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个更重要呢?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终究还是应服务于“教什么”。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针对班集体教学,特别是大班额情况,如果只是在“一刀切”的情况下教教材,就可能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学会,接下来在无事可做的状态下“等待”;而能力低的学生面对所学内容无从下手,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闲置”状态。“模板化”的学习内容无法照顾学生差异,更无从谈及教学的有效了。而開放的内容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内容开放即提供选择
教材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我们如何“用”,又怎样去“创生”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踯躅在教材与教参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讲授教材,而缺失了质疑与创造。我们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即确定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课本,从学生差异出发,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我曾看到一节课,真可谓开放的空间、开放的习作。这一单元主题是“心愿”,习作要求“写一首小诗”。教材呈现了六首儿童诗。第一首是配合单元主题,其余五首是生活情趣展现。五年级学生具有写诗的兴趣和认知基础。他们对于儿童诗已有一定了解,曾经练习仿写一些简单的小诗或是诗歌中的一个小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愿意通过独立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内容的调整。为了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范例更开放,课前学生收集资料,课上推荐自己喜欢的儿童诗,并说明推荐理由,在互动中拓展视野,诗歌题材内容及表达方法跃然其中。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认真领会“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对生活要有感受,能展开想象。”然后,根据之前的交流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创作实践。可以按照单元主题,也可以自主选题;至少运用一种表达方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创作多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弹性的要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并在挑战中各得其所。可见,遨游在开放可选择的内容中,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就会让学生的习作遍地开花。
可选择内容要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材本身有系统、有结构,是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循序编排的。内容开放要收放有度,保证关键内容的掌握。我们把那些基础性强、迁移性强的知识技能作为关键点,这往往也正是认知结构中的连接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开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能触类旁通。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在建模过程中,为帮助学生顺利同化新知,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上折纸的学习方式,增加“妈妈分饼”生活情境,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知识“猜想—验证—归纳”,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在分享验证方法后,借助商不变性质迁移类比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又是后续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点,体现知识的联系性和发展性。这样,每一名学生都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思维的发展。
可选择内容要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
调整内容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挑战的需要。可以提供学习指南和拓展菜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如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示和解答锦囊;提供类型题引发已有经验和激活思维;给听障学生提供图片或文字及注音;给能力偏低学生提供直观材料;给超常学生提供“智慧果”、补充读物、工具书等。使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同时,能力低的学生借助“支架”达到基本要求。调整时还应考虑内容的适度,使其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共在同一课堂学习。
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是照顾差异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课堂中仍会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还应随时观察学生,把握动态信息,并善于利用学生差异引发的教学资源,随机应变,对预设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随时调整,引发交流碰撞,并让学生充分验证,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运用。这样,既关注能力强的学生的发展,又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内容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给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一名学生都处在轻松有效的学习中,核心素养得以充分发展。研究表明,刻板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调整好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是后续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就让我们用好这个“中转站”,使学生们在差异教学的课堂中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