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庆华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课堂注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而忽略了作为语言类课程特点的英语本真的彰显。那么,怎样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让初中英语课堂“文化”起来,彰显其本真呢?
1. 不拘泥于高效课堂的模式构建,能“文”则“文”
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有错没有错?没有错。但是,当一种模式束缚了某一课程特點的彰显,有违其学习的本真时,这种模式就不是成功的模式,就不是值得推广的模式。目前,某些初中英语课堂有违英语学习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英语课堂当作训练做题技巧、获取拿分技巧的课堂,学生成绩是上去了,看似教学效果是提升了,冠以高效课堂是有据了,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能力是否真正提高了?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深思。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不是做对了多少选择题,而是学生对英语言的运用水平,包括课堂听英语的能力、讲英语的能力、读英语的能力。“教学”一词中的教,英文为“teach”,乃“给人示例”的意思。作为引导者,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示例,听说读写上的示例,组织师生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如果我们只拘泥于套用某种高效教学模式,看教师教得环节齐全不齐全,看教师教的内容完成没完成,而不去关注教师的课堂英语语言表达、学生的课堂英语语言听力、表达力、阅读力等,那么,学生做对多少题,英语水平都只能停留在数字上,而不能体现在能力上。所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高效与否,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能不能用英语“文绉绉”起来。如果学生学的糟糕,教师教的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当然,让学生能用英语在课堂上听、说、读、写,除了小学扎实的英语学习功底外,教师用适合初中学业各学段水准的口语进行匹配化的教学就显得极为关键。所以,好的英语教师应该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应地讲他们能够听得懂的口语。这样,做好“示例”才轻而易举,不再话下。这样,师生的“能文则文”也会有得以施展的前提。
2. 得着眼于英语学习的本真彰显,以“文”学“文”
和汉语言的学习一样,学习英语也得着眼于其本真,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多读不用说,让学生用国际音标的读音朗读单词,模仿教师反复大声朗读课文等等,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多背,也不能少。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小学、初中阶段更要多记多背。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课堂上,让学生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课后背诵长文章,教师督促学生背诵得多,学生养成的习惯就好,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就好。在一定语境中,单词就会脱口而出,恰当表意,流畅表达。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多说难度较大,但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水平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话语能力就是交际能力之一。教师用英语教英语,学生用英语来表达,或进行英语对话表演,或用英语讲述故事、谈论图片、介绍自己喜欢的事物等等,课堂有了喜欢说英语的“洋教师”和“洋学生”,就能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起来,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英语运用的殿堂,这才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初衷。还有多写。尽管初中阶段学生词汇量少,但简单的书面表达急需要进行。当然,在话题的确定和写法的指导上,教师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才不至于视英语作文为头痛之事。最后,还要在英语课堂中营造一点文化氛围,融入一点文化气息。古时候,我国儿童入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目的就在于早早让儿童接触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渐染。学英语也一样,在课堂中融入西方人说话、做事的礼仪习惯及风土人情,让学生在浓厚的西方文化中学习英语,如在上课前播放英文歌、英语对话、英文视频等,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气氛;在涉及感恩节、圣诞节教学内容时,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的展示等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以此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等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一种文化气息,而且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要不拘泥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模式探究,得着眼于英语学习的本真彰显,能“文”则“文”,以“文”学“文”,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尽显“文化”味。
[1] 杨苏娟. 追寻英语课堂教学的本真之美[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 2012(07).
[2] 于丽娟. 让新课改之花盛开在英语课堂[J]. 新课程(中学),201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