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娇
【摘要】在中美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华裔作家笔下所展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而是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认知,折射出他们对两种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自身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变迁,华裔作家们受所处的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通过其独特的渠道来感知中国形象,加上他们对中国情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的,因而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由此可见,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过程。
【关键词】华裔文学 中国形象 构建与发展 华裔作家 时代背景
美国华裔文学的构建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华裔作家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相应的呈现着各自的特点。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
1.早期旅美华人作家。虽然早期旅美华人作家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的特殊身份,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已经不能纯粹的以一个“局内人”的眼光来描写中国,但是早期的旅美华人作家對自我的文化身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疑虑,而对母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作为早期旅美华人作家的代表人物,容闳与李恩富因为自小赴美留学,所以他们,以一种“局内人”加“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审视母国。
李恩富以其赴美留学以及个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在这部作品中,李恩富生动形象、详尽地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从家庭生活到游戏娱乐,从私塾教育到宗教活动,从传统节日到说书趣闻。通过这样细致的描述,归根结底,李恩富的最终目的是试图消除美国人对华人的误解,同时也希望为在美华人赢得尊严,争取应有的权利。
经历相似的容闳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却与李恩富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1909年,他出版了《西学东渐》,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美国的学习经历及后来为在华留学的中国儿童争取官费留学一事。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接受了17年完整的西方教育,曾受到了欧美慈善资金的支持完成学业。因此,在其自传中,他将美国描绘为形象高尚且热衷于公益和教育的国家。总体而言,在容闳笔下,美国是一个文明国度,即使美国人眼中捎带种族歧视。容闳在建构中国形象时,将祖国视为缺乏人权的落后国家。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表露出对于这样一个令人忧心的母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早期华裔作家之一的林语堂却试图在西方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文中国形象。他的小说《吾国吾民》中侧重叙述了文明古国的美好,其中无疑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优秀元素和理想方面,他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向西方世界全面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高雅恬淡的生活艺术,以树立全新的中国形象,试图促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他敢于直陈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因为他“相信自己国家具有坦率与自豪的资本,可以坦诚地暴露她的缺陷,公布她的麻烦,而用不着涂脂抹粉,用不着讳疾忌医。”由此可看到他流露出对祖国的爱国热情。因此,他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的。
最为欧亚裔女作家水仙花,本名为埃迪思·冒德·伊顿。当时,美国白人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对其他种族进行公然的歧视与迫害,作为黄种人的华人在美国生活的非常艰难,经济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作为具有白人面孔的华裔女子,埃迪思·冒德·伊顿也同样遭受了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几经痛苦的挣扎和徘徊后,她终于鼓足勇气,打破沉默,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署名“水仙花”为笔名,开始书写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活,记录下华裔社区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为纠正美国人心目中扭曲的华人形象而努力。
水仙花“既不放大华人的丑陋,也不一味美化华人,更不欲按照种族来划分优劣。她所关注的重点是人性。”她以惊人的勇气强调了自己的桥梁作用:“终究我不是具有民族性的,也不必焦虑地把自己归属于哪个民族。个性高于民族性。我把我的右手交给西方,我的左手交给东方,希望他们不要彻底毁掉在他们之间的这条无足轻重的连接线”。从此可以看出,她不仅向白人主流社会非“白”即“劣”的观念进行抗争,努力改变华人在西方社会负面的刻板形象,表达被边缘化和被妖魔化的华人的心声,还希望通过自己的桥梁作用带动东西方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消除种族之间的隔阂。
2. 20世纪40年代。与早期华裔作家不同,这一时期,华裔作家们为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所发表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的期待,更加注重按照白人的想象来塑造华裔形象,强化华裔的可同化性,试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刘裔昌是这一时期对美国文化极力认同的典型华裔作家,为了表示他对美国的热爱和自身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可同化性,他丑化中国文化并对其表示憎恶而更偏爱美国文化。他只有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虎父虎子》,却是被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的应时之作。在这部自传中,父子二人都表示强烈认同美国文化和生活习俗,他们甚至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族裔身份。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白人社会中,他们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美国梦,渴望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即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东方化叙述以获得白人的认同,表达华裔企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渴望,然而“要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消除美国主流文化对华人及其后裔的种族刻板印象,华人必须重塑自我形象,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3.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由于以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在美国的冲击,使美国国内社会长期存在的制度化种族歧视得以消除,美国也渐渐地从殖民时代转入后殖民时代。华裔作家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氛围下也开始塑造出异于美国主流社会所想象和构建的独特华裔文化和形象。
雷庭招的代表作品为《吃一碗茶》,在书中他描写了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的社会生活和经历,被认为是“第一部以美国华埠为背景的华裔美国小说”。这部小说第一次以“一个华裔美国人的角度(而不是‘中国人或白化了的中国人的角度)真实而准确地描绘了华裔美国人的经历”。
虽然小说中的唐人街英语、广东方言以及喜剧元素并不被白人所接受和欢迎,但是与以往华裔文学作品不同,它没有将唐人街的华裔文化描写的具有异域情调,真实地描绘了美国华裔社会移民们的生活状态。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算得上是美国华裔文学走向完善的一个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华裔作家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重新树立正面的、英雄式的华人形象以寻求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美国华裔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颠覆性的英雄式华人形象”。
20世纪七八十年,汤亭亭率先走在华裔美国文学前面。她将神话传说,自传,历史文献,评论等融会贯通使她的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汤亭亭的作品中往往侧重于描写处于中美文化夹缝间的华裔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挣扎与追寻。她以现代女性的角度对弱势的华裔女性传统进行书写,表达自己对她们的关怀。
唐婷婷的第一部传记小说《女勇士》被广泛出版,并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奖。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叙述者“我”置于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描写了坚强的华裔女性的不平凡的成长和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成为当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建构出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彻底颠覆了白人主流社会心目中弱势,保守的华人女性形象。《女勇士》中多元的叙事视角,中美文化的碰撞背景以及主人公对两种文化所持有的质疑态度使其起到了颠覆白人主流社会对华裔形象和文化的刻板化再现的效果,为华裔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赵健秀个性鲜明颇具批判意味,深受文坛欢迎。他为誉为“亚裔美国文学匪徒”和“美国亚裔文学的良心”。赵健秀认为应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重塑华裔英雄形象,抨击白人种族主义的偏见和他们心目中扭曲的华人形象,同时批驳扭曲中国文化、刻意迎合白人读者兴趣、强化华人男性阴柔、堕落的形象的华裔作品”。他的长篇小说《唐老亚》就是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来建构英雄式华裔男性形象的典型,该小说再现了中国古代英雄关公以及一百零八位水浒英雄的形象。为了让“深陷美国主流文化定型思维泥潭的唐老亚为自己的华裔身份感到自豪”。
虽然汤亭亭与赵健秀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他们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重新塑造了华裔形象,颠覆了美国白人社会对华裔形象的模式化再现。
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为繁荣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空前繁荣。美国文坛又出现了一批引起读者强烈反响的新生代华裔作家,以谭恩美和任碧莲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新一代的华裔作家由于没有遭遇过父辈所受到的种族隔离和贫困,得到美国主流社会更多的认同,并受多种文化的熏陶,他们已经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热衷于对民族文化和华裔身份的追寻,而是以绝对的自由来创作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和情感,因此,他们更加乐观的提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共存。
此时颇受欢迎的当属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讲述了四对母女的故事,实际上四对母女中的四个女儿代表了美国文化,而四位母亲则代表了中国文化,就如小說所表达的主题一样—虽然母女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信仰、价值观、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但母女间的亲情却是无法割舍的—这一时期华裔美国作家所塑造的“‘中西合璧的华人形象”身上所融合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也是无法被割舍开,被分离的。
在这一阶段,另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华裔作家是任碧莲。她的代表作为《典型的美国人》引起广泛关注。《典型的美国人》探讨了美国华裔如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夹缝中构建自我的问题。任碧莲勇敢的挑战了美国的文化“熔炉”模式,提出族裔身份是具有流动性的。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逐渐淡化主人公的华裔色彩,更加提倡文化间的交融与共存。
综上所述,对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发展的研究可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实际上折射出了美国华人的生存和话语状态的演变。其二,受历史、文化、政治及作家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流变性。其三,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刻板片面的还是叛逆颠覆的中国形象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当代文化多元化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边春华,段彦艳.成长与进步—浅析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华人形象.2010(6).
[3]纪小军.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华人形象”的演变[J].外国文学研究,2010.
[4]蒋金运.北美华人英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华文文学,2008 (6).
[5]李书影.既非唐敖,亦非关公—20世纪华裔美国小说中理想父亲形象建构[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
[6]邱志武.浅谈李玉堂英文小说中中国形象文化传播特质[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7]Baker,Houston A.Jr.Three American Literatures[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82.
[8]Sui Sin Far.Mrs Spring Fragrance and Other Writings[G].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