗中不仅有忠贞贤臣、儒士文人的正面人物形象,借此抒发自己伟岸的情操,还有一类反面人物形象即昏君佞臣,借此表达心中鄙夷之情,以此衬出自己铮铮铁骨的民族气节。

《咏史二十七首·其十五》“借问邦昌伪相,何如任永淫妻。”张邦昌,《宋史· 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第二百三十四》载“适金人奉册宝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僣号大楚,拟都金陵……昌曰:‘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将张邦昌在宋朝灭亡前后篡位称帝和忠诚表爱国爱君之心卑鄙行为进行对比,给予了巨大的讽刺。联系现实,诗人对于那些向清廷投降的汉臣卑躬屈膝的奴役行径是可耻憎恨的,而自己绝不屈服于新朝,坚守自己伟大的人格节操。

《咏史二十七·其十四》“代契丹憎延广,为司马爱谯周。”刻画晋武将景延广和三国蜀臣谯周二人。景延广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在作者《读通鉴论·卷三十·五代下》写道“景延广抗不称臣,挑契丹之怒,而石晋以亡,古今归罪焉,流俗之论无当于是非,若此类者众矣。”,诗人客观表达其对景延广的看法,与历史中批评之声相比,诗人还是对其持赞同之声的。与谯周当政时力主后主刘禅投降晋朝,被封为阳城亭侯,以此赢得了司马氏的喜爱,屡加赏赐。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写道:“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僭已哉……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益,非取悦于民,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从这段记载看出王夫之对于谯周卖国投降的行为是十分憎恨的,两人相比之下,个人的品节立马显现出来,传达出王夫之的一种国家信仰那就是宁愿抗争到底,也不愿屈辱的投降,宁死保住自己高尚的贞节。endprint

二、追述历史事件

王夫之的咏史诗中还追述了许多的历史事件,最典型的就是追述秦王朝暴虐事件和历史中处于换代之际事件。这些与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极其相似,通过追述一方面表达内心沉痛哀伤之情,另一方面也将内心对清廷的痛恨呈现于世人眼前。

(一)秦朝暴虐事件

《生查子咏史六首·其一》“长平十万人,一夜秦坑杀。鱼死独流中,不祭乘时獭。死坑未是愁,惟有生坑恶。眢井埋蟾蜍,欲跳三只脚。”长平之战,历史著名战争。在《四库全书·史部·传记·十七史百将传·卷二》“……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由于赵国大将赵括的纸上谈兵,致使数十万大军全被秦军坑杀,残忍至极。“獭祭”,《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鱼儿宁愿死在污独的水里,也不愿为为祭祀时的獭鱼,宁死不生的意愿己经很显豁了。作者似乎在说宁被坑杀也不愿受辱,“死坑未是愁,惟有生坑恶。”虽被坑杀,但是却为国家而死,总比活着偷生在他族统治之下忍辱负重要好。联系诗人本身,亡国破家之后,满清朝残忍的对待百姓,扬州十日屠杀的暴虐行为让诗人不寒而栗,更是对生活在这样一种暴行黑暗的统治下的极大不满,其心中愤激之语,喷涌而出,痛恨自己却无可奈何。

(二)朝代换际事件

诗人处在明清换代之际,所以对于朝代变更的历史尤为关注,对处在朝代更替的廷臣态度也赋予自己的看法。

《咏史二十七首·其十三》“曹魏登壇舜禹,萧梁塔朝瞿曇。酸得不禁太苦,悟來妙在无惭。”《三国志·卷二·文帝纪》裴松之注载:“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曹魏代汉,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诗人感到痛惜的是这一帮汉臣直接投降,屡劝曹丕来禅位,对汉朝廷的感情太脆弱,对国家的兴亡持着无关乎于己的态度。这其中的现实寓意也就非常明显了,联想现实那些主动向清廷满族投降的汉族廷臣是憎恶的,没有民族气节,苟且偷生,谄媚清廷,“悟来妙在无惭”没有一点羞耻感。

《生查子咏史·其四》“靑衣抱玉觞,独向苍天哭。天有无情时,历乱双鶴扑。杜騁啼不休,商陆子难熟。流泪一千年,血迹西台续。”《新元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八·隐逸》篇记载:“谢翱……倜傥有大节……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自禁。适浙东,登严子陵钓台,设天祥主,酬酒毕,号而恸者三,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南宋末年,世局动荡不安,元朝不断侵入南宋,宋王朝濒临灭亡,主和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而谢翱哭祭西台缅怀抗元名将文天祥,以此来表明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王夫之通过叙述南宋末年謝翱登子陵钓台,怀缅文天祥,以此传达出诗人将如先贤一样继续抗争下去,忠贞于自己的故国。

三、结论

王夫之作为明遗民的一位典型代表,其矢志不渝的高贵精神品格,尤为人所称道。他的咏史诗无不表达着一种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的感受,通过以上浅析,可以看出王夫之的咏史诗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可以说每一类型的咏史诗都代表了王夫之的一种心境,作为故国的遗臣,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作为一名抗争的战士,无数次的失败让他心灰意冷,只能归隐山林,著书以此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读他的咏史诗确能从其中体会到他心理的矛盾,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不断激励后世英雄奋斗。但由于笔者限于才力,对王夫之的咏史诗也只是稍作分析而已,其拓展面还很宽,笔者也将继续探究下去。

参考文献:

[1](清)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3页.

[2](清)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页。

[3](清)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夫之诗人历史
“诗人”老爸
心送
愤怒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心送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